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侧上肢骨折固定术术中心跳骤停1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网友[xyft9707]提供病例如下:
病情简介:男,48岁,7天前因石灰窑塌陷受伤入院,双上肢肱骨骨折,及左下肢股骨骨折,受伤后无昏迷及休克,术前体温正常,血压120/80 mmHg,脉搏96 bpm,呼吸18 bpm。血常规正常,未作ECG、胸片等其他检查。
麻醉手术经过:病人在高位持续硬膜外麻醉下作双侧上肢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麻醉前血压126/80 mmHg,脉搏80 bpm,呼吸18 bpm,硬膜外用药为碳酸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试探量3 ml后间隔5 min后给5 ml两次,首次剂量共13 ml.约20 min后手术开始,脉搏变慢至60 bpm,用阿托品0.5 mg静注,血压在100/70 mmHg以上,先作左侧,麻醉效果满意。手术开始时病人较紧张,曾用异丙酚40 mg,病人入睡,后未再用其他镇静、镇痛辅助药,清醒后能安静接受手术。于2个多小时后追加麻药5 ml,又过了约30 min,右上肢手术开始时病人诉痛,遂追加麻药8 ml。SpO2于手术开始时98%左右,此后一直在96%左右。在最后追加8 ml后15 min内,血压在110~120/70~80 mmHg之间,脉搏60~64 bpm,但7~8 min后再测血压则已下降至84/60 mmHg,SpO2降至86%。又过了约5~6 min,血压降至40/20 mmHg,1~2 min后即发生心跳停止。
抢救经过:立即静注肾上腺素1 mg,同时气管内插管和胸外心脏按压,2 min后再次给肾上腺素2 mg,继续按压;约于心跳停止后6~10 min内心跳恢复,15 min时测血压160/100 mmHg,脉搏150 bpm;此后血压维持在120~140/80~90 mmHg,未再用升压药;在心跳恢复后15 min内呼吸恢复;停跳后4个多小时,病人情况稳定遂回病室。当时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存在,眼球凝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能保持自主呼吸通气,SpO2 96%。因有咬气管导管动作,故拔出导管。
晚9点(4小时后)因SpO2下降至80%,并开始出现抽搐,重新插入气管导管,并经导管吸氧3L/min。SpO2可维持97~98%,呼吸20~24 bpm,血压稳定在120~140/80~90 mmHg,脉搏110~120 bpm,用安定10mg静注、鲁米那钠0.1肌注,抽搐被控制。
次日上午9点再发生抽搐,重复前述给药一次,加用安定40 mg(加入250 ml液体静滴,3小时内滴完),此后未再发生抽搐。
其他用药:抗生素(二联),大剂量激素、20%甘露醇250 ml,Q 8h。当晚体温在37℃~36.5℃,次日晨8:00升至39℃,以后在39~38℃间,未作降温处理。
至次日晨8:00,24小时总入量8400 ml,尿量7400 ml。术后第一天9:00查电解质:Na+158 mmol/L,K+ 3.7 mmol/L,CL- 101 mmol/L,Ca++2.02 mmol/L;血气分析:pH 7.51,PaCO2 65 mmHg, PaO2 101 mmHg,BE 8.9 mmol/L, HCO3 -36 mmol/L;术后次日8:00AM~10:00PM,尿量3200 ml,入量4700 ml,10:00PM血压140/80 mmHg,脉搏118 bpm,SpO2(吸O23L/分)98%;查体:瞳孔小(1~2mm),有少许泪水眼球略向上,偶有眨眼,压眶有皱眉,手足未动,吸痰有明显咳嗽反射及咬牙动作,痰液多,较稀薄易吸出,有臭味。
讨论:
1、发生心跳骤停原因?
2、应如何进一步处理?
3、发生问题后的处理有何不当之处?
