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克方教授接受丁香园采访实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9-09 14:42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赖克方 广州呼吸病研究所 第八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 咳嗽 神经反射 点击次数:

赖克方教授接受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

丁香园:本次会议非常盛大,遗憾的是很多青年医生和学者没有机会来参加,因此也特别希望我们能够带一些新鲜的东西回去。您在慢性咳嗽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研究,能给我们讲讲这一方面的进展么?

赖克方教授:咳嗽是很常见的疾病,但是国内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我们广州呼研所也是在2000年以后才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国外开展得稍早一些,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吧。从90年代开始,相继发现了一些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和分布规律,比如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返流性咳嗽、咳嗽型哮喘等。各地区有一些差异,比如日本就是以胃食管返流性咳嗽为多,而欧美则以刺激性咳嗽为主,如高脂饮食、饮酒等;而我们呼研所针对广州地区所做的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细支气管炎(EB)也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丁香园:就是说发现这个病在慢性咳嗽中占的比例特别大?

赖克方教授:是的。早期的欧美研究中没有指出这个疾病,这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嗜酸性粒细胞细支气管炎是在1989年才提出来的,当时发表在《Lancet》上,而该文发表十年之后才有关于EB在慢性咳嗽分布中的研究报道,当时报道EB是占了慢性咳嗽病因中的13%,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它是第一位的病因,这与地区差异有关,这是另外一个原因;同时也是因为来我们呼研所的都是疑难杂症,所以我们发现这种疾病的比例就特别高。但是我们也认为这个疾病已经不是少见病了,只是因为在其他地区没有发现而已。因此,我们在2005年制定慢性咳嗽指南的时候就把嗜酸性粒细胞细支气管炎写进了指南,作为常见的病因之一。当时,我们还担心别人不认可,但是,2006年美国的指南一出来,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也将嗜酸性粒细胞细支气管炎写进去了。

丁香园:也就是说我们比他们的动作更快!

赖克方教授:是的,我们比他们更提前,大家也是形成了共识。

丁香园:那最近的基础研究有哪些进展呢?

赖克方教授:我们近几年关于慢性咳嗽的课题就有8个,其中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一个是关于胃食管返流性咳嗽发病机制的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胃食管返流性咳嗽是由于胃内容物返流至咽喉部,然后误吸刺激支气管引起的;但是通过PH值监测,我们发现多数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的病人是低位返流,没有明显的返流误吸,但是咳嗽非常明显,我们就开始思考,是不是由于神经反射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导致了症状。

丁香园: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的转化,那您所做的这些研究现在的临床应用情况怎样呢?

赖克方教授:比如我们的这项研究,就证实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可能不是胃内容物的返流,而是在于食管与支气管的反射,这对于治疗是很有知道意义的;明确真正的病因以后,我们可能就从抑制神经反射入手来治疗它了,而不是像目前靠抑酸等手段。但是,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很长时间。

丁香园:这对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的治疗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赖克方教授:对。包括感冒后咳嗽都是神经源性炎症引起的。所以,我自己总结,气道炎症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感染性炎症、变异性炎症和神经源性炎症,最后一种在临床上还没有很好的针对性的治疗,会成为以后研究的热点。

丁香园:那你觉得在呼吸病学领域还有哪些方面会是以后发展的热点,值得我们广大的青年学者投入精力研究的呢?

赖克方教授:我还是讲讲我比较关心的领域吧。例如上述提到的神经源性咳嗽,现在就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不少制药机构也投入很大精力开发神经肽抑制剂等产品;最近,我们还想从中医中药的角度来探索感冒后咳嗽的治疗方法。


(图 赖克方教授)

  赖克方,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欧洲呼吸协会特邀会员,港澳胸科协会联合会员。在国际和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先后获得欧洲呼吸协会和香港胸肺基金会赞助,在相关国际会议上交流。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级课题10余项。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研究方向为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专长慢性咳嗽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发现嗜酸细胞凋亡抑制是支气管哮喘嗜酸细胞增加的一个重要机制,研究了国内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提出了适合国情的慢性咳嗽诊断程序,是我国首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的制定者,开创了我国慢性咳嗽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 xiaoyan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