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论 篇
二部内容的变化:
•附录新增项目13个,修订项目65个,附录“生物制品通则”转至药典(三部)。
•制剂通则新增植入剂,修订项目19个。
•本版药典(二部)共收载品种1967个,新增品种327个,修订品种522个,删除品种4个(乳酸环丙沙星、单硫酸卡那霉素、空心胶囊与肠溶胶囊),转至中国药典2005年版(三部)的生物制品55个。
•本版药典(二部)正文分两个部分-药品标准和辅料标准
品种增修订项目数:
•HPLC含量测定223个
•HPLC有关物质142个
•HPLC鉴别201个
•溶出度93个
•含量均匀度37个
•TLC鉴别59个
•TLC检查19个
•残留溶剂24个
•新增红外鉴别70个
•增订静脉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112个
•热原修订为细菌内毒素73个
•删去异常毒性42个
•删去降压物质30个
附录增修订内容:
一、及时采用先进分析方法,规范附录并体现我国特色
1、本版药典(二部)附录增订了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TOC),该法及要求与美国药典(USP)与欧洲药典(EP)相同。目前,由于TOC测定仪器尚不普及,本版药典(二部)在品种正文中仍沿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的标准,但纯化水与注射用水增订微生物限度检查,限度要求与USP一致,纯化水限度为每1ml中含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过100个,注射用水限度为每1ml中含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过10个。纯化水重金属限度由0.00005%修订为0.00003%。
2、粒度检查方法从粒度大小分为三个层次
① 可见异物检查法(即原澄明度检查法)
该法对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µm的物质进行检查,其判断标准作了较大改动,更加严格,即静脉注射液不得检出可见异物。此外本版药典新增了光散射法,该法采用仪器检测,通过对可见异物的光散射能量进行测量,使结果判断更为客观。2005版药典仅对静脉给药注射液的检查方法与限度进行规定。
②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该法检查的粒度较小,通常为2~50µm,检测微粒浓度为0~5000个/ml,本版药典(二部)增加对100ml以下静脉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检查,限度要求同USP与EP。值得注意的是限度要求大、小针的单位不同。
③ 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法
本版药典(二部)增订光散射法,测量范围为0.02~3500µm,所用仪器为激光散射粒度分布仪,测定法分干法与湿法,湿法测定的检测下限通常为20nm,干法测定检测下限通常为200nm。
3、毛细管电泳法随着仪器的分离模式、进样、检测与数据处理系统的进步,各种分析方法不断完善,本版药典更详尽地描述了方法,增加了方法的可操作性。
4、本版药典新增质谱法,概括介绍目前质谱仪的类型和应用情况,这也显示出我国药物分析手段不断增加,与发达国家水平接近。
5、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增订浊度法,该法的重现性优于管碟法。现硫酸庆大霉素已采用此法。
6、术语的变化
① 将可见与紫外分光光度法中的比色法合并在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吸收度改为吸光度。
② 碘滴定液和溴滴定液等浓度表达方式改变,由2000年版的以I、Br计,改为以I2、Br2计,更加合理规范。
7、药典的配套丛书红外光谱集已完成,新增品种218个。
8、制剂通则
制剂通则增订植入剂,目前国内该剂型尚属新药研发阶段,本版药典(二部)无品种收载至正文。另将原眼膏剂与滴眼剂扩大修订为眼用制剂,按其分散状态细分为液体、半固体、固体等各类眼用制剂,为我国新药研发及已上市药品的规范打下基础,鼻用制剂与耳用制剂亦做了类似的调整。乳膏剂根据使用基质不同而从软膏剂中分离出来并对其贮藏条件等给予不同要求,本版药典(二部)将两者区分,药品名称也进行相应的修订。糖浆剂含糖量则根据实际并参照EP由65%修改为45%,同时对微生物进行控制。外用液体制剂根据其剂型特点与用途增订了冲洗剂、灌肠剂、涂剂及涂膜剂并要求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必要时,进行细菌内毒素及无菌检查如冲洗剂。
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①强调含量测定,无在品种正文中无机离子含量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如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中Na、K、Ca。
②删去杂质检查,品种正文中没有品种收载。
二、加强安全性指标控制,重视有关物质的控制,科学提高标准要求
本版药典(二部)对色谱方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的修订更趋合理。薄层色谱法增加对系统检测灵敏度与分离效能的要求,通常规定杂质的斑点数和单一杂质量,当采用系列自身稀释对照溶液时,也可规定估计的杂质总量。鉴别时,分离效能可用对照品与结构相似的药物对照品制成的混合溶液进行测试;杂质检查时,一般采用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的混合溶液,两者应显示清晰分离的斑点。本版药典(二部)11个品种增订TLC检查有关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强调色谱中难分离物质或与其相关的物质之间的分离度和待测物响应值的重复性是系统适用性试验更具实际意义的重要参数,而根据目前方法学验证的情况,理论板数仅作为参考参数。本版药典(二部)226个品种增订HPLC检查有关物质。
