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戴力扬教授谈脊柱外科的理论与实践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18 16:56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戴力扬 脊柱外科 讲座 点击次数:

专家姓名:戴力扬
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课时间:周六(12月25日)晚19:00-22:00
地点:丁香园论坛骨科板块
主讲内容:脊柱外科的理论与实践
讲课形式:专家答疑
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答疑:
1.脊柱外科的最新进展
2.脊柱外科的热点
3.脊柱外科的生物力学
4.脊柱外科的困惑
5.脊柱外科的基本问题: 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简介:

  戴力扬,男,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曾在以色列Hebrew大学Hadassah医院进修脊柱外科。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为脊柱外科。是颈椎研究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 CSRS)唯一的华人会员。
基础研究方面的兴趣主要集中于脊柱外科基础理论、生物力学和骨代谢。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
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含已接受论文)40余篇,成果已被Campbell骨科手术学第8~10版连续引用,还被收入美国颈椎及脊髓损伤治疗指南。
联系方式:
电话:021-65790000-7672
Email:SPINEXINHUA@163.COM
个人主页:www.jzwk.com

第一部分:自我简介

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和同道们在这里相会,也非常感谢丁香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与丁香园结缘已有一段时间了,开始来论坛是以看为主,并找到了一些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渐渐地受到感染,自己也搞了一个论坛(中国脊柱外科论坛www.jzwk.com)。这个论坛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丁香园的成功经验。
前些日子中国脊柱外科论坛暂停了一段时间,因此会有更多的精力来丁香园转转,并发表了一些言论。于是也就有了几分感慨。恰好受到邀请在这里和大家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一起享受学术交流的快乐。

先来介绍一下我个人的情况。
我大学毕业以后先是在一个非常好的医院里做骨科住院医生,这个医院的要求很严格,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 因此那一段时间给自己留下的回忆还是非常美好的。虽然是骨科医生,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外科系统的其他科室轮转, 对骨科的认识可以说还是相当肤浅。

毕业两年后考取了第二军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当时骨科专业课的成绩是69分,在所有5门课中是最差的。由于第一导师徐印坎教授的兴趣是在脊柱外科,而他又希望我在生物力学方面做些工作,于是我又成了我们国家最早涉足脊柱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骨科医生之一(是不是最早还不敢说)。从此也就和脊柱外科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接着攻读博士学位,第一导师是屠开元教授,徐印坎教授是我的第二导师,研究方向依旧是脊柱生物力学。

读研究生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在1988年,中文稿发在中华外科杂志,英文是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两篇文章连页码都相同(纯属巧合)。是研究后部结构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这一工作在国内引用率很高(那时还不懂什么SCI和影响因子,否则很可能就投到国外去了)。后来(大约2、3年后),日本一位医生也在Spine上发表了类似的工作(是在美国的实验室完成的),直到今年国外还有人在发表类似的研究结果。

1989年在Spine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国外论文,是关于椎管狭窄发病机制的。其中的主要结论还被Campbell骨科手术学第8、9、10版引用。所以每当新版的Campbell出来后总要先看看那段引用还在不在。

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各个专业组轮转,接触最多的除了脊柱外科外就是四肢创伤了,特别是在当住院总医生那段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四肢创伤内固定手术,因此对于骨关节创伤也有了几分心得。到了1995年我的专业被确定为脊柱外科,一直到今日。对于脊柱外科的各个分支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涉猎。也许我的命运在开始读研究生那天就已经注定了。

目前我临床工作的主要兴趣是在脊柱的创伤和退变上。

1)创伤方面

在上颈椎、下颈椎、胸椎、胸腰椎、下腰椎和骶椎都发表过一些文章。目前主要兴趣是在颈椎和胸腰椎损伤。例如中央颈脊髓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都花了不少精力,各有1名研究生在作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中央颈脊髓损伤的研究,较为重要的工作是椎间盘突出引起中央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主要结论已被收入美国颈椎及脊髓损伤治疗指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研究,其中较为重要的工作是损伤机制以及损伤后椎管重建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工作陆续还会有新的结果发表。

2)退变方面

腰椎,除了前面提到的椎管狭窄机制研究外,比较被认可的工作还有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椎弓峡部裂手术方式的研究等。
颈椎,报道了颈椎椎间盘退变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提出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损害是影响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在美国骨科年会上报告了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这应该是我国脊柱外科医生首次在该会议上作报告)。
关于退变的临床工作总结正在陆续总结成文。

