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历次大会简介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12-26 19:54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代表大会 简介 点击次数:

    1915年2月5日,由颜福庆、伍连德等医学博士联名发起,邀集我国医学界爱国进步人士,共21人在上海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医学会。会议选举产生6人临时委员会,由颜福庆任会长,伍连德任书记,刁信德任会计,俞凤宾任庶务,曹丽云、肖智吉任协助员。会议授权临时委员会负责起草学会章程,并决定在上海南京路34号俞凤宾医师诊所内设立学会事务所。

    4月10日,颜福庆会长发布《中华医学会宣言书》和《中华医学会例言及附言》。《例言及附言》规定,中华医学会的宗旨是“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会员分特别会员,普通会员和名誉会员3种。7月3日,学会获当时教育部批准立案。

    11月,由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出版,中文、英文并列,伍连德任杂志总编辑。学会在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师中广泛征***员,当年底会员共232人。

第一次大会

  1916年2月7~12日,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与会会员60人,海外来宾10余人。会议组织了学术演说和讨论,展出了医学书籍和标本,如《肺鼠疫病理学的研究》、《寄生虫的流行》以及用液体石蜡保存的病理标本等。会议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实行医士注册法,取缔不正当的行医售药,严禁唯利是图的外国药;派遣医学生出国留学,每年以10人为度;要求各省设法阻止结核病和性病的流行;制订促进公众卫生的方法;编辑卫生课本及教学方法,列入小学课程等。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医学会章程》,规定每二年召开大会一次。会议选举伍连德任会长,俞凤宾、力舒东任副会长、牛惠生、唐乃安任书记,刁信德任会计,肖智吉任庶务。会议决定学会下设立编辑部、会员部、名词部、公众卫生部,并选举产生了各部的委员。

  会后,公众卫生部与中国博医会卫生部、中国青年会卫生科合设卫生教育联合会。名词部与中国博医会及江苏省教育会召开医学名词谈话会,决定由三会及中国药学会各派代表组织医学名词审查会

第二次大会

  应中国博医会要求,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大会于1917年1月24~30日在广州与中国博医会大会联合举行。医学会会员80人出席会议。计召开科学讨论会联合4次、单独2次,内容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育、血液和糖尿病研究、鼠疫和肾炎防治等;议事会3次,讨论会务。两会联合决议:1.请政府设立中央医事行政部,管理规范全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及其制度等;2.请政府切实施行海牙和平会议,1912年1月23日所订鸦片条约,严禁吗啡进口。医学会决议修正会章有关会员权利条款,删去等级之分,规定凡属会员均有选举、被选举权。选举伍连德连任会长,俞凤宾、汤尔和任副会长,刘瑞恒、周逵任书记,刁信德任会计,肖智吉任庶务。决定在学会下增设研究部。大会发表宣言书,指出“灌输欧美之文明,保存神州之国粹,救济社会之困厄,裨益未来之人民”为医学会“四大责任”。是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广东支会和上海支会。

第三次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大会本定于1919年年初举行,因故延迟至1920年2月21日~28日,在北京与中国博医会大会联合举行。医学会到会会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哈尔滨等19个城市共96人。计开学术讨论会联合5次,单独1次,解剖与人类学专科演讲会3次,学术分科演讲会内科4次、外科3次、耳鼻喉科2次、眼科2次、产科1次、解剖科4次、外科、解剖科表演会各1次。两会联合决议“向各国政府声请严禁吗啡与鸦片等痹醉毒药之制造与输出”。医学会选举俞凤宾任会长、刁信德、全绍清任副会长,谢恩增、牛惠生任书记,牛惠霖任会计,肖智吉任庶务。是年,学会事务所随俞凤宾医师诊所迁至上海南京路P字352号。

第四次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大会于1922年1月31日~2月4日在上海举行。到会会员110余人,美、英、法、德、日、加拿大国医生20余人。俞凤宾会长报告《近年会务成绩之回顾》,指出学会自成立以来,派代表参加审查医学名词11180余个,《中华医学杂志》“颇受各大洲医药团体所推重”,编订全国医士名录共收载中国医生1390人。大会召开学术演讲会4次,宣读论文23篇;同时设展览会,陈列世界上最新出版医书及新仪器、新药品。会议就医学名词,卫生教育、选派留学生、设立医校、医士注册条例等事项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议案7项。选举刁信德任会长,石美玉、牛惠霖任副会长,肖智吉、王完白任书记,牛惠生任会计,张道中任庶务。并公推7位名医为医学会第一批名誉会员。是年,中华医学会北京支会成立。

第五次大会

  1924年2月17~12日,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大会在南京召开。到会会员近100人,美、英、日等国来宾100余人。刁信德会长发表欢迎演说并报告会务经过情形,指出本届大会宗旨有三:发表心得、交换学识、联络友谊。大会宣读论文60篇,并决定论文原稿在《中华医学杂志》分期刊出。会场陈列最新医药书籍、仪器、药品,供会员及来宾浏览和购买。会议通过两项议案:1.扶助学校卫生计划;2.呈请教育部注意儿童体格检查。选举牛惠霖任会长,胡兰生、李清茂任副会长、牛惠生、高镜朗任书记,周逵任会计,张道中任庶务,余凤宾,刁信德任杂志主编。是年,《中华医学杂志》改季刊为双月刊,香港、湖南成立中华医学会支会。