主帖网友[xyft9707 ] 综合科室内讨论意见:
1、心跳骤停原因:
(1)硬膜外穿刺无失误,药物系注入硬脊膜外腔起作用,可以排除持硬穿刺有失误。
(2)麻药用量过大,浓度偏高,使阻滞范围较宽,包括颈部及上胸部脊神经,因膈神经也受此高浓度作用瘫痪,使呼吸交换量减少,缺氧,使心输出下降致停跳。
2、应如何进一步处理:
(1)控制高热,至少应使全身体位下降至37℃以下,最好能35~36℃变温毯控制。
(2)控制肺部感染,其高热多为肺部感染所致,可能术前即因病人有COPD存在感染,病人有桶胸肺气肿,插管后痰多,发臭。
(3)近40小时的出入量看,已有明显脱水,电解质有高钠血症。应保持容量,电解质,酸硷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4)维持循环稳定,使血压保持较高,MAP应在80~90 mmHg上下,以免脑灌注压不足影响脑水肿反应。
(5)大剂量激素3~5天后减量。
(6)支持呼吸保持SpO2在98%以上,长时间不醒可作气管切开。注意吸痰,作痰培养,选用广谱抗生素。
3、发生心跳停止其处理有何不当:
(1) 局麻药浓度过高:一般混合液用1.33%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即可,以避免使运动神经完全麻痹,二者的作用应叠加,而不能认为混合后每种药浓度减半来看其作用。
(2) 观察不仔细:布比卡因显效较慢,未密切注意血压,SpO2的变化。
(3) 处理不及时:应将急救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腺素等先准备好,需要应能立即IV注入。此病人在血压下降至84/60 mmHg,SpO2降至86%时未及时处理以致停跳,如立即给以麻黄素静注,面罩吸O2通气使SpO2恢复正常则可避免。
(4) 停跳后尚未清醒即拔管,以致SpO2又降至80%左右,虽然重新插管,但又经受一次低氧血症的打击,使恢复延迟。
(5) 未及时降温,以致因肺部感染次日晨即发生高热(39℃),使全身及脑代谢增加,脑缺氧加重,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6) 脱水应适度,过度将导致血容量不足,脑灌流减少,增加脑水肿反应。
网友[ walkmanyp] :
1、心跳骤停原因:我判断是阻滞平面过高所致。
2、进一步处理:(1)充分的镇静,降低大脑的耗氧量,至少72小时内不要让病人苏醒。(2)充分给氧,维持SpO2 100%。不要拔气管导管,必要时给长效肌松药维持插管。PaCO2达65 mmHg,应该考虑机械通气。(3)控制输液,每天4700 ml偏多了,注意预防脑水肿。(4)神经营养剂,维生素(尤其是维C),以减少再灌注损伤。(5)严密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
3、处理中存在的问题:(1)早一点结局就好很多!(2)未及时降温,6~10 min才复跳,肯定要脱水、降温。(3)应在充分的镇静的情况下带管充分给氧,而不该早期拔管。(4)复跳后应及时给胃保护药物。
网友[yyxxll22]:
1、立即行脑部CT检查,查明抽搐的原因,除外脑水肿。
2、持续冰帽。
3、适当限制液体,最好记录每小时尿量,输液速度依据上一小时的尿量,输入量应略小于尿量。
4、应用大剂量激素、甘露醇时,应注意肾功能的保护及电解质的平衡。
5、痰液多,较稀薄易吸出,有臭味,建议及早行气管切开(越早越好)。
网友[ cbx1955]、[ masheng]:
支持“腰段硬麻允许做;胸段硬麻控制做;高位胸段颈段禁止做”的建议。
网友[ wangyangabc] :
总体讲,高位硬膜外和婴幼儿硬膜外麻醉是不可取的。
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配伍,不妥。查药品说明书便知,仅两药PH值的差异已经令其难以“和平共处”。
至于后来的“高热”和“抽搐”是脑组织受损的表现,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网友[ 94yylsg] :
1、本病例麻醉方法的选择确有不妥,应首选全麻。高位硬膜外麻醉时浓度过高,我院有一千多例高位硬膜外麻醉的报道,但从来没用过如此高的浓度。心跳骤停的原因应是首先呼吸受到抑制,引起脉氧下降,接着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最后心跳骤停。