3)其他

关于韧带骨化、感染、肿瘤、畸形都有一定兴趣,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待深入。关于脊柱结核的文章已经被Spine接受。
科研工作,我的兴趣是在脊柱外科基础、生物力学和骨代谢方面。
一直觉得科研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发表在国外的文章也是清一色的临床内容。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临床; ②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比较困难;③基础医学的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常有跟不上的感觉; ④条件、经费有限。当然第4点与前面的1、2、3点是互为因果的。
非常希望我的研究生们起码在科研上能够超过我,自己也好过过通讯作者的瘾, 所以给他们的压力很大。我现在只招博士研究生,也希望报考者在硕士阶段最好有科研方面的一技之长。

1)脊柱外科

一直认为临床研究也是研究,临床科研也是科研。所以一直希望这方面的工作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目前正在开展以及计划开展的研究涉及几方面的内容,基本是临床基础研究。将来如果条件及经费具备,可能会开展更基础一些的基础研究。

2)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开始较早,也有了一定基础,如条件具备也可能会对生物力学的某些基本问题作些工作。

3)骨代谢

实际上在这方面作了不少事: 骨质疏松与骨折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骨质疏松与腰背痛关系的研究、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脊髓损伤与骨代谢异常、脊柱的应力分布与骨密度的关系、MRI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等等,还因此获得了中国骨质疏松基金会颁发的学科成就奖(对此我非常珍视,因为这是内行评出的奖)。但创新不够,还要加把劲。

下面是我所发表的脊柱外科方面的主要论文,这里仅列出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脊柱外科以外内容和非SCI论文没有列入)。中文的文章就不列出了,以免喧宾夺主,给人以不重质量的感觉。对全文有兴趣者可发email索取。
我以为,一项研究(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的结束或告一段落是论文的发表,以后希望能在Spine和J Bone Joint Surg [Am]这样的杂志上多发文章(仅仅是希望而已)。

1. Dai LY, Xu YK, Zhang WM, Zhou ZH, Wang YJ. Effect of posterior structure resec-tion on lumbar spine stability: a preliminary biomechanical study. Chin Med J 1988; 101(4):272-276.
2. Dai LY, Xu YK, Zhang WM, Zhou ZH. The effect of flexion-extension mo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on the capacity of spinal can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Spine 1989; 14(5):523-525.
3. Dai LY, Xu YK, Zhang WM, Zhou ZH. Influence of flexion-extension motion of lum-bar spine on lumbosacral dural sac: an experimental study. Chin Med J 1991; 104(6):498-502.
4. Dai LY, Tu KY, Xu YK, Zhang WM, Cheng PL. Effect of discectomy 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lumbar spine. Chin Med J 1992; 105(11):944-948.
5. Dai LY, Jia LS.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 of the prevertebral soft tissue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Chin Med J 1994; 107(6):471-473.
6. Dai LY, Jia LS, Xu YK, Zhang WM. Cruciate paralysis caused by injury of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J Spinal Disord 1995; 8(2):170-172.
7. Dai L, Ni B, Jia L, Liu 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develop-mental spinal stenosis. Eur Spine J 1996; 5(5):308-311.
8. Dai LY, Jia LS. Multiple noncontiguous injuries of spine. Injury 1996; 27(8):573-575.
9. Dai L, Jia L. Acute central cervical cord injury presenting as only upper ex-tremity involvement. Int Orthop 1997; 21(6):380-382.
10. Dai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ebral body deformity and disc degeneration in lumbar spine of the senile. Eur Spine J 1998; 7(1):40-44.
11. Dai 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teoarthritis and osteoporosis in the spine. Clin Rheumatol 1998; 16(1):44-46.
12. Dai LY, Jia LS, Ni B, Yuan W, Liu HK, Hou TS, Zhao DL, Xu Y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central cervical cord syndrome. Chin Med J 1998; 111(4):351-353.
13. Dai LY. Disc degeneration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correl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radiography. Spine 1998; 23(16):1734-1738.
14. Dai LY, Ni B, Yuan W, Jia LS. Radiculopathy after laminectomy in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8; 80(5):846-849.
15. Dai LY, Yuan W, Ni B, Jia LS, Zhao DL, Xu YK. Traumatic disruption of the transverse atlantal ligament. Neuro-Orthopedics 2000; 27(1-2):37-41.
16. Dai LY, Jia LS. Central cord injury complicating acute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in trauma. Spine 2000; 25(3):331-336.
17. Dai LY, Yuan W, Ni B, Jia LS. Os odontoideum: et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Surg Neurol 2000; 53(2):106-109.
18. Dai LY, Yuan W, Ni B, Liu HK, Jia LS, Zhao DL, Xu YK.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united 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for unreducible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or instability. Eur Spine J 2000; 9(2):118-122.
19. Dai LY. Disc degen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ysis. J Spinal Dis-ord 2000; 13(6):478-486.
20. Dai LY. Remodeling of the spinal canal afte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Clin Orthop 2001; 382:119-123.
21. Dai LY. Acute central cervical cord injury: the effect of age upon the progno-sis. Injury 2001; 32(3):195-199.
22. Dai LY, Jia LS, Yuan W, Ni B, Zhu HB. Direct repair of defect in lumbar spon-dylolysis and mild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by bone grafting: with or without facet joint fusion. Eur Spine J 2001; 10(1):78-83.
23. Dai LY. Orientation and tropism of lumbar facet joints in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Int Orthop 2001; 25(1):40-42.
24. Dai LY.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a biomechani-cal study. Chin Med J 2002; 115(3):336-338.
25. Dai LY. Low lumbar spinal fractures: management options. Injury 2002; 33 (7):579–582.
26. Dai LY, Yao WF, Cui YM, Zhou Q.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n multiply injured patien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 review of 147 cases. J Trauma 2004; 56(2):348-355.
27. Dai LY. Significance of prevertebral soft tissue measurement in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Eur J Radiol 2004; 51(1):73-76.
28. Dai LY, Ye H, Qian QR.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4; 86(7):1467-1472.
29. Dai LY, Jin WJ.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e 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Spine 2005; in press
30. Dai LY, Jiang LS, Wang W, Cui YM. Single-stage anterior autogenous bone graft-ing and instrumentation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Spine 2005; in press
31. Dai LY, Zhou Q, Yao WF, Shen L.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fter discec-tomy: outcome of repeat discectomy. Surg Neurol 2005; in press

