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中药的个人浅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9-03 15:19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中药 新药研发 中医理论 点击次数:

之一

  丁香园里都是专业人士,但凡支持中药的,估计都是正在研发中药或者研究中医的,那么其实大家可以就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方面谈一下(不泄密的情况下),哪种中药成方制剂,其疗效是好于同品种的化药呢?——需要有切实可靠的论证。我想可能很难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说周围的某某人的病西医治不好,而是中医治好了,但是显然这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中医没治好而西医治好的人只怕更多),而故老相传的医案,其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中世纪的欧洲,其医学观念和中医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治病时会用各种草药、用“放血”疗法、用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入药(比如暴死者头上的苔藓),也发展起来了相应的理论,比如“体液理论”(和中国的“气”与经络理论有相似之处),也相信缺什么补什么(比如给脾气暴躁的人输入温顺小牛的血以期改变其性格),认为洗澡有害身体健康(其理论类似于中国的“伤元气”),也认为疾病是由于恶魔附体(类似于中医的“外邪”入侵),同样将疾病与天象术炼金术联系起来(中国的天人合一并非独家所有)……。

  可以说,中世纪的欧洲医学,走过和我们相似的道路,但是为什么现在他们能够建立起现代的医学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反观中医理论,千百年来除了得到一些验方之外,其理论与几千年前有什么差异呢?难道中医中药历经数千年只是得到了历经数千年的人体试验数据库(而且还是一个需要重新验证的数据库)么?——现在的中药新药研发者自问,是否是将其仅仅作为一个前药或候选药初级数据库来用?除此之外是否还去花时间甄别、理解和发展它的原理和理论?

  中医的理论其实是一种“不可知”的哲学理论,中国哲学,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其所谓的“天”、“自然”都是一种浑沌的神秘存在,人的最大成就,也不是去认知“自然”,而是与之“合一”,达到了神秘的统一即所谓“圣人”,而这样的境界,是无法与外人道的,就是说除非你也到了那个境界,则“自然”对你来说是不可知的,别人也无法通过描述使你意会。——也就是说,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不可重复、不可验证、不可观察、不可逻辑论证的,与现代科学是相悖的。

  人体的奥秘我们实在知之甚少,但是最基本的,我们的哲学观、世界观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由上可知,现代科学不同于中医的理论,其基本要点是可重复、可验证、可以验证或可以证伪、可以观察、可以逻辑论证的。所以我们说现代医学是“可知”的,而中医理论是“不可知”的,于是我们要相信中医,就必须先假设给你看病的中医医生是能够理解“天人合一”的,是能够与自然达到一种神秘的统一的人——我们可以问一下,全中国有几个人敢站出来说,他是“懂”中医的,是能够理解“天人合一”并且能够做到“天人合一”的?

  基于中国哲学发展起来的中国艺术、语言、文字等等文化,都是以含义丰富、富有象征性和内在表达而著称的。比如国画,仅仅黑墨白纸,通过浓淡干湿,可以表达世间五色;而诗歌的最高境界,也不是表达文字中的信息而是诗外的内涵。品味中国艺术,其中的深邃醇美远甚于西方艺术,正是因为其特有的隐喻性、丰富外延性和无所不在的哲学涵义,作为艺术来说,中国艺术比西方艺术更值得玩味和体会。

  然而这样的隐喻性、丰富外延性在医学理论中却是致命的。阴阳五行不但外行难以理解,就是专家也无定论,各有各的理,但是各自都提不出明晰的界定。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哲学的一些差异:中西方哲学都探讨“有限”和“无限”,“有”和“无”,然而中国哲学的“无限”是大于“有限”,“无”是大于“有”的,而西方哲学恰恰相反。我们总是认为“大道自然”,“自然而然”后最终达到的境界是“无”和“无限”,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形而上其实就是玄学),而玄学类的医学理论怎么可以推广和进步呢?浅显一点的说,玄之又玄的中医怎么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呢?

  那么我们当前要做的,就个人的见解,其实也还是老生常谈:

  第一步,应该是将已有的验方收集整理出来,通过科学的临床验证加以筛选,但是国家必须严格临床试验,必要的话应该国家统一管制,保证临床试验的全程在严格的监控之下并且使申请企业无法在其中做手脚(隔离临床基地和厂家的直接联系),而且学美国一样随时能够公布临床试验的进展。——当然值得担心的是在中国什么经都可能念歪了,一不小心这又成了某些部门的敛财之道;

  第二步,对已确认的验方,积极鼓励将其现代化改良。但是无论调节处方、改剂型还是改工艺都要做临床试验(至少是临床100对);

