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部分内容选读(二)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3-17 12:48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选读 丁香园 出版 点击次数:

三 国外生活心得

在国外读学位、做博士后或者工作的炎黄子孙们都有各自丰富多彩的国外生活体验。有些是共同的,如要过语言关,适应当地的风俗和饮食习惯,承受学习和工作压力,有些还要负担家庭重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调整心态,思乡更是“通病”。中国人在国外树立了吃苦耐劳、工作能力出色的良好形象,这也是多年来许多海外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尊重当地宗教社会文化,建立不同种族的友好交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同胞间团结互助,工作上积极进取,游子们经过努力终会学有所成!这里选择三篇散文,几位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介绍了一些异域生活经历,希望读者能从中体味他们国外生活的酸甜苦辣。
编者按

梦,请不要停步

当我跨出国门的那一刻起,我憧憬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国际化的医生;当我选择回国时,我的一个强烈愿望是如何使更多的中国年轻医学生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的医生。自己曾在黑暗中探索,在艰辛中跋涉,我还是要对和我一样对前途有着执著追求的朋友们说句共勉的话:有梦,就永远不要停步。

2002 年的10月,北京秋意正浓,我经过近半年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面试、考试、申请,顺利的拿到了新加坡的医师注册资格和工作准证。向工作一年多的某大学附属医院提出辞职,在女友的茫然和眼泪中毅然踏上了飞往新加坡的航班。飞机徐徐降落到新加坡的樟宜国际机场,当踏上柔软的地毯,感觉到迎面扑鼻的热息,复杂的心情也随之烟消云散。在机场见到将要一起参加工作的另外8名上海同事后,我们便乘着一辆小面包车扑向这个等待着我们的国家城市——新加坡。第二天我们来国立大学医院(NUH),以及我将要工作的陈笃生医院(Tan Tock Seng Hospital)。医院里没有国内医院挂号的长龙,也见不到医院门口叫卖的小贩,随处可见郁金香和一尘不染的白色地板,心情十分兴奋。而我们的经历却不像这个岛国表面上的美丽与宁静。在半个多月的岗前培训后,我们中的一位,也就是我的第一位室友因为体检乙肝血清阳性而被送回国。

正式开始工作后,也遇到了未曾预料到的困难和压力。第一个月,科里把我们安排在冠心病重症监护中心(简称CCU),属于适应时期。和我们一起工作的那位华人女孩儿一直在无私的帮助和鼓励着我们,而我们的上级却不是那么容易相处,他的带有一点澳大利亚味道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英文根本听不懂。没办法,天还没有亮就起床,在等车的路上还要翻着中英对照的药学字典。一天工作回家后往往身心疲惫,还要打开电视,学习英语。过了一、两周,我们终于开始能听懂了。其实,真正的困难之处不仅仅只是语言。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好象忘记了所有的医学知识。这里的Medical Officer 除了承担国内住院医一样的工作外,还要抽血、放置静脉留置针、会气管插管、独立操作中心静脉置管、血液动力学检测等。由于在国内没有抽血置管的经验,常常将病人的手扎成血肿,引起病人的抱怨。有一位倍受我们“折磨”的病人就“拒绝那两位同中国来的医生再来抽血”。

第一个月的适应阶段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来到了普通病房开始了独立工作。在普通病房的第一个月确实可怕。主治医师(Consultant)和住院医生(Registrar)都很忙。早上查房很快,查完房后,所有的住院病人的工作便落在住院医一个人的身上。由于心脏科就有四个病房,还有不少漏诊病例在别的病区,所以自己不停的在病房间穿来穿去,中午饭也没时间吃。从中国来的医生经历都差不多,刚工作一个月,有一位提出辞职。

需要承认,无论在国内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有多好,语言问题还是最大的障碍。刚开始是我们听不懂他们说话。但是当对他们的口音熟悉后发现另外一个问题,他们听不懂我们说话,尤其是在院内或院外会诊时。会诊时除了要写会诊单, 还要请受会诊的医师电话进行联系。由于会诊时需要大量的心脏科外的医学词汇,或者你听不懂他,或者他听不懂你。有时让我们很尴尬。一次我在给一位国大医院心外科的医生打电话,由于讲得很慢所以他听的很不耐烦,让我 “Move on” 而我误以为是“Hold on” ,所以我不再继续下去。他可能由于很忙,对我非常不客气的说了一句:Can you please find someone who can speak English? 当时感觉自己如被羞辱一般。就这样我对新加坡的那种新鲜感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压力,但是我从来没有否定过自己。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会很自信的在这里工作,而且那一天并不会很远。有一次,在心脏科的CME(继续教育)上进行病例讨论,我第一次用英语作讲课内容是登革热和心肌抑制。由于我在国内就擅长作幻灯片,再加上我用了一些幽默的语言和图片,大家感觉很有趣,讲课中不时的引起一些笑声和掌声,也激发了大家的讨论。