下面列出了我近年参加重要国际会议的论文。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希望大家有机会在这样的会议上试试身手。我曾经发表过的一篇会议观感也附在这里(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50&id=2359487&sty=1&tpg=1&age=0)。

1. Dai LY. Lamitotomies withiout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with spinbal canal stenosis. The 6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San Francisco, 2001.
2. Dai LY. Radiculopathy after multilevel laminectomy for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a minimum 5-year follow-up.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Dallas, 2002.
3. Dai LY.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 The 3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SRS, Miami, 2002.
4. Dai LY.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s one-stag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rocedure necessary? The 7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New Orleans, 2003.
5. Dai LY. The outcome of limited 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en-year follow-up. The 72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Washington, DC, 2005 (accepted)
6. Dai LY.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by laminotomies and interspinous fusion: a long-term follow-up. The 72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Washington, DC, 2005 (accepted)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是借用古人的话。意思是要多读书,多实践。这是我自己的深切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以为,定义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可有3个境界。
首先,应该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再进一步,要在学术上不断提高,跟上国内国外学术发展的步伐;
更高的要求则是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被同行所承认,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这3个境界中第3个是最难的,但却又是以前两个境界为基础的。不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再进一步发展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近年来与国外的交流逐渐增多,感觉我们与国外的同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存在了。国外在医学院学生的招生、培养,住院医生以及专科医生的培养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我们国内在这方面就远不如人家。
怎么办?多实践的重要性人人都懂,但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好象就不那么清楚了。例如,作为脊柱外科医生,你对于脊柱外科的常用分类方法、常用评分标准是不是很熟悉呢?对于各种手术的适应证是不是已经了如指掌了呢?再比如,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医生搞不清楚爆裂性骨折和压缩性骨折的区别呢!

随着学科的发展,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范围也在扩大,例如脊柱的MRI检查。我在丁香园上看到不少医生由于缺乏脊柱影像学诊断的基本知识,往往是凭感觉就觉得象是某个病,而却又讲不出太多的依据。为什么不去翻翻书熟悉一下这些疾病的MRI表现呢?如果某些疾病根据影像学表现就可以排除的话,就没有必要去作试验性治疗、也没有必要去作探查性手术了。了解学术动态的重要性。对于脊柱外科的主要期刊(例如Spine)你是不是每期都要浏览一下呢?你也许会说我只是个小医生。但老医生都是从小医生成长起来的。读书的习惯也是从小医生时就应该养成的,否则将来凭什么去带小医生呢?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不矛盾,医生所遇到的第一个病例常常是在人家的论文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读多了,就有一个怎样消化的问题。现在大家的外语水平越来越高,但绝不应将自己限制在 “国际倒爷”的层次上。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都应该向最高的境界努力。在国外的大学里,这第3个境界就是评教授的标准。


编辑:西门吹血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戴力扬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