2、术前准备不充分,本病例应是复合伤,至少也要查个胸部平片。本人临床经验,创伤麻醉最怕复合胸部伤。
3、心跳恢复后,内环境紊乱,脑部肯定有损伤等问题都应处理。
网友[何儿] :
1、本例心跳骤停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术前未有效补充血容量的情况下,选择在高位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对循环的影响是可预见的。尤其在麻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一味的追加局麻药及镇静药物,最总导致广泛的平面阻滞,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是不可避免的,心跳骤停也是难免的。本例在麻醉前,至少应该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三肢骨折,出血量至少在1500 ml以上)。
2、象这样的病人应该检测有创动脉血压,以便能及时发现情况。本例不知道是如何检测血压的,三肢骨折,能测血压的一定只有右下肢了,应该是很不方便的,不然,不会7-8分钟去测以下血压。有了有创动脉既能得到准确的血压,又能方便血气检测,对进一步处理该病人是很有意义的。
3、本例高位硬膜外麻醉用的局麻药的浓度也可以再低点,不需要将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配伍,而且碳酸利多卡因在说明书上并不推荐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
资深网友[ysdmaz] 评论:(masheng网友转贴自《山东麻醉论坛》讨论)
1、高位硬膜外腔麻醉(穿刺点C7-T1)不是不可以做双侧上肢手术。本例病人首剂13 ml局麻药,麻醉效果良好,病人能够安静的状况下接受左侧2个多小时的手术,也是证明。
联想我科以前对乳癌根治手术,常规采用高位(T 3-4)硬膜外腔麻醉;对双侧上肢断肢再植手术或疤痕整型手术,也采用C7-T1硬膜外腔麻醉,大多数的麻醉效果是满意的,但强调麻醉者本人的麻醉资历,不够条件者是不轻易放手给做的。
高位硬膜外腔麻醉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当然,如果能够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麻醉的操作实施可方便些,麻醉效果可保证,供氧问题也可得到保证。
2、本例局麻药以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似为不妥。布比卡因不宜与碳酸氢钠复合,与利多卡因复合较为合理。
3、本例的问题,出在第二次追加维持剂量局麻药以后。2个多小时后追加5 ml局麻药,又约30 min开始右侧上肢手术,有点痛,追加8 ml局麻药,15分钟内血压110~120/70~80 mmHg,脉搏60~64 bpm,此后7~8 min血压降至84/60 mmHg,SpO2降至86%,再过约5~6 min血压降至40/20 mmHg,1~2 min后发生心跳停止。
4、硬膜外腔麻醉的维持量,一般按首剂量的1/2给予。 本例的维持量是5+8=13ml,相当于首剂量,认为用药量扩大,造成阻滞平面进一步扩大,阻滞程度进一步加深,由此导致 C2 以下脊神经全部深度阻滞——“双侧交感神经广泛阻滞、双侧膈神经阻滞”——导致血流动力学无法维持,呼吸通气量明显不足——较短时间内的急骤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是诱发“心跳骤停”的唯一因素! 如果在当时能够对血压下降、SpO2下降的处理,做到及时察觉,及时面罩有效通气,适时提升和维持血压,控制住危险局面,或许心跳骤停是可以避免的。本例看来没有做到及时、紧凑、有效,后果发展至“心跳骤停”,遗憾!
5、心跳骤停经抢救,心肺复苏以后,必须立即跟上“脑复苏”措施。本例可能忽略了这一步,是第二个遗憾!本例甚为可惜,心肺复苏后,已有对光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眼球凝视,角膜反射存在,自主呼吸保持,SpO2 96%,有咬气管导管动作,一切都提示“脑损害程度浅”,如果紧急着施行“脑部优先降温、脱水、利尿”等脑复苏措施,完全有恢复正常的可能!
