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强教授接受丁香园访谈实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8-31 01:55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上海华山医院 董强教授 丁香园访谈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点击次数:

8月30日下午,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接受丁香园通讯员访问,以下是访谈实录:

丁香园:脑血管病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在有新的进展吗?

董强:大问题还是这个问题,只是我们的研究进行得更深,比如说跨膜信号传递通路,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或者它与某一系统相关联时的不同特点。这个机制,从兴奋性氨基酸,到钙离子,到自由基损伤,到氧化应激,到细胞程序性死亡……只不过就是缺血的程度、时间、快慢不同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东西。缺血再灌流是必然的,即使再灌流时组织损伤的指标会有表现,但临床患者受益与不再灌流的相比,是有重要意义的。单纯从基础研究来说,这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目前也有一些新的发现,但最终也需要落实到临床意义。

丁香园:有没有什么研究是你刊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呢?

董强:非常少。但在最近2~3年里,我们从研究一个单一环节,到更倾向于认为是多环节作用的。有一类药物非常有可能最终会走上临床,促红细胞生成素、集落细胞生成因子,这一类促进造血功能的因子能促进神经细胞新生,它们已经在临床使用,只要能通过改构降低其促血细胞生成的功能,而保留其促神经细胞新生的功能,就能用于神经细胞的保护。临床上主要的进展在预防,急性病的进展主要还集中在血管再通,目前血管内取栓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种治疗方式,不过还需要做更多随机双盲的研究。

丁香园:对支架你的看法是?

董强:对严重的动脉狭窄的干预,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长期疗效我们还不清楚,最近有国外的研究认为与内膜剥离比较,目前并不能证明支架超过内膜剥离,内膜剥离可能更好;而颅内支架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但风险很大的。

丁香园:您在这次会议的组织中投入了很多精力,您希望本次会议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东西?

董强:这不取决于我。我们本次会议主要安排了一些目前大家认为需要更多医生了解的新的东西,比如脑血管专题上,我们重点安排了急性期血管再通,明天我们将安排一些预防的内容。另外,我们希望我们医生更多了解国内自主研发的新药。

丁香园:您提到过在血管再通这一点上与国际上没有达成共识,您指的是?

董强:国内很少使用一些国际上公认的血管再通的药物,为什么?主要是国内非常强调再灌注损伤的一面,这是观念问题,所以我们要强调急性期的再通。

丁香园:您认为在这方面中药有价值吗?

董强:当然有价值,只不过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用于所有的时间。

丁香园:您特别提到中国的自主研发,您会认为国内的药与外国的有差异吗?

董强:只要研究是严谨的,生产过程是规范的,药物审批程序是合理的,国内的药与国外的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现在硬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软件,软件完善了,还有什么差别?


(图 董强教授作报告)


(图 董强教授正在接受丁香园通讯员访问)

  董强,男,1964年生于上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1992年获医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完成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性缺血性脑损害的保护研究,已完成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多中心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研究”,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界定”和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细胞因子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作用”等多项课题,承担上海市年度曙光计划“自体干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神经康复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中国脑血管病、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和现代神经病学等杂志编委。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和国家科技进步(1997年)。曾承担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大项目(1998年)、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001年)和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2003年)、上海市2002年曙光学者称号。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5部。

   作者: 青眼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