有关物质分离度考察方法
•选择结构相近物质;
•选择降解物质;
•选择杂质对照品如头孢羟氨苄选用杂质7-ADCA与α-苯甘氨酸。
有关物质控制:中间体在原料与注射液的标准中控制,而口服、外用制剂不检查,如甲硝唑,2,2-甲基-5-硝基咪唑原料与静脉输液检查,片、阴道泡腾片、栓、胶囊不检。
有关物质写法:从正面描述,“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
※重视光学异构体的检查,如盐酸曲马多片中顺式曲马多的检查等均收载至本版药典(二部)。
※重视多组分抗生素的有效组分测定,如麦白霉素片中麦迪霉素A1组分、小诺霉素C2b组分、硫酸庆大霉素中C组分、硫酸卡那霉素中B组分等均得到控制。
※重视大分子物质的特点,明确了分子排阻色谱法的适用范围,该法应用于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高分子杂质的检查。高分子杂质的检查则引入EP分离度的概念,用二聚体的峰高与单体与二聚体之间的谷高之比表示。ß-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药品均增订高分子杂质检查。
※重视残留溶剂的控制,本版药典(二部)对残留溶剂的检查推荐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限度与ICH一致。药品生产企业可采用简便的填充柱气相色谱法进行工艺控制,其他色谱法如HPLC测定吡啶,离子色谱法测定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作为气相色谱法的主要补充。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应考虑共出峰干扰、热降解干扰、基质效应的影响与药品溶解性及溶剂介质的影响。
本版药典(二部)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将热原修改为细菌内毒素的品种有73个品种,增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有112个,细菌内毒素判定标准由“不得过……”修订为“应小于……”,避免肉眼观察的不确定性。此外,42个品种删除异常毒性;30个品种删除降压物质。
直接分装的无菌原料增订无菌与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如氨力农。
三、扩大HPLC在多组分原料及制剂中的应用,重点加强品种要求
本版药典(二部)有223个品种采用HPLC方法取代传统的容量法或紫外法或生物检定法。例如盐酸小檗碱片与胶囊含量测定原采用滴定法,多种生物碱均可参与滴定反应,本版药典修订为HPLC法,可准确测定小檗碱的含量;醋酸泼尼松片含量测定原采用紫外法,难以区分结构类似的物质,修订为HPLC方法大大提高了方法的专属性。氯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与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原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微生物检定法,本版药典(二部)改用HPLC法,3种氨基糖苷类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本版药典(二部)品种正文中近30种复方制剂,其中18种已采用HPLC方法。HPLC方法不仅提高了方法的专属性,并且简化了实验过程。例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制剂由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组成,原采用计算分光光度法,现修订为HPLC法;
此外,本版药典有针对性地对61个难溶药物增订溶出度检查;对于上浮的胶囊,采用溶出度一法(转篮法)和二法(浆法)时可用沉降蓝的方法;原采用2片加入至同一溶出杯的方法修订为1片,并通过修订检测方法使检测灵敏度满足溶出物的检测要求。
溶出介质问题:一些胶囊在溶出介质中溶胀而不崩解,可以考核加入酶的方法,本版药典罗红霉素胶囊,加胃蛋白酶;阿奇霉素胶囊加胰酶的方法。
18个小剂量药品增订含量均匀度检查。
复方制剂中小剂量药物应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
70个原料药增订专属性红外鉴别。
四、进一步实现标准的科学与规范
性状的规范包括着色片不再描述具体颜色,如复方甲苯咪唑片原为粉红色片,现描述为着色片;将过度色包含在颜色的描述中,如“本品为白色或浅黄色颗粒……”,规范为“白色至浅黄色颗粒”,避免用“或”引起过渡颜色缺失而导致结果误判;胶囊性状统一描述内容物;可溶与混悬型颗粒剂等描述在本品的性状中,以此判断是否进行熔化性检查。
实事求是地删除了实验室难以操作的检测项目,如熔点过高并同时熔融分解的药物不再进行熔点测定(如氢化可的松等),有些复盐,在过加热过程中出现多峰现象如环吡酮胺,即出现三个吸收峰,不适宜进行熔点测定,故删去此项目;删去某些需检验人员嗅有害气体的鉴别试验,如甘油,删去丙稀醛刺激性臭气,用专属性强的红外鉴别代替;对规格进行了规范,如亚叶酸钙以亚叶酸计,磷酸苯丙哌啉以苯丙哌啉计;更加明确了某些制剂名称,如静脉输液中,“……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以避免临床不适宜人群的误用。
作者: jie1ming2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