  第三步,对中医理论下手,可能要摒弃大半,保留一小部分并按照可验证、可重复、可论证的原则去发展。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但也是最根本的。我们现在有意无意的还被很深的影响着,做一个不是非常恰当的类比:中医和黄历,中医是先有丰富的观察和实践积累后,形成了一套“不可知”的医学理论体系;黄历是先有丰富的观察和实践积累后,形成了一套“不可知”的历法理论体系,而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相信中医,包括国家领导人和很多名人专家;也还是有很多人相信黄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留意一下国家和各省市的重要会议,包括人大和党代会,会发现开幕日期很“巧合”的基本上都是黄道吉日,更不要说我们小老百姓的婚丧嫁娶了——摒除旧思想,任重而道远呢。

  不管怎样,我认为所谓的“中医”不可能永远的存在下去,最终将会被同化到现代医学体系中,从而消亡。现在现实一点的说,我们制药行业的人还是将传统中药当成候选药数据库比较现实,而且客观的说,现在正在卖的中药,几乎完全是作为辅助治疗用的,其销售额远比不上化药,化药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而这一趋势,只怕不会改变。——顺便说一下,我认为,中药1类和一部分5类,还有中药注射液,其研发思想已经和化药没什么差别了,其实已经不算中药了。

  中国近百年来备受欺凌,可以说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但根本上是现代科学和思想侵入中国传统思想,这是不可阻挡的,就现进科学和思想的侵略和斗争而言,民族情结无用,顺之则昌,逆之者亡。这方面真是得跟Japanese学学。

之二

  中医和中药本身就是两回事。

  中医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名医都是针对阴阳、寒暑、表里……等等,针对具体的病人开出具体的处方,同样的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不同,开出来的药方也各异,讲究因人而异、因外界环境而异。可见,中医的治病理论和工业化大生产是抵触的。

  如果按照中医理论来,则一个确定的处方,其主治病症是非常有限的,而不是通治的,古时的中医,都是亲自来把了脉,望闻问一番后,再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的表征和机理,天时之寒热等等,才拟定自己的处方,决不是对相同疾病的病人都一样的处方、处方量和剂量。可以说,现代中药工业化生产,与中医的治病方法是相违背的。负责任的中医,一定是要亲自看了病人,详细了解病情病因后才下药,而不是直接给一个成药了事。

  现在能够大量生产的,只不过是中医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比较普遍有效的验方,但是以为这就是中医的成就和精髓,则是不正确的。

  中医的精髓,与古代中国的哲学观是一致的,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就讲求人和自然的整体性,用药的理论也在于借助药性调节人的自然平衡。所以自古有良医和庸医之分,未尝有良药和庸药之分。

  现在真正的所谓习中医者,已经越来越少,学中医之始,先是学习哲学,可以说,没有深厚中国哲学底蕴的人,是不可能学好中医的。而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隐喻性的而非明喻性的,是直觉性的而非严密论证性的,可以说,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逻辑论证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使中国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被淘汰,而植根其中的中医理论,也必须要换血。

  说到底,所谓的中药现代化,大家现在都不过是拿着老祖宗的遗产来吃家底而已,还有多少人在积极地发展中医理论的?尤其在急功近利的制药业,有谁关心中医?很多人,不单单是在吃祖宗饭,而简直是在当败家子,比如生产时随便克扣贵重药材的投放,种植时使用农药,炮制时偷工减料,现在尤其是新药厂,有几个经验老到的药工师傅?采购的有几个生药专家?——这样搞,就算是按验方也难以生产出良药,因为药材农药超标,吃了反而中毒;因为偷工减料,药性根本不够;因为基础知识匮乏,炮制不合要求;因为采购人员没有鉴别力,药材质量难以保证……。大家只想着卖钱,省钱,哪管药品的质量。

  再说中药改剂型,不是不可以,但是随便改剂型而不做临床就不对了,没有临床验证,凭什么说这个剂型改得好?

  中药不必一棍子打死,只是要求统统临床验证就行了,而且要由国家指定机构(而不是随便自己联系的)去做临床验证,验证过程由国家总控,药厂不能获知是谁在哪儿具体做临床试验。当然这会让很多中药死翘翘,不过这些都是本来就该死的。——以严格的临床试验来检验中药,这是最公平的,也省得研究员和理论家们喋喋不休,只要能治好病的药,就是好药,治不好病,任你吹得天花乱坠又有何用?

  而新药为避免申报后临床失败而损失惨重,可以先申请医院制剂(省局批即可),在小范围内做基本的临床研究,然后在自我感觉把握了以后,再去国家局申请注册和生产。为防止有人钻空子,变相的流通医院制剂,需要严格管制,监管医院制剂的产量和使用范围。


编辑:7100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moliliao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