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2~3岁时一次感冒发烧,我喂他“*诺”扑热息痛口服液,结果那红红的泛着果香味的液体居然被儿子吐了出来,喂不成就灌,谁都知道强按牛头喝水会是什么结果,药没喂成,恼羞成怒之余……自己尝了尝,居然那么苦,晕倒,就是自己发烧了,也不会吃它。
二
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吃药,长大了就很少吃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吃中药,妈妈好不容易熬好了,给我喂下去,那个苦劲啊,甭提了!后来还是全部呕出来了,气的妈妈说我是成心的,其实哪有啊,不是我想吐啊,就是它自己会吐出来的,是不是因为太苦的原因,起的暗示作用?后来就很不喜欢中药了,每次进医院,闻到中药味就特觉难受!再说西药吧,我还是喜欢那种有糖衣的,滑溜溜的药丸;最不喜欢白白的,大大的药片,吞半天都还在嗓子眼里咯着;也不喜欢胶囊,那么大,难咽,卡在喉咙口不好受,喝多少水都下不去;糖浆好一些,但是也要捏着鼻子喝,味道虽然有些甜,但就是不如酸奶好喝;冲剂一类也是苦,就板蓝根好些,好象不同厂家的味道也不一样,有的甜些有的苦。总之,虽然我是医生,但还是讨厌吃药,苦!
三
关于“藿香正气水”:老早就知道这个东西苦,所以小时侯尽量以哭、闹、溜、装呕吐等伎俩来避免喝它,有一次在劫难逃,被老妈关在家里面,“不喝药=失去人身自由”,于是我拿着哪个塑料小瓶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找来家里最大的碗----俗称“大海碗“的那种,把药倒进去,然后装满水,找根筷子狠狠的搅和了半天,满怀窃喜和期望的和了一口,GOD!苦啊,一样的苦,居然并没有因为我天才的发明而善代于我!……结果当然是在老妈的笤帚下,把由10ml变做一大海碗的苦水,捏着鼻子挤着眼泪给灌下去。当时我上小学,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稀释”,中学学了化学,依然不明白为什么一大碗水都不能改变它的味道,直到上大学才明白那就叫做“浓缩”的都是精华啊。
四
其实吃药还在个人。我从小就吃过中药。记得很小的时候也是因为苦不想吃,但爸爸说喝一口药给我一块糖吃,我就把药汤一口一口喝下去了。慢慢大了,就喝完了药再吃糖;再后来呢,只喝一杯水就解决问题了。上学之后,有时急了,连水都不用喝了。还有,那种大中药丸子,别人都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我现在都当馒头一口就吃下去了,还觉得挺甜的呢。也许小时候与中药结下了缘分,现在一闻到中药味就觉得好闻。上大学时,有时自己熬中药,弄得满屋子药香,觉得还不过瘾,常常想如果再有点古筝音乐就更应景了(不过我可不是林妹妹)。
和梧桐斑竹相反,我最不愿意吃西药,因为很多西药副作用太多太大,而中药的副作用相对小些,很多常见病能吃中药就绝不吃西药。
说到底,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良药苦口利于病。道理大家都明白,真正做起来是有点困难。但为了早点康复,还是忍着点,再苦,不就是一会儿的工夫嘛,不比打针强?
五
小时候看到大人给小孩吃药不是让他吞服而是用灌服,从那开始我就认为从药店买回来的东西不好吃。有一次我妈从药店买了一瓶鱼肝油,刚开始我死活不肯喝,后来我妈说,这不是药,是甜的,我还不信,只见我妈把瓶打打开,用手沾了一点放到我嘴边,说你尝尝,我半信半凝尝了一下,是甜的,我一把拿过瓶子喝了好几大口,从此以后我天天盼能喝到鱼肝油啦。真想不到鱼肝油还有“成瘾性”。
六
我们每天吃、喝,吞咽动作是生来就会的,也不知做了多少回了,你要说谁不会咽东西(特殊病人除外),地球人肯定说你才不会呢,但我发现大多数的人吃药的时候怕苦的话总是先仰起头放药片,然后赶快灌水,直着脖子往下咽,老半天咽不下去,那就多苦一会儿,请各位回忆一下室友一起抢饭吃的时候,谁仰脖吃了?肯定没有,那样的话效率上不去,都是闷头大吃,但吃药时却犯了错误,自找苦多吃,吞咽时还是头颈保持正常位置或略前顷才是比较好的选择,少吃苦头,不信你去看一看鸡吃大一点的玉米粒是怎么咽的。最简单,俩种姿势各位自己对比对比,体会体会,反正我的记忆中没有人给我提示过要这样吃药,也没有别人给其他人类似的提示。有观察结果与我不同的吗?
七
我以前最怕吃胶囊了,经常是一大杯水下肚,胶囊还粘在咽喉处,还一嘴的明胶味,别提有多难受了,想吐都吐不出来。后有一同学传授经验,吃胶囊时将头低下再咽水,说是屡试不爽。问其为何,答曰一般而言胶囊比水轻!我晕!
八
我的扁桃体经常发炎,特别是在疲劳或受凉后,严重时咽痛难忍甚至高烧不退,刚开始工作时,经常需挂盐水(大剂量青霉素)才能解决问题,后来逐渐摸索一条经验即将安必仙(氨苄青霉素)胶囊内的药粉末(1-2粒)直接倒入口咽部(前提是青霉素不过敏),含服数分钟,一天2-3次,1-2天后症状即能缓解甚至消失。很多同事纷纷效仿,均取得很好效果。因此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用药时,一定要选择最经济、最方便、副作用最小的药物来治疗。而目前一些临床医师用药原则是对自己好处越大,用药越多,完全违背医师的职业道德!!
九
讨论一下小儿用药,小儿用药一定要口感好,否则很难接受。而小儿用药中感冒药和抗生素比较多。近年开发的果味颗粒剂和干混悬剂等是专门对小儿用药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国产的抗生素干混悬剂如克林霉素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口感很苦,有一次我自己喝了一口,简直难以入口,想像一下儿童怎么能接受呢。而合资企业生产的干混悬剂如大连辉瑞的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就一点苦味没有,而且很香,儿童容易接受。
我想为什么针对儿童用药开发的抗生素混悬剂就不进行苦味遮盖工艺研究呢?为什么国家药审中心也就批准上市了?简直是坑害消费者。虽然辉瑞的希舒美(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价格较贵,但我认为值得。我建议在儿童用药的开发方面多下一点功夫。
编辑:7100
作者: 丁香园集体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