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临床药品要应用到患者(以急诊和住院病人为主),必须经过护理人员的核对及调剂,才能发挥疗效。护士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指出某些药物剂型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网友星星夜:
林格氏液都是500ml的,但是又常常用到250ml的,只好去引流,十分麻烦,不知道是不是有250ml的林格?
网友米粒儿gxl2000:
以前我们用的大输液都是瓶装的,各种液体的标签很相似,所以易混淆,现在全改成PVC(无毒聚氯乙烯)软包装输液了,各种标签区别还很大,只是用瓶装的还很多,而且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标签也不一样,能否统一同种液体的颜色?把标签做的明显一些?
网友牵挂你的人:
1、现在临床上新药越来越多,尤其中成药居多。而对药品的配伍禁忌说明的较少。作为一名护士有时也难以把握是否有禁忌,是否可以在药瓶标签上注明配伍禁忌?
2、输液液体瓶塞在操作时常出现胶塞颗粒脱落,引发不少纠纷。是否可以生产高质量的胶塞?另外是否可以在标签上写明出现胶塞颗粒脱落属正常现象,不影响治疗也不会引发并发症等?
网友碧波年华:
1、有些厂家生产的两种药物,同一种剂量,但却在外观上做的极为相似,我们很容易搞错,虽然我们要做到“三查七对”,但这也应该避免,以防万一,我们医院就有此例,环磷酸腺苷和肝素钠,非常相似,同时存在于治疗室的冰箱里,如果加错,那将不堪设想!
2、现在有很多同种药物的很多品种,这个我们也没有必要多说什么,但是也有一些药物需要不同的剂量,比如说阿司匹林,一般我们用25mg的,但是碰到几个风湿活动的病人,每天要吃到900—1800mg,呵呵。我们只有25mg的,每次都是一大把,加上其他的药,病人饭都不用吃了,每次发药的时候我们都要面对病人和家属那冰冷的表情!有300mg/片的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也是最人性化的一个问题!
网友城里的月光:
我觉得临床中重要的是怎么样才能更准确的把所有计量的药物应用到病人体内。 例如速必林因为原装是抽好的注射器,而且注射器内留有一定的空气能够保证准确的药物计量进入病人体内。而像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一些容易起泡的药物由于泡沫产生会使一些药物浪费。还有诺琪等更贵重的药物,虽然药瓶设计的非常小巧但是皮塞过大抽吸药物很难彻底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在直接输液和冻干粉针的比较中,我认为直接输注效果比较好。因为可以避免溶药的工序及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但是有些药物在融解状态下很难保持稳定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网友xslsj1206:
在临床工作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而且不能给病人很好的解释,比如:在使用肌苷时往往会在输液过程中颜色变红,但是不会引起输液反应,病人也不会有什么不适感,说明书没有写明,药房工作人员也搞不清楚,我们现在是现配现用,单独加药,不与其它药物配伍,但是偶尔还是有发生。
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比如化疗药物顺柏(CDDP),有水剂和冻干粉,水剂的使用方便,冻干粉的水解不容易而且容易附壁,不易抽吸尽,目前我们是水解时用温水捂,彻底溶解后再抽吸!
网友Chua:
1、韦迪需现配现用,配后的液体在室温下,超过一小时就变色。
2、抢救药品如间羟胺,副肾素等的包装为两支一盒,抢救时非常不方便,因临床经常会5支、10支的用,耽误抢救时间。建议将抢救药都包装成10支装的,这样利于临床抢救。
3、现在好多药物的划痕,不能用手直接掰开,必须用砂轮切割才能掰开,增加了污染的机会,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工艺,减少药物污染的机会。
网友Tldytldy:
我们科才出的差错,把阿托品0.5mg术前针打成10mg了,结果病人出现了精神症状。后来才发现中毒剂量的药物竟然和普通剂量一样的安培,也没有醒目标记。虽然确实是我们没做好三查七对,层层把关,但恳请各位仁兄制剂时尽可能的不同剂量不同大小,如可能引起中毒的话,请用一些醒目标记,比如用红色的字啊。我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希望每天可以平安地回家。
网友蓝色倾情:
我在创伤外科,用得最多的是甘露醇注射液。临床医生都喜欢用125ml快速静滴,而甘露醇注射液的规格每个厂家几乎都是250ml/瓶。每次使用时都要拿针筒来抽去多余的部分,增加了护士们很多的工作量。
我们都不理解(包括病人及家属)既然临床有如此需要,为什么厂家不生产125ml或是150ml规格的呢。这样一来,不仅病人可以少花钱,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们护士也不用多做那些无用功了,岂不是一举数得吗?