时间很快,转眼间又到了圣诞节。整个医院装饰的充满着节日的气氛。各个病房都挂着铃铛,摆放着会唱歌的圣诞老人的圣诞树。难得的是那一天所有的Medical Officer 都在,刚好在聚会的多功能厅有一架钢琴,我们几位Medical Officer 在钢琴前留了一张合影。但是没有想到,这张照片居然成为一个永久回忆。因为谁也不会想到在3个月后令世界恐惧的“非典”也会在这里爆发。

SARS 这个字眼不知不觉得就飘进了我们已经平静的生活。刚开始我并没不注意到它的存在,只是觉得新加坡人过于敏感,一个肺炎能多么可怕?可就在知道我的同事和一些CCU的护士陆续病倒后,这种恐慌逐渐的渗入到我们的心里,我的一位同事更是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也被安排到过SARS 病房,每天面对的是戴着面罩的医生护士,看到是到去贴上的警惕SARS 的字眼,心里真的不知道这种岁月到底何时能结束?这样度过了一段时间,新加坡终于宣布SARS Free,我们也终于可以脱下口罩,重新面对人生。然而在SARS期间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的我的室友,另一位国内同来的医生却被院方以语言能力不适应,而被迫中止了工作。这段经历对我的感触很大,语言是我们这些飘泊在外游子最伤心的痛,而对于需要同病人打交道的医疗行业更是如此。

正因如此,一直在我心里埋藏的念头欲燃愈烈,为了在这里更好的生存,我要弥补自己医学英语的先天不足。经过考虑我选定了另一个新的目标:USMLE。早在2001年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就听说过美国的医师执照考试。那时觉得这个考试高不可攀,没有继续下去。但在新加坡一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通过USMLE考试有了一定的信心,也就觉得目标更近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临床,增加通过考试的机会,我在一个长假结束后选择了普通内科。普通内科涉及面广、病种复杂,尤其是On Call。在普通内科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将知识应用于临床,在工作中摄取了知识。于此同时,我和在国内就读博士学位的女友也结婚了。半年后的农历新年,妻子也来到了新加坡,不久她也在国立大学找到了研究职位。

USMLE 对于我们这些母语非英语的中国医生来讲,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我当年已经年近30,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在十字路口彷徨。身负养家立业的责任,还有买房生子的理想,也不允许我再象十年前那样舍弃一切的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我的学习时间仅限于晚上和早起,一天疲惫的工作后当拿起USMLE 的复习书籍时我反而不知疲倦。为了不影响妻子休息,我都是在露天的阳台上看书。就是这样业以继日,当复习8 个月以92分的成绩通过STEP 1 时,我才发现一些白发爬上了的鬓角!

学习外语,复习USMLE 考试就象是学习游泳一样。在最初的时间,往往会觉得很辛苦,又会觉得自己停滞不前,但是只要能看到目标,就一定会达到目标。当一旦掌握它,最终自如的在大海中遨游时,自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回想起来即使再艰难也是值得的。在考试期间另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就是儿子的出生。大概是在STEP1 考试前两周我知道妻子怀孕的消息,以后孩子孕育的过程伴随着我复习考试的过程。在2005年3月,参加STEP 2考试后4周的某一天,我在CCU值夜班。吃过晚饭后,一个人漫步在医院的大厅里,舒缓了疲惫的神经。双脚不由自主地走进心内科的办公室,发现在自己的信箱阁里,有一张美国的信件,ECFMG,我的心跳开始加速,是STEP 2的成绩!双手还是在颤抖,撕开信件,上面写着“Pass 97 239”映入我的眼帘。当时心情真的很激动,感觉自己的劳动,自己和家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也迫不急待的将成绩告诉给妻子,还好,她依然平静。凌晨1点,当自己在兴奋中刚刚进入梦香时,被Call 机呼响。一个直觉是妻子打来的,果然是家里的号码。妻子兴奋而又紧张的告诉我她已经有3个小时的规律性宫缩,而且疼痛逐渐加剧,值班的产科医生让她马上住院。我的双手再次颤抖,我感觉到自己的使命,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马上要作父亲了!将妻子送进了国大医院,我又回到了医院,那时已清晨6点钟。

