心脏萎缩与心电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1-23 18:15 文章来源: 丁香园心血管专业讨论版
关键词: 心脏萎缩 营养不良 心电图 低电压 点击次数:

临床状态

心脏大小、心音和杂音

体格检查和胸部放射线检查91.8%的心脏大小正常,8.2%轻度扩大。在所谓的“正常大小”心脏中,有些心脏其实已显著缩小,心脏浊音已靠近左锁骨中线右侧。通过放射线诊断只有极少数患者能确诊心脏萎缩或小心。有些患者在病程中可以发现心脏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血压“心脏扩大”的患者,实际存在心脏萎缩,心脏重量平均219克,这些患者心脏增大其实归因于心脏扩张。心脏萎缩患者心前区搏动降低,视诊和触诊不能发现心脏搏动。

77.6%的患者心音正常,21.2%心音遥远,极少数心音增强(多见于持续性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患者有些还能发现心音强度持续性下降。心音可用柔和、微弱、遥远等词汇描述,有时还可以听到“滴嗒”样心音。

29.4%的患者可听到病理性杂音。大部分患者可听到收缩早期柔和、吹风样短程杂音,位于心尖区或整个心前区。曾报道一例心脏萎缩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微弱、早期、心尖部舒张期杂音,直立位消失,尸体解剖未发现任何瓣膜损害,推测是贫血引起的。

收缩期杂音可用形态学改变解释。瓣膜结构并不象心肌出现萎缩和皱缩,因此腱索相对延长和松弛。心脏收缩时,房室瓣可向心房漂移,导致反流和收缩期杂音。

可逆非变形性瓣膜炎对心脏杂音的形成无重要作用,因为一些此类患者并无杂音。


心脏节律

所有患者都具有规整的窦性节律。少数患者有期前收缩。1例乳房切除术后出现阵发性房颤,给予治疗后转复为窦性心律。

血压

心脏萎缩患者有血压下降趋势。血压正常和低血压占75.3%,高血压占24.7%。76.4%的患者连续监测血压发现血压有进行性下降趋势。舒张压可下降20mmHg。极少数患者血压持续性增高。85.7%的高血压心脏萎缩患者和70.7%的正常血压心脏萎缩患者血压下降。

脉压

在病程中,随着血压的下降,脉压变窄,与实验性饥饿和集中营观察的结果一致。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舒张压。疾病早期患者平均脉压55mmHg(26~90mmHg),在后期平均脉压只有41mmHg(15~78mmHg)。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最终脉压减小。

影像学

少数心脏扩大,多数心脏大小正常或缩小,极少数可凭借胸片诊断为“小心(microcardis)”。未发现特征性的心脏影像学改变。极少数肺动脉圆锥扩大。

心脏横径定义为:距胸骨中线最大右心距离+距胸骨中线最大左心距离。心脏横径变动在9.5cm~15.5cm,25.6%患者<11cm,38.5%位于11~13cm间,35.9%位于13~15cm之间。萎缩心脏的横径与正常心脏一致。

心胸比例定位为:心脏横径与胸廓内径之比。正常值0.33~0.57。心脏萎缩者心胸比例在0.41~0.50之间;0.32~0.40间占33.3%,0.41~0.50间占41.5%。心脏重量与心胸比例无关。例如一例患者具有最小的心胸比例0.32,心脏重260克;另一例患者心胸比例0.55,心脏重180克。

总之,萎缩心脏的横径在正常低限内。(见图8)。心脏重量与心脏横径和心胸比例无关。其实早在1833年,Bertin就注意到萎缩的心脏也可以扩大,表现为室壁薄,心腔容积正常或扩大。

 

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

所有尸体生前均未在临床中诊断心脏萎缩。生前诊断的心血管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甲亢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74.1%的心脏萎缩者生前未被诊断出任何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中褐色萎缩比单纯萎缩多见。


临床心脏功能


临床上,仅有极少数的心脏萎缩者心功失代偿而出现心力衰竭。

例1——一例73岁卵巢癌伴腹膜和腹腔广泛转移的女性,有高血压病史(180/100mmHg),诉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轻度踝关节水肿多年。最后一次住院时,血压下降至120/85mmHg,心脏扩大至腋前线。心电图:电轴左偏、电收缩时间延长、偶发房性早搏。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心功2级,心脏扩大。1周后死亡。尸体解剖发现卵巢腺癌,内脏被动性充血,肾脏大动脉和小动脉硬化,右室弥漫性心肌炎(原因未明)。
讨论:通过临床表现和尸体解剖发现,患者心力衰竭出现在卵巢几年之前。临床心脏症状无疑是心脏扩大引起的,并无心肌肥厚。


例2——一位67岁直肠腺癌白人男性。入院前6个月患者反复发作呼吸困难和踝关节水肿,根据这些表现诊断为右心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年前发现的直肠癌。尸体解剖发现心脏重250克,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肝脏被动性充血。

尸检发现部分被动性充血患者临床上并未诊断右心衰竭。因为临床上导致被动性充血的疾病远多于心脏病。如有可能,临床上应尽力寻找被动性充血的原因。

一些尸检发现肺动脉栓子和肺梗死,受累部位还波及肝脏、肾上腺和肾,这也是被动性充血好发部位。

直肠癌堵塞下腔静脉也可以产生被动性充血。因为严重疾病、肿瘤和炎症都可以导致被动性充血,因此有时难以明确被动性充血的原因。单纯心脏萎缩导致的心力衰竭一般中度,亚临床,可能并无重要意义。

心脏萎缩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罕见。1929年曾报道一例无恶病质患者在疾病康复中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可能是未注意到心脏萎缩,康复中负荷增加导致。

心电图

心脏萎缩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超过正常值上限,校正的QT变动在0.43~0.52之间。

PR间期延长至0.22秒。QRS波间期平均0.072秒,最大间期0.10秒,最小0.06秒。另一个研究中QRS波间期0.086秒。心肌除极时间越短,QRS波越窄。肥厚心肌正与此相反。

电轴大多正常,也可左偏或右偏。

QRS波振幅多数较低,呈低电压表现。必须注意的是这种低电压与心包积液无关。不过,有些心脏萎缩患者可有心包积液,可能部分低电压确实能用心包积液解释(前提是必须有心包积液)。

心脏萎缩常见T波异常:T波变低、平坦、倒置或进行性压低,可呈低T波→T波等电线→T波倒置演变。(见图9)

多数患者存在ST段异常,可表现为Ⅱ、Ⅲ导联降低或Ⅰ、Ⅱ导联压低,可能因素有右室劳损和或左室劳损。

P波时间、电压可以正常,也可出现低电压,Ⅱ导联增宽或Ⅱ、Ⅲ导联高尖。

单极胸导联可以发现QRS波低电压,V1~V6T波倒置或平坦(见图10)。

■心率波动在55~130次/分,平均92次/分,大多数低于88次/分。有时出现进行性降低,例如疾病初期患者心率正常,疾病晚期频率也可下降。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都可以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都有可能发生。

饥荒时曾经观察到QRS波和T波振幅进行性下降。

不能利用电轴偏移来判断是否存在心室肥厚,在心脏萎缩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名心电轴左偏-30℃的心脏萎缩男性,其心脏重200~240克。

电收缩延长发生率较高,推测与长期卧床和营养不良中负钙平衡引起的低钙血症。

萎缩心脏的主要心电图变化是:QRS波和T波低电压、电收缩延长、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QRS波间期在正常低限。

 

< 上一页
分页: [1 ]   [2 ]   [3]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浅浅阳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