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杨媛华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10-12 15:21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杨媛华 丁香园通讯员 现场采访 点击次数:

 

杨媛华主任接受丁香园采访

 杨媛华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参加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1998年以来进行肺栓塞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参与多项关于肺栓塞的课题研究,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肺栓塞规范化诊治方法的研究》主要完成者。

在第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血栓栓塞论坛上,杨媛华主任做了关于《静脉血栓栓塞的长期治疗、危险分层和预后》的专题报告,会后我们对她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丁香园通讯员:肺栓塞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影像学检查,请您介绍一下肺栓塞的影像诊断有哪些进展?

杨媛华:肺栓塞的诊断应按照疑诊、确诊、求因三个步骤来进行,只有高度怀疑肺栓塞的患者,才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诊。疑诊主要是靠提高大家的意识,确诊方法有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通气/灌注扫描、MRI等,当然金标准还是肺动脉造影。近年来进展比较快的是CTPA,去年国际上完成的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II (PIOPED II)评估了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CTPA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可以达到90%,特异性也在99%以上。现在看来,CTPA完全可以替代有创的肺动脉造影来进行肺栓塞的诊断。可以说,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一线检查手段。

丁香园通讯员:早期诊断就可以早期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有益。

杨媛华:对。从肺栓塞的治疗效果来看,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如果延误了诊断,虽然治疗也有效,但有效性并不是特别好,将来可能会发展为肺栓塞的主要并发症慢性肺动脉高压,这种情况在国外的发生率为3%,但在国内的发生率大概是5%,这与国内的肺栓塞诊断水平有一定关系。

丁香园通讯员:在临床上,大家普遍认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比较困难,这是因为疾病本身太复杂还是因为检查手段存在不足?

杨媛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也不是特别困难,关键还是诊断意识问题。现在国内对其了解还不够,所以显得无从下手。肺动脉高压共有五大类,第一类即肺动脉高压,又称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包括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家族性肺动脉高压和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如结缔组织疾病、甲状腺疾病、门脉高压等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第二类,左心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时由于左心系统情况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第三类是低氧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包括COPD、肺间质纤维化、睡眠呼吸暂停等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第四类是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还有一类比较少见的就是结节病、纤维性纵隔炎、外压性等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如果掌握了这五大类肺动脉高压,对于疑诊患者,就可以采用心脏超声进行诊断。心脏超声对于肺动脉高压是非常好的一线诊断方法,通过三尖瓣反流可以估测肺动脉压力。确诊之后我们再做求因的诊断,也就是五大类肺动脉高压逐一排除,如果确实找不到原因,就考虑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有家族史的话,可考虑为家族性肺动脉高压。说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是临床上需要做一系列的检查才能确诊。

丁香园通讯员: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有哪些进展?

杨媛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治疗,包括吸氧、抗凝、强心、利尿等;第二部分是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近年来这方面的药物进展非常快。主要有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波生坦;前列环素类似物,现在国内有吸入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伟哥)和伐地那非;最常用的一类是钙离子拮抗剂,但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时需要注意,只有20%的患者对其敏感,大部分患者效果都不好,所以在用药之前一定要做急性血管扩张试验,看患者是否对钙离子拮抗剂敏感。其他的还有他汀类药物,例如辛伐他汀,也可以降低肺动脉压力。目前国外的一些指南推荐根据不同的心功能分级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者是药物的联合使用。

丁香园通讯员:介入治疗在心血管、脑血管领域开展比较广泛,请问介入治疗在肺血管病中的应用如何?

杨媛华:肺血管疾病方面也有介入治疗,例如肺栓塞的介入取栓治疗。对于那些有抗凝禁忌、溶栓禁忌或抗凝溶栓失败的患者,可以通过导管到达肺动脉,将血栓捣碎或抽吸,从而缓解肺动脉压力,改善循环。我们的九五课题和十五课题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做得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目前国内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开展这项治疗。

丁香园通讯员:谢谢杨老师,从您的谈话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由于时间关系不便再打扰您了。

杨媛华:以后还有机会。再见!

丁香园通讯员:再见!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