但是,当时一步走错——“拔出导管”,是不智之举;未能跟上有效的脑复苏措施,是第二个不智之举。以致病人在再度缺氧和抽搐打击下,脆弱的大脑再度遭受缺氧抑制,不堪一击,脑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就显著降低;即使重新插管通气,头部降温,脱水利尿等措施,脑复苏的结果至多是一个“植物人”,或者仍然不免一死。
综合各网友意见:1、关于麻醉选择各抒己见:上肢手术不应选高位硬膜外麻醉,应禁用;上肢手术可选硬膜外麻醉,但本例病情重,系双肱骨并左股骨骨折,应选全麻;只要方法得当,严格管理,上肢手术仍可选硬膜外麻醉。2、关于心跳骤停的原因,意见比较一致,均认为与高位硬膜外麻醉用药浓度过高、维持麻醉时局麻药用量过大、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管理失当有关。3、关于复苏,多数网友认为:循环、呼吸复苏后不应过早拔除气管导管;未给予充分的低温、镇静、止痉等脑保护措施,教训深刻。
本病例由xq_zhong888整理。
编辑:西门吹血
病情简介:男,48岁,7天前因石灰窑塌陷受伤入院,双上肢肱骨骨折,及左下肢股骨骨折,受伤后无昏迷及休克,术前体温正常,血压120/80 mmHg,脉搏96 bpm,呼吸18 bpm。血常规正常,未作ECG、胸片等其他检查。
麻醉手术经过:病人在高位持续硬膜外麻醉下作双侧上肢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麻醉前血压126/80 mmHg,脉搏80 bpm,呼吸18 bpm,硬膜外用药为碳酸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试探量3 ml后间隔5 min后给5 ml两次,首次剂量共13 ml.约20 min后手术开始,脉搏变慢至60 bpm,用阿托品0.5 mg静注,血压在100/70 mmHg以上,先作左侧,麻醉效果满意。手术开始时病人较紧张,曾用异丙酚40 mg,病人入睡,后未再用其他镇静、镇痛辅助药,清醒后能安静接受手术。于2个多小时后追加麻药5 ml,又过了约30 min,右上肢手术开始时病人诉痛,遂追加麻药8 ml。SpO2于手术开始时98%左右,此后一直在96%左右。在最后追加8 ml后15 min内,血压在110~120/70~80 mmHg之间,脉搏60~64 bpm,但7~8 min后再测血压则已下降至84/60 mmHg,SpO2降至86%。又过了约5~6 min,血压降至40/20 mmHg,1~2 min后即发生心跳停止。
抢救经过:立即静注肾上腺素1 mg,同时气管内插管和胸外心脏按压,2 min后再次给肾上腺素2 mg,继续按压;约于心跳停止后6~10 min内心跳恢复,15 min时测血压160/100 mmHg,脉搏150 bpm;此后血压维持在120~140/80~90 mmHg,未再用升压药;在心跳恢复后15 min内呼吸恢复;停跳后4个多小时,病人情况稳定遂回病室。当时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存在,眼球凝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能保持自主呼吸通气,SpO2 96%。因有咬气管导管动作,故拔出导管。
晚9点(4小时后)因SpO2下降至80%,并开始出现抽搐,重新插入气管导管,并经导管吸氧3L/min。SpO2可维持97~98%,呼吸20~24 bpm,血压稳定在120~140/80~90 mmHg,脉搏110~120 bpm,用安定10mg静注、鲁米那钠0.1肌注,抽搐被控制。
次日上午9点再发生抽搐,重复前述给药一次,加用安定40 mg(加入250 ml液体静滴,3小时内滴完),此后未再发生抽搐。
其他用药:抗生素(二联),大剂量激素、20%甘露醇250 ml,Q 8h。当晚体温在37℃~36.5℃,次日晨8:00升至39℃,以后在39~38℃间,未作降温处理。
至次日晨8:00,24小时总入量8400 ml,尿量7400 ml。术后第一天9:00查电解质:Na+158 mmol/L,K+ 3.7 mmol/L,CL- 101 mmol/L,Ca++2.02 mmol/L;血气分析:pH 7.51,PaCO2 65 mmHg, PaO2 101 mmHg,BE 8.9 mmol/L, HCO3 -36 mmol/L;术后次日8:00AM~10:00PM,尿量3200 ml,入量4700 ml,10:00PM血压140/80 mmHg,脉搏118 bpm,SpO2(吸O23L/分)98%;查体:瞳孔小(1~2mm),有少许泪水眼球略向上,偶有眨眼,压眶有皱眉,手足未动,吸痰有明显咳嗽反射及咬牙动作,痰液多,较稀薄易吸出,有臭味。
讨论:
1、发生心跳骤停原因?
2、应如何进一步处理?
3、发生问题后的处理有何不当之处?
