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13个月,14公斤。行腹腔镜下右疝囊高位结扎。
10:15:氯胺酮100mg基础麻醉,开放静脉。
10:25:0.375%罗哌卡因14ml骶管阻滞。
10:35:全麻诱导:静注力月西1.3mg,氯胺酮20mg,丙泊酚15mg,卡肌宁7mg,插管,压力控制通气。SPO2100%,BP105/65mmHg,PETCO235mmHg。
10:45:手术开始,腹腔穿刺成功,注入CO2,当时由于用的是压力控制通气,关注潮气量的监测和PETCO2的监测。
10:48:发现潮气量从原来的105ml下降至70ml,但伴随的PETCO2不但没有升高反而下降至22~24mmHg,马上考虑可能血压下降,看病人嘴唇灰白,马上手控呼吸,停手术(手术已进行到置入镜头)。
10:50:询问手术医生有无异常手术情况,无反应。测血压BP31/21mmHg,手控呼吸,SPO2 87%升到90%,迅速脉搏波形消失,气栓?马上麻黄素5毫克静注,无改善,肾上腺素100ug静注,脉搏波形出现,嘴唇转红,但又迅速脉搏波形消失,PETCO2 仅7~8mmHg,听诊听不到心音,肾上腺素200ug静注,无反应,这时怀疑腹腔内出血。
10:55 同时:
1、马上开腹,涌出大量鲜红血,手术吸除血后发现髂总动脉分叉上2cm处0.5cm裂口,立即压迫止血。共出血约600毫升。
2、用50ml注射器推注贺斯500ml,头部敷冰袋,多巴胺5ug/kg/min泵注,血压渐上升至90/50 mmHg。
3、因为术前未备血,此时抽交叉血已相当困难,用腹腔内出血送血交叉。
11:05动脉血气:PH7.010 PaCO2 43mmHg BE-16 HB2.7g/dl,HCT7.7% 。补碳酸氢钠5ml,输血2单位,手术行动脉修补。血压基本维持在100/60 mmHg。静注速尿、地塞米松。
11:30复查:PH7.145 PaCO2 41mmHg BE-15 HB9.0g/dl HCT30%,补碳酸氢钠10ml,输血1单位。
12:00复查:PH7.322 PaCO2 41mmHg BE-5 HB15.0g/dl HCT40%,手术行右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结束送ICU。
14:20:拔除气管导管,反应可。
术后第二天上午回外科病房,无异常。
体会:大动脉出血,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本例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预后较好。
教训:
1、作为麻醉医生,术中不仅要关注麻醉方面的内容,而且也要关注手术进程。事后问洗手护士:置入镜头时发现腹腔内有比一般要多的鲜红血,退出镜头时有血流出。但我们关注潮气量和PETCO2的监测,未注意到这些情况。询问手术医生有无异常手术情况,无反应,首先考虑了气栓。
2、用升压药后,血压上升后又迅速下降,难以维持,要考虑有出血情况。
3、PETCO2监测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循环代谢情况,尤其是在低血压情况下,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监测往往会很难。
4、腹腔镜手术应该在全麻插管下进行,因为手术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本例手术前,手术医生还对我们说:是否可以考虑麻醉不插管,因为有的医院是静脉麻醉,不插管的。当然我们是坚决反对,除非不要我们麻醉,手术医生自己干。本例病人说明了全麻插管的重要性,至少保证了充分的氧供,省去了用于排除呼吸原因及插管的时间。
5、腹腔镜手术,动脉损伤出血的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可设想。
作者: yhy403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