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的套囊应该注射多少气体量合适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编者注:气管导管的套囊应该注射多少气体量合适?压力不超过多少,有没有限定?小儿和成人是否一样?丁香园网友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①注气量多少以手法通气气管导管周围不漏气为准;②套囊压力应降到20mmHg;③长时间插管,应每2~3h放松套囊一次或有补益;④建议采用最小漏气技术。
网友[chenfei0829]:
气管导管的套囊到底打多少气?压力不超过多少,有没有限定?小儿和成人一样吗?
网友[伊剑]:
打至检测气囊充起,并能稍用力即可按压下去,有弹性即可。不宜超过30mmHg(微动脉的压力),小儿限度宜低点。
网友[五花马]:
导管气囊有两种,低压气囊和高压气囊。不管那种气囊,只要是打气到:挤压呼吸囊听导管和声门接触的地方没有漏气的声音即可。
网友[wangt35]:
气管导管的气囊打气的多少以手法通气气管导管周围不漏气为准。气囊的作用就是保证气道密封,使机械通气在紧闭环境下进行。一般情况下6岁以下小儿使用不带气囊的气管导管,6~12岁小儿气囊注气3~5ml,成人气囊注气4~6ml。
网友[wangjiqing]:
使用笑气麻醉进行长时间手术,要定期的将套囊里的气放一放,因为笑气会弥散到套囊里面。
网友[xuzhendong]:
较早以前我读研究生时帮导师翻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颈椎手术的术前准备和麻醉管理”,但是由于时隔日久,原文找不到了,仅摘录译文中关于套囊压力的一部分供大家参考。如下:
据报道,前路颈椎手术声带麻痹的发生率为5%。当然不是所有的声带麻痹都是手术损伤神经的结果。Kriskovich等为900例行前路颈椎手术的患者监测气管导管(TEE)的套囊内压力。在先监测了250例患者的TEE压力后,采用了一种改良的方法,即在牵开器置入或重新置入时释放套囊内的部分压力。此外还用荧光图象仪在气管插管的尸体上研究置入牵开器时的变化。上述患者中有30例出现了声带麻痹,有3例是持久性的。而应用改良方法后,暂时性声带麻痹的发生率由6.4%降低到1.69%(P=0.0002)。尸体研究也证实喉返神经的压迫是继发于牵开器移位将喉挤压于气管内导管的壁上的结果。因而,作者认为前路手术后声带麻痹的最常见原因是喉返神经在喉腔处受到压迫。他们推荐在前路手术时监测ETT套囊压力,以及在上牵开器后释放套囊内的压力,这会有助于减轻神经的损伤。
ETT压力确实对前路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以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有影响吗?Ratnaraj 等前瞻性研究了51例拟行前路颈椎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后ETT压力调至20mmHg。上牵开器后测定套囊压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半患者设为对照组(不调节ETT套囊压力),另一半为处理组(套囊压力控制在20mmHg)。术后1小时,两组没有差别。在术后24小时,处理组有51%的患者主诉有咽喉疼痛,而对照组却有74%。24小时后,上牵开器的时间越长,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P<0.05)。女性患者咽喉疼痛的发生率是65%,而男性仅有35%(P<0.05)。作者由此推断有3个预测因素可以估计前路术后咽喉不适的发生情况:颈部牵开时套囊压力的升高(咽喉疼痛);颈部牵开时间(吞咽困难);女性(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他们推荐所有患者的ETT套囊压力应降到20mmHg,这样可以增加患者术后的舒适程度。
网友[fentanil]:
摘自徐启明主编的《临床麻醉学》:
过去使用的为低容量高压力套囊,顺应性小,套囊的高压可部分传导至接触的气管粘膜,使气管前壁受到100~200mmHg压力,超过32mmHg的毛细血管微小动脉压,造成局部缺血、坏死。
近年来采用高容低压套囊,套囊半径大于气管导管内径,囊壁为透明塑料薄膜(厚度0.1mm以下),用较低压力充气4~8ml则使正压通气不漏,即均衡地封闭气管与导管壁间腔隙。当正压通气时,气管壁受压等于气道的锋压15~30mmHg,如再多充气1ml,气管壁仅增加6~25mmHg,仍在安全范围内,所以气管粘膜缺血较用低容高压套囊为少。但即使气管壁受压小于25mmHg仅2h,受套囊压迫的气管环处粘膜纤毛仍有损害,如受压72h,有可能严重损害气管壁。所以长时间插管,应每2~3h放松套囊一次或有补益。
高容低压套囊充气后如遇温度升高(如体温)或麻醉气体(如N2O)弥散入囊,可使套囊压力上升,后者可用所用麻醉气体充气即可避免。定期用三通开关接压力表测套囊压可能有所帮助。
网友[李国辉]:
建议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即设定潮气量及吸气时间后,将气囊逐渐放气直到听到漏气声,再充气0.5毫升。对一般病人是不需要测压及隔一定时间放气的,因为测压时可有一部分气体进入测压器,囊内压力可下降。这个充气量是最合适的,如果气道峰压特别大的病人,应检测囊内压力,必要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编辑:西门吹血
网友[chenfei0829]:
气管导管的套囊到底打多少气?压力不超过多少,有没有限定?小儿和成人一样吗?