  1925年3月,中华医学会借用上海西藏路545号时济医院房屋两间,分设事务所和图书室。

第六次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大会于1926年2月16日~22日在上海召开。到会会员111人,英、美、苏等国来宾20余人。牛惠霖会长主持会议报告学会二年工作情况。举行学术会议6次,演讲或宣读论文48篇。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要求政府拨款兴办全国公众卫生事业的提案,并推举历届会长和本届执行委员组成“促进中国公众卫生委员会”。会议决议购置会所;修改会章,规定各地支会选举一人任总会副会长,增设执行委员,杂志总编辑为执行委员会当然委员。大会改选刘瑞恒为会长,古恩康(上海)、陈祀邦(北京)、朱恒壁(湖南)、郑豪(广东)为副会长,高镜朗、林仲恩任书记,周仲衡任会计,胡兰生任庶务,高镜朗、伍连德任杂志总编辑,牛惠霖、刁信德、余凤宾、肖智吉、张道中为执行委员。大会前,中华医学会汉口支会(1925年)成立。

第七次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大会于1928年1月26日~2月2日在北平召开。来自各地的会员100余人出席会议。学术会议日程按内科、生理学、内科临床、外科、妇产科、眼科、耳科、实验医学、医学教育、公共卫生等学科编排,并宣读论文100篇。大会经过讨论决议“向政府建议,编订中国药典”;“呈请政府采用本会所拟都市医政之评判标准,以为我国各地办理医政之大纲”。大会根据刘瑞恒会长关于商请有关学会与医学会合并的提议,成立“两会合并委员会”,负责商洽合并办法,起草新会章和组织条例、筹办联合大会等。会议选举林可胜任会长、方石珊、陆锦文、郑豪、陈祀邦、朱恒壁任副会长,朱恒壁、严智钟任秘书,乐照文任会计,陆锦文任庶务,全绍清、牛惠生、余凤宾、刁信德、肖智吉、严智钟、张道中任干事,伍连德、金宝善任总编辑。当年10月,根据执行委员会决议,杂志由上海迁至北平编辑出版,由林宗扬任总编辑,编辑部设在北平协和医学院。

第八次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大会于1930年2月2日~8日在上海召开。到会会员240余人,来宾100余人。余凤宾干事受林可胜会长委托致开会词并报告两年会务工作。学术会议按内科、外科、公共卫生、其他专科进行,共宣读论文81篇,并与中华护士会大会联合举行了产科会议,部分会员同时出席了中国生理学会大会。大会决议“呈请政府指定专款,以发展民众医疗及防病计划”;要求“保会员就所在地尽力提倡戒烟事业,以期肃清烟毒”。会议通过议案,改会长制为委员制;增设监察委员,历届会长或主席为当然监察委员;设立法医委员会和卫生教育委员会;修改会章,规定会员入会不限国籍,但凭学历。大会选举牛惠生、陆锦文为执行委员会正、副主席,庞京周、朱恒壁、肖智吉、金宝善、乐文照、诸民谊、方嘉成、方石珊、张孝骞及各地支会主席为执行委员,林宗扬为杂志总编辑。会议期间,由刘瑞恒等发起,宣布成立中华卫生学会,并推定第一届理事15人。

  1931年9月,中华医学会事务所迁入新购置的上海池滨路7号二层楼房办公。同年12月,中华医学会济南支会成立。

第九次大会

  1932年4月15日,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在上海召开两会执行委员会联席会议,宣告两会合并,两会原有会员共1500余人均为中华医学会会员,合并后的第一次大会即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大会,同年9月29日~10月5日在上海召开,到会会员400余人。学术会议分内科、外科、公共卫生、病理学、眼耳鼻喉科、妇产科、皮肤科、放射学等组进行,宣读论文共150余篇。还与中国生理学会、中华麻风救济会分别举行了生理学和麻风病学会议。大会通过提案,建议政府扩大开设四年制医学校,组织医师考试委员会,支持医师开展尸体解剖工作等。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华医学会章程及细则》,规定学会宗旨是:1.集合曾受科学训练而合格之医师为整个之组合;2.推广医学知识,增进科学医学,提高医学教育标准;3.维持医界高尚道德,保障医界正当利益,并促进会员间之友谊,努力与其他各种医事机关合作期达上述之目的。4.发行中华医学杂志,并于每二年举行大会一次,以期贯彻本会之主张。会员分会友、会员及名誉会员3种。大会选举执行委员会会长牛惠生,副会长马理司、胡惠德,总秘书朱恒壁。学会下设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院标准审查、出版、医师业务保障、研究、教会医事等委员会。

  时年1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部与中国博医会博会报合刊(月刊),中文部与齐鲁医刊合刊(双月刊)。杭州、福州、开封相继成立支会。

第十次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大会于1934年3月31日~4月7日在南京召开。出席会员377人,来宾21人。大会主席团成员戚寿南宣读牛惠生会长书面讲话并致开幕词,提出学会重要使命有三:1.审定医学名词,编辑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医界指南,举办各种短期医事进修班;2.审议医学课程标准,研究医师进修,调查与联络国内各医学校,编辑医学教科书;3.对全国医院进行设备调查并编订设备标准,协助卫生行政当局推行各项医事设施。大会分全体会议和专科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共报告论文274篇,并就医院标准和教会医事进行了讨论。大会决议学会设理事会,在非大会时期负责处理会务,理事长由理事推选,学会主席、副主席不得为理事会当然理事;会员除永久会员、会友外,增设会侣。大会选举学会主席林宗扬,副主席李树芬、施尔德。时有会员1703人。大会前,1933年南京、苏州、芜湖先后成立支会。

下一页 >
分页: [1]   [2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cyberake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