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学教育的POL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4-18 22:45 文章来源: 丁香园 - 本科阶段教育讨论版
关键词: 医学教育 POL模式 医学生 点击次数:

在德国做临床培训,自然就接触到德国的医学生和医学教育。最近我的老师每周都要去带“POL”,我也就跟着旁听,觉得这种医学教育模式非常好,介绍出来给大家了解。也许国内已经有开展了。

POL就是“Problem orientiertes Leren”翻译过来就是“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这和美国/加拿大的PEL/CBL非常相似,后者是Problem-Based Learning/Case Based Learning ,即根据问题/病例学习,PBL是1960年在加拿大发展起来的医学教育模式。

其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以6-8人为一组,每周一般两次课,每次2个小时,课程安排在专门的POL教室。第一节课开始每个学生会得到只有数行字的“病情介绍”。其内容和格式非常随意,比如以医生的口吻回忆某天在门诊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病人,病人说了什么(往往是日常用语,而不是医学主诉形式);或者就像小说的开场白一样,描述了两个邻居之间的一段有关自己病情的对话。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

之后学生会自觉从专门的POL学习箱中取出纸片和水彩笔,各自写下自己的印象诊断和下一步需要的检查,一般都尽可能考虑得多一些。之后大家依次讲解自己的诊断,并把自己的纸片用图钉钉在专用的演示板上。有的时候是只用一张大纸大家依次边说边写,然后钉在演示板上。



上一步完成后,老师就扮演病人,一个同学会主导开始问诊,(老师手上会有该病人详细的病例和几乎所有需要的的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彩色病理照片或影像结果),老师会全真模拟病人的情况,只回答问过的问题,绝不会引导学生下面还要问什么或继续做什么,对于老师无法提供答案的问题,比如问到病人的亲戚患病或迁移情况,老师会说不知道的或者“没提”。其他的学生在之后会补充问一些问题,临床的全部问题基本结束之后,才会问到检查结果,老师还是问到什么告诉什么,不会把所有的结果依次宣读的,随后大家会再考虑诊断和检查的问题。



最后学生们会看病理照片或影像结果,但上面不会注明诊断(老师经常会把病理描述念给大家,但不会说诊断,下图就是学生们看病理图片)。



最后学生们讨论诊断,分析病因和讨论下一步的诊治计划。这个时候一般能得出准确的诊断。不过有的时候病例很罕见,到最后学生们还各执己见或者茫茫然。这时老师会问学生要不要知道答案,如果学生说要,老师才会告知答案。

这个时候,可并没有结束。马上会有学生在另一个演示板上写出与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学习的问题,大约7-8个主题,其他学生补充。然后每人3票,分别选3个主题,如果某人觉得某个主题特别重要,可以用两票投一个主题,最后计算每个主题的得票数,得票最多的前3个问题最为第二节课的讨论的内容。第二次课和首次课之间一般会有4-5天的间隔,以便于学生充分自学,掌握相关材料。

其他的细节还包括:

老师不是课程的主角,每次课很少会主动讲话,基本是组织协调,不参与讨论。

病例是由各科提供,所有的材料集中在一个档案袋中,学生只有“病情介绍”,其他的临床资料只有一份,掌握在老师那里,课后上交到POL办公室,学生们到最后也看不到全部的材料,好像也没有人主动要求看这份材料的。而且上课的病例和老师的专业并不相关。比如我们连续讨论了3周皮肤科的疾病,而我的老师是麻醉与监护科。

实际上POL是一个很深奥的教育学范畴,比如下图就能说明PBL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主题式学习只是单向的。我上面讲的只是表面文章,如果有兴趣可看:

 

编辑:blue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mhwang117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