主帖网友[xyft9707 ] 综合科室内讨论意见:
1、心跳骤停原因:
(1)硬膜外穿刺无失误,药物系注入硬脊膜外腔起作用,可以排除持硬穿刺有失误。
(2)麻药用量过大,浓度偏高,使阻滞范围较宽,包括颈部及上胸部脊神经,因膈神经也受此高浓度作用瘫痪,使呼吸交换量减少,缺氧,使心输出下降致停跳。
2、应如何进一步处理:
(1)控制高热,至少应使全身体位下降至37℃以下,最好能35~36℃变温毯控制。
(2)控制肺部感染,其高热多为肺部感染所致,可能术前即因病人有COPD存在感染,病人有桶胸肺气肿,插管后痰多,发臭。
(3)近40小时的出入量看,已有明显脱水,电解质有高钠血症。应保持容量,电解质,酸硷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4)维持循环稳定,使血压保持较高,MAP应在80~90 mmHg上下,以免脑灌注压不足影响脑水肿反应。
(5)大剂量激素3~5天后减量。
(6)支持呼吸保持SpO2在98%以上,长时间不醒可作气管切开。注意吸痰,作痰培养,选用广谱抗生素。
3、发生心跳停止其处理有何不当:
(1) 局麻药浓度过高:一般混合液用1.33%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即可,以避免使运动神经完全麻痹,二者的作用应叠加,而不能认为混合后每种药浓度减半来看其作用。
(2) 观察不仔细:布比卡因显效较慢,未密切注意血压,SpO2的变化。
(3) 处理不及时:应将急救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腺素等先准备好,需要应能立即IV注入。此病人在血压下降至84/60 mmHg,SpO2降至86%时未及时处理以致停跳,如立即给以麻黄素静注,面罩吸O2通气使SpO2恢复正常则可避免。
(4) 停跳后尚未清醒即拔管,以致SpO2又降至80%左右,虽然重新插管,但又经受一次低氧血症的打击,使恢复延迟。
(5) 未及时降温,以致因肺部感染次日晨即发生高热(39℃),使全身及脑代谢增加,脑缺氧加重,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6) 脱水应适度,过度将导致血容量不足,脑灌流减少,增加脑水肿反应。
网友[ walkmanyp] :
1、心跳骤停原因:我判断是阻滞平面过高所致。
2、进一步处理:(1)充分的镇静,降低大脑的耗氧量,至少72小时内不要让病人苏醒。(2)充分给氧,维持SpO2 100%。不要拔气管导管,必要时给长效肌松药维持插管。PaCO2达65 mmHg,应该考虑机械通气。(3)控制输液,每天4700 ml偏多了,注意预防脑水肿。(4)神经营养剂,维生素(尤其是维C),以减少再灌注损伤。(5)严密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
3、处理中存在的问题:(1)早一点结局就好很多!(2)未及时降温,6~10 min才复跳,肯定要脱水、降温。(3)应在充分的镇静的情况下带管充分给氧,而不该早期拔管。(4)复跳后应及时给胃保护药物。
网友[yyxxll22]:
1、立即行脑部CT检查,查明抽搐的原因,除外脑水肿。
2、持续冰帽。
3、适当限制液体,最好记录每小时尿量,输液速度依据上一小时的尿量,输入量应略小于尿量。
4、应用大剂量激素、甘露醇时,应注意肾功能的保护及电解质的平衡。
5、痰液多,较稀薄易吸出,有臭味,建议及早行气管切开(越早越好)。
网友[ cbx1955]、[ masheng]:
支持“腰段硬麻允许做;胸段硬麻控制做;高位胸段颈段禁止做”的建议。
网友[ wangyangabc] :
总体讲,高位硬膜外和婴幼儿硬膜外麻醉是不可取的。
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配伍,不妥。查药品说明书便知,仅两药PH值的差异已经令其难以“和平共处”。
至于后来的“高热”和“抽搐”是脑组织受损的表现,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网友[ 94yylsg] :
1、本病例麻醉方法的选择确有不妥,应首选全麻。高位硬膜外麻醉时浓度过高,我院有一千多例高位硬膜外麻醉的报道,但从来没用过如此高的浓度。心跳骤停的原因应是首先呼吸受到抑制,引起脉氧下降,接着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最后心跳骤停。
2、术前准备不充分,本病例应是复合伤,至少也要查个胸部平片。本人临床经验,创伤麻醉最怕复合胸部伤。
3、心跳恢复后,内环境紊乱,脑部肯定有损伤等问题都应处理。
网友[何儿] :