三月十日,农历二月初一,儿子出生了。听到他第一声啼哭,感觉他离我是那么的近。他紧闭的双眼、肿胀的双唇、淤紫的皮肤告诉我,人从一出生就在快乐和艰辛中开始。在24 小时内,我体会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兴奋,也体会到了自己努力的回报。一切都象是梦境,我也好不容易才从这种激动中平静下来。若干年后,当孩子长大懂事时,无论那时他在哪里,我都会告诉他:在新加坡,在你出生的那块土地,有你的父辈辛苦但又结满硕果的美国行医执照考试之路,也有他艰难但又十分充实的行医历程。

儿子出生一个月,由于他母亲工作的关系而被带回北京;而我也在当年的6月,第一次踏上美国的领土,在洛杉矶参加了最后一步CSA的考试,圆了自己多年来想到美国的一个梦想。但是这个愿望实现时,我的心情却异常的平静。从看到美国国旗的那一刻起,我感觉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的小,也看不出中国尤其是北京和美国之间太大的差距。一位美国人知道我从中国来,感叹地说了一句:“你们中国真的是厉害!美国很多东西,包括国旗,都是中国制造的”。美国之行,也认识了很多中国医生,他们都是在通过USMLE后顺利地走完了医师培训的路,有些做得相当出色。在美国奋斗10多年的这些医生大多都有一定的资产,生活也较舒适,但是谈到祖国的发展时,往往也十分兴奋。

虽然顺利地通过了临床实践考核,拿到了ECFMG证书。 但是从美国回来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国外行医经历让我看到了国内外医生培训和医院管理之间的差距。在我10年追逐梦的经历中,虽然每一步脚印都很扎实,但是也走过了不少弯路。我的一个想法就是:那些同我一样在做梦的年轻医学生们,能否从我的经历中受到启发,去走一条捷径而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而我能否帮助更多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怀着这个愿望,我又一次飞向祖国的土地。离开新加坡的那一刻,回忆起在这里奋斗过的3年半,我流泪了,而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的那一刻,我再次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不远处等待的是自己的家人,还有一个即将去追逐的另一个梦想。



《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介绍

2007年元旦到来之际,《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二十几位编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捧着我们几经沉淀的文字向大家交稿了。历经三个多月的努力,在丁香园网站的诸多热心站友的积极参与和帮助下,编者们尽心工作,终于在06年岁末让《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得以定稿、即将在07年1月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三个月前,在这本书尚未成文之时,我们就已经确定了它别致的书名——《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就像一位园丁,我们亲手植下这株幼苗,施肥、浇水、修枝剪叶……怀着深深的爱、殷殷的期望,心中充满喜悦,看着它茁壮成长。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矛盾,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坎坷。非常幸运的是,《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编委会是一个十分团结优秀的团队,在编委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让这株幼苗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

这本书分成“入学”、“求学”和“毕业”三大篇。
入学篇面向准备考研的朋友和新入学的研究生,主要介绍研究生的人生规划、考试经验、导师、专业选择以及入学伊始的各种准备求学篇面向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研究生,从科研准备到实验研究到实验后总结;从临床技能学习到临床思维培养、职业医师考试;从药学检索技能到新药研发常识、研发思路培养均有所涉猎毕业篇面向即将要获取学位、求职就业深造的研究生,着重讲述论文写作、投递;毕业答辩的进行;从就业形式分析和求职实战以及出国深造,字字珠玑。本书涉及的面比较广,我们唯一的目的是希望帮助研究生们勇于面对困难,探索解决方法以及顺利完成学业。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研究生们能对自己学习、科研、生活的道路有了明确的方向,借助我们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技巧总结,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为之努力。

书籍很快就要和大家见面。我们真诚地感谢那些曾经无私地给与我们帮助的同仁,真诚地感谢曾经风雨同舟的各位编委和作者、也真诚地感谢著名学者
方舟子先生在百忙中专门为本书撰写《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章节内容。希望这本沉淀了我们心血、囊括了“入学”、“求学”和“毕业”三大篇章的书籍能够对医药专业的研究生们有所帮助,带领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学业。

主编:白洪波(丁香园ID:司马)、金子兵(丁香园ID:Onobel)


编辑:ache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