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分钟,生死之间,那一分钟,以为他在将死的门口,一分钟后,他可能从此失去生命。关键在于我们的努力,我们成功了。
那一瞬间,病人的无意识,面色发绀,口吐白沫,家属悲呛的哭喊想彻急诊室,老人默默地哭泣,击打在心头。
而此时,所有的目光落在一次次地心前区锤击声上,落在电击极片间一次次地脉冲电流上。
一分钟,是急症心肺复苏的容许区间,超过这个时间,病人存活的机会只会剩下10%。也许我们的医疗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也许我们的急救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一切,一切,只容许我们有一分钟,想其它地,已经那么没有意义。
电除颤,静脉推注,人工心肺复苏。我们只能按现有的技术标准操作,然后期待一切转机的可能。
“好疼!”病床上,那曾经灰暗紫青的面容上,撕心裂肺地叫了起来,“好!”家属们依旧悲呛地凝视,而医务人员的揪起的心,可以稍稍舒缓一些了――有意识有痛觉,能发声代表呼吸恢复了。再看看心电监护,原先杂乱无章的心电线条还原成规律地跳动,那种代表生命的跳动,一下一下,在眼中,竟然充满了希望。
“不好!”新的心电讯号中,还隐藏着隐约可见的新危险,而且可能是致命的,心肌梗死?这也正好解释了患者之前一分钟如此严重状况的原因。还得抓紧时间,硝酸甘油,度冷丁镇静,静卧,吸氧,又是另一套操作程序。“好疼!”病人再次地呼喊,“我不能死啊”。当然,当然,我们要尽我们全部力量来抢救你,知道吗,生死攸关的一分钟,你已经挺过来了,我们不能让你死!
家属们也渐渐从惊慌失措和悲伤中回过神来,交待病情,告病危,收住院部。家属们渐渐适应了这种危险边缘的气氛,他们跟病人说着“没事,没事,会好的,会好的”,刚从紧张中缓过神来,说话还不那么连贯。
写完病例,护送病人上病房,事情告一段落了,但心中的余波仍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点兴奋和高兴,还有一点惊慌和后怕,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但为什么在生命即将消逝的时候,仍然那么无助和揪心;为什么,面对生命的脆弱,虽然见过无数同样的场面,每次仍然唏嘘感伤。医生的能力在哪里,有时候一分钟,你身上就担负着整个生命,以及这个生命周围的整个家庭。
如同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精美极致的表演,来自于台下刻苦辛勤的磨练。在一分钟的舞台上,医生的努力,来自自身关于医学知识的不断修炼,也来自于整个医疗水平的日渐精进。为此,我们常备不懈。
编辑:蓝色幻想
作者: king1234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