1、本例心跳骤停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术前未有效补充血容量的情况下,选择在高位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对循环的影响是可预见的。尤其在麻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一味的追加局麻药及镇静药物,最总导致广泛的平面阻滞,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是不可避免的,心跳骤停也是难免的。本例在麻醉前,至少应该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三肢骨折,出血量至少在1500 ml以上)。
2、象这样的病人应该检测有创动脉血压,以便能及时发现情况。本例不知道是如何检测血压的,三肢骨折,能测血压的一定只有右下肢了,应该是很不方便的,不然,不会7-8分钟去测以下血压。有了有创动脉既能得到准确的血压,又能方便血气检测,对进一步处理该病人是很有意义的。
3、本例高位硬膜外麻醉用的局麻药的浓度也可以再低点,不需要将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配伍,而且碳酸利多卡因在说明书上并不推荐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
资深网友[ysdmaz] 评论:(masheng网友转贴自《山东麻醉论坛》讨论)
1、高位硬膜外腔麻醉(穿刺点C7-T1)不是不可以做双侧上肢手术。本例病人首剂13 ml局麻药,麻醉效果良好,病人能够安静的状况下接受左侧2个多小时的手术,也是证明。
联想我科以前对乳癌根治手术,常规采用高位(T 3-4)硬膜外腔麻醉;对双侧上肢断肢再植手术或疤痕整型手术,也采用C7-T1硬膜外腔麻醉,大多数的麻醉效果是满意的,但强调麻醉者本人的麻醉资历,不够条件者是不轻易放手给做的。
高位硬膜外腔麻醉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当然,如果能够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麻醉的操作实施可方便些,麻醉效果可保证,供氧问题也可得到保证。
2、本例局麻药以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似为不妥。布比卡因不宜与碳酸氢钠复合,与利多卡因复合较为合理。
3、本例的问题,出在第二次追加维持剂量局麻药以后。2个多小时后追加5 ml局麻药,又约30 min开始右侧上肢手术,有点痛,追加8 ml局麻药,15分钟内血压110~120/70~80 mmHg,脉搏60~64 bpm,此后7~8 min血压降至84/60 mmHg,SpO2降至86%,再过约5~6 min血压降至40/20 mmHg,1~2 min后发生心跳停止。
4、硬膜外腔麻醉的维持量,一般按首剂量的1/2给予。 本例的维持量是5+8=13ml,相当于首剂量,认为用药量扩大,造成阻滞平面进一步扩大,阻滞程度进一步加深,由此导致 C2 以下脊神经全部深度阻滞——“双侧交感神经广泛阻滞、双侧膈神经阻滞”——导致血流动力学无法维持,呼吸通气量明显不足——较短时间内的急骤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是诱发“心跳骤停”的唯一因素! 如果在当时能够对血压下降、SpO2下降的处理,做到及时察觉,及时面罩有效通气,适时提升和维持血压,控制住危险局面,或许心跳骤停是可以避免的。本例看来没有做到及时、紧凑、有效,后果发展至“心跳骤停”,遗憾!
5、心跳骤停经抢救,心肺复苏以后,必须立即跟上“脑复苏”措施。本例可能忽略了这一步,是第二个遗憾!本例甚为可惜,心肺复苏后,已有对光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眼球凝视,角膜反射存在,自主呼吸保持,SpO2 96%,有咬气管导管动作,一切都提示“脑损害程度浅”,如果紧急着施行“脑部优先降温、脱水、利尿”等脑复苏措施,完全有恢复正常的可能!
但是,当时一步走错——“拔出导管”,是不智之举;未能跟上有效的脑复苏措施,是第二个不智之举。以致病人在再度缺氧和抽搐打击下,脆弱的大脑再度遭受缺氧抑制,不堪一击,脑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就显著降低;即使重新插管通气,头部降温,脱水利尿等措施,脑复苏的结果至多是一个“植物人”,或者仍然不免一死。
综合各网友意见:1、关于麻醉选择各抒己见:上肢手术不应选高位硬膜外麻醉,应禁用;上肢手术可选硬膜外麻醉,但本例病情重,系双肱骨并左股骨骨折,应选全麻;只要方法得当,严格管理,上肢手术仍可选硬膜外麻醉。2、关于心跳骤停的原因,意见比较一致,均认为与高位硬膜外麻醉用药浓度过高、维持麻醉时局麻药用量过大、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管理失当有关。3、关于复苏,多数网友认为:循环、呼吸复苏后不应过早拔除气管导管;未给予充分的低温、镇静、止痉等脑保护措施,教训深刻。
本病例由xq_zhong888整理。
编辑:西门吹血
作者: xyft9707 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