网友[伊剑]:
打至检测气囊充起,并能稍用力即可按压下去,有弹性即可。不宜超过30mmHg(微动脉的压力),小儿限度宜低点。
网友[五花马]:
导管气囊有两种,低压气囊和高压气囊。不管那种气囊,只要是打气到:挤压呼吸囊听导管和声门接触的地方没有漏气的声音即可。
网友[wangt35]:
气管导管的气囊打气的多少以手法通气气管导管周围不漏气为准。气囊的作用就是保证气道密封,使机械通气在紧闭环境下进行。一般情况下6岁以下小儿使用不带气囊的气管导管,6~12岁小儿气囊注气3~5ml,成人气囊注气4~6ml。
网友[wangjiqing]:
使用笑气麻醉进行长时间手术,要定期的将套囊里的气放一放,因为笑气会弥散到套囊里面。
网友[xuzhendong]:
较早以前我读研究生时帮导师翻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颈椎手术的术前准备和麻醉管理”,但是由于时隔日久,原文找不到了,仅摘录译文中关于套囊压力的一部分供大家参考。如下:
据报道,前路颈椎手术声带麻痹的发生率为5%。当然不是所有的声带麻痹都是手术损伤神经的结果。Kriskovich等为900例行前路颈椎手术的患者监测气管导管(TEE)的套囊内压力。在先监测了250例患者的TEE压力后,采用了一种改良的方法,即在牵开器置入或重新置入时释放套囊内的部分压力。此外还用荧光图象仪在气管插管的尸体上研究置入牵开器时的变化。上述患者中有30例出现了声带麻痹,有3例是持久性的。而应用改良方法后,暂时性声带麻痹的发生率由6.4%降低到1.69%(P=0.0002)。尸体研究也证实喉返神经的压迫是继发于牵开器移位将喉挤压于气管内导管的壁上的结果。因而,作者认为前路手术后声带麻痹的最常见原因是喉返神经在喉腔处受到压迫。他们推荐在前路手术时监测ETT套囊压力,以及在上牵开器后释放套囊内的压力,这会有助于减轻神经的损伤。
ETT压力确实对前路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以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有影响吗?Ratnaraj 等前瞻性研究了51例拟行前路颈椎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后ETT压力调至20mmHg。上牵开器后测定套囊压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半患者设为对照组(不调节ETT套囊压力),另一半为处理组(套囊压力控制在20mmHg)。术后1小时,两组没有差别。在术后24小时,处理组有51%的患者主诉有咽喉疼痛,而对照组却有74%。24小时后,上牵开器的时间越长,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P<0.05)。女性患者咽喉疼痛的发生率是65%,而男性仅有35%(P<0.05)。作者由此推断有3个预测因素可以估计前路术后咽喉不适的发生情况:颈部牵开时套囊压力的升高(咽喉疼痛);颈部牵开时间(吞咽困难);女性(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他们推荐所有患者的ETT套囊压力应降到20mmHg,这样可以增加患者术后的舒适程度。
网友[fentanil]:
摘自徐启明主编的《临床麻醉学》:
过去使用的为低容量高压力套囊,顺应性小,套囊的高压可部分传导至接触的气管粘膜,使气管前壁受到100~200mmHg压力,超过32mmHg的毛细血管微小动脉压,造成局部缺血、坏死。
近年来采用高容低压套囊,套囊半径大于气管导管内径,囊壁为透明塑料薄膜(厚度0.1mm以下),用较低压力充气4~8ml则使正压通气不漏,即均衡地封闭气管与导管壁间腔隙。当正压通气时,气管壁受压等于气道的锋压15~30mmHg,如再多充气1ml,气管壁仅增加6~25mmHg,仍在安全范围内,所以气管粘膜缺血较用低容高压套囊为少。但即使气管壁受压小于25mmHg仅2h,受套囊压迫的气管环处粘膜纤毛仍有损害,如受压72h,有可能严重损害气管壁。所以长时间插管,应每2~3h放松套囊一次或有补益。
高容低压套囊充气后如遇温度升高(如体温)或麻醉气体(如N2O)弥散入囊,可使套囊压力上升,后者可用所用麻醉气体充气即可避免。定期用三通开关接压力表测套囊压可能有所帮助。
网友[李国辉]:
建议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即设定潮气量及吸气时间后,将气囊逐渐放气直到听到漏气声,再充气0.5毫升。对一般病人是不需要测压及隔一定时间放气的,因为测压时可有一部分气体进入测压器,囊内压力可下降。这个充气量是最合适的,如果气道峰压特别大的病人,应检测囊内压力,必要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编辑:西门吹血
作者: chenfei0829 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