网友qiuwu1880:
我是儿科的,有很多药都没有小剂量的,比如铃兰欣什么的,小儿用药量少,铃兰欣通常都只能用小半支,其实对所有的医院来说,儿科的药品都是重大的浪费。
还有现在的安瓿瓶容易碎,我们科的护士基本上每个人都给碎玻璃割到几回了。
还有水溶性维生素没有标明剂量,医生开医嘱的时候都只能写个几分之一支,我觉得这样根本不准确。
网友wgh1:
实际应用和药厂的想法是不同的。比如简单的VC针剂,由于每只的计量偏小,加上灌注药液时增加了压力,敲开安剖时经常就是玻璃的碎末四处乱飞。好不恐怖!
网友zhq16372:
现在头孢类的药物很多,对于青霉素过敏的病人来说,医生往往开头孢类的皮试,比如立健新,我们一般是按先锋5号皮试方法配制,但立健新不易溶于水,往往是白色混悬液,皮试的结果很难保证。对于头孢类的皮试,应有明确的规定,说明书上是否注明皮试液方法。
网友mor_gen:
我医院是一基层医院,内科是综合的,偶尔有一、二个糖尿病病人,因胰岛素都是400U/支,病人住院时间一般不长,用胰岛素时往往造成较大浪费。建议生产一些小剂量的胰岛素。
网友华:
我觉得白细胞升血小板的药可以制成独立包装的,如瑞白和巨和粒等,像速碧林和欣立生那样用起来方便多了,中间可以少了很多工夫。
另外一个有些抗生素用时要Q6h和Q8H这样用的,就很麻烦,比如Q6H的,晚上8点要打一次,到了半夜2点又要打一次,Q8H的,最后一次也要到半夜0点打一次,对护士增加了不少工作,对病人增加了痛苦也影响了休息,同时也增加了费用。
输液袋上的标签的颜色不要换来换去了,比如一开始已经习惯了葡萄糖的是蓝色的,没过多久又换成了和糖盐一样的红色,这样很容易出错。
网友a1517qq:
小儿科用氯化钾,0.9%氯化钠(10ml)比较多,但安瓿上的字基本相似,为什么药产不把氯化钾上的字用红色呢。前几天我科里有一个学生在封管时拿了氯化钾还好当时没有用多少也发现的早没有出大事。如果用红色就比较醒目了。
网友Shiyanhua:
有些密封式小瓶如绿汀诺、水溶性维生素注入水后特别难抽吸干净,小瓶子的形状应该规范起来,有利于临床操作,瓶子的外形是次要的,不浪费药液才是最重要。
网友心心向荣:
我们医院现在突然改用塑瓶的水,平时用的确比以前方便很多,好拿,不容易打碎,好处是不少,可是,在做介入手术和吸痰时确很痛苦,瓶盖极难打开,吸痰还好些,就需要一瓶冲洗吸痰管就好了,可是做介入手术时就惨了,需要比较多的液体!因此建议医院,改用新医疗用品时,也要保留一些传统的,有时也很需要!
网友Bigbiggirl:
1、有些药物的配置上说明书写的不详细。比如硝普纳、可达龙等说明书上写的都是用5%GS溶解,但是没有说禁忌用NS溶解,或为什么不可以用NS溶解,究竟是否可以用生理盐水让我们觉得很模糊。
2、复方氨基酸(18AA)外面的蓝盖子特别难打开,如果只用手掰,痛死,我们一般都用工具。其他的塑料盖一般都没这个问题的。
3、抗生素有半衰期,滴注的速度是否和抗生素的半衰期有关?比如说美平、泰能等等,我们有些医生说要滴注持续时间1小时以上(100ml),有些说法又不同,厂家出厂的时候能否做醒目的提示?
4、吉诺通(化痰药物)做的太大了,老年人或是我们重病房的危重病人,我老是担心他们吞不下去。
5、地高辛、华法令等我们最常用的剂量都是需要半颗的,但是本来药就小,很难掰的平均啊,最好当中也有一条划线,让我们好掰些。
网友Dreamen:
水合氯醛在儿科常用,但目前没有药厂生产,科室自己配制又没有药准字,出现纠纷难处理。
一些药物外表说明印刷字迹不清另外所用墨质量有问题,经常会因为运输或其它原因导致难以辨认。
网友依一:
现在科内液体一部分是PVC(无毒聚氯乙烯)软包装输液,但输液器的配置又根不上形式了,因为PVC(无毒聚氯乙烯)软包装不用排气管了。
另外尿激酶药物泡沫太多,加药时易产生浪费.配以溶酶降解泡沫。
还有一些药比较难溶,如红霉素,头孢呋辛钠,是不是配以专用的溶酶,以利溶解加速,还能使药物协同增强。
编辑:7100
作者: 丁香园集体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