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卫版《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第3版规划教材部分内容的商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检验医学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第3版继承和发扬了第2版的特色,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各篇章的内容均有所更新,更突出了系统性和实用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血液学领域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为我国五年制检验医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部分内容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提出与同道切磋,以期为教材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造血检验部分
1. 在第9页关于胚胎中胚叶造血期的叙述“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最初的原始血细胞为原红细胞样细胞,形态上类似于巨幼样原始红细胞,但不能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且只能合成胎儿血红蛋白(HbF)”是不妥的。因为在卵黄囊中生成的第1代巨幼红细胞先后可合成3种血红蛋白,最先出现的称为HbGower1,其珠蛋白由2条ζ链和2条ε链组成(ζ2ε2),然后相继出现HbGower2和Hb Portland。前者的珠蛋白由2条α链和2条ε链组成(α2ε2),后者的珠蛋白由2条ζ链和2条γ链组成(ζ2γ2)。这些血红蛋白都有很强的氧亲和力,有利于胚胎从母体循环中获得氧气。至肝造血期,上述胚胎血红蛋白生成停止,由胎儿血红蛋白(HbF)所取代。HbF中的珠蛋白由2条α链和2条γ链组成(α2γ2)[1]。此处应准确简练地表述为:最初的原始血细胞形态上类似于巨幼样原始红细胞,不能向成熟阶段分化,且只能相继合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胚胎血红蛋白,即:HbGower1、HbGower2和Hb Portland。
2. 造血干细胞的定义(也是干细胞的两个基本功能)是:①在体内可终生存在,其数量、质量保持不变(即高度自我更新),因此移植后可长期(永久)重建造血。②同时兼有向髓系和淋巴系多向分化的潜能,即重建造血的同时可重建免疫。早期造血祖细胞的正常功能是:①在体内可不断增殖(数量扩增)和分化(走向成熟),因此移植后只能短期重建造血。②造血祖细胞在最早期就分为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两大类。髓系祖细胞只具有向髓系(红、粒、单、巨各系)多向分化的潜能,淋巴系祖细胞仅有向淋巴各亚系分化的潜能。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最早期的造血祖细胞时便失去了向髓、淋巴系兼向分化的潜能。以上也是造血干、祖细胞的主要区别。鉴定造血干细胞的唯一方法是体内重建造血实验,即观察能否在NOD/SCID小鼠、照射小鼠或羊胎等动物模型体内重建髓-淋巴系造血。任何体外实验(包括表型、集落培养等)都不能最后鉴定造血干细胞[2-4]。
在第14页对造血干细胞的阐述中,有多处欠妥。如“20世纪60年代初,Till等采用小鼠脾集落形成法将正常小鼠的骨髓细胞输注给受致死剂量X线照射的小鼠,经8-12天后,受者小鼠脾上生成了肉眼可见的,由骨髓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系细胞或三者混合的造血细胞组成的脾结节,即脾集落。经证实,所有这些细胞都由单个细胞分化而来,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 CFU-S),也被称为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ial stem cell)即造血干细胞,从而证明了动物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很显然,CFU-S中不含淋巴系细胞,具有一定的多向分化能力的脾集落生成细胞只代表早期髓系祖细胞,把CFU-S当作小鼠造血干细胞存在的实验证据是错误的。
又如“对CD3、4+及其亚群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将为研究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将为造血干(祖)细胞的建库、扩增、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保证”。如前所述,造血干细胞有高度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力,但不能增殖(扩增);祖细胞则有高度增殖(扩增)力,(早期)部分地以致(晚期)全部地丧失高度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力。此处提及的“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扩增”是不正确的。
第19页图3-3中,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的提法是错误的,应更改为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
3. 第13页造血干(祖)细胞的概述中提到“血液组织中干细胞又分化发育为造血干细胞、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血管干细胞。近年来这些干细胞的研究倍受关注,他们不仅在造血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其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如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发挥其他的生物学作用”,这种说法不是十分严谨得。
成体干细胞是指在成体组织中仍然残存胚胎发育过程中包括各胚层定向的、组织定向的各类干细胞。在胚胎发育的每个阶段都有少部分干细胞中止参与胚胎发育,他们都转入G0静止期,既不增殖又不分化却仍保持干细胞原有的基本特性。当胚胎不断发育生长,这些细胞仍遗留在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这些成体干细胞的基本特征不变。在体外适当的细胞因子诱导刺激下,他们可以从G0期转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并分化成为某种组织的定向细胞[2-6]。
骨髓中成体干细胞不仅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而且还有其他各胚层来源的干细胞及其分化的后代,即各类非造血组织的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等,它们统称为成体干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是非造血成体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扩增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血管内皮、成纤维细胞等各种结缔组织细胞。组织干细胞的分化只限于本组织的分化支系,其分化不可跨越本组织定向的限制,更不可能突破胚层源的界限。神经细胞是外胚层源的[2-6]。另外,MSC应译为间充质干细胞,而不是“间质干细胞”。
4. 第四章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这一节中,对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理的阐述“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此酶能分解H2O2而释放出新生氧,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蓝”是不恰当的。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其催化反应式为:H2O2+H2O2→2 H2O+O2。过氧化物酶也可简称为过氧化酶,其催化反应式为:RH2(供体)+ H2O2→R(氧化的供体)+ 2H2O。在医学检验中,多用胺类(如联苯胺)作为供体,因为这些物质脱氢后会呈现颜色。
由上述两种反应可以看出,两种酶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触酶催化的反应只有一种底物,生成的是水和氧气。而过氧化物酶催化的反应底物有两种:H2O2和氢(电子)的供体。其反映的实质是:酶催化供体脱氢(氧化),催化脱下的氢使H2O2还原为H2O。在这个反应中,如果只有H2O2而没有供体,反应不能进行。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没有氧气产生[7]。
二、白细胞检验部分
第192页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中讲到“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按此意思理解,似乎各类白血病的基因突变都发生在干细胞水平。而事实上,临床常见的各类白血病罕见髓系和淋巴系细胞同时受累的,绝大多数病变局限于髓系或淋巴系。多数白血病细胞仅限于某一个细胞系,甚至只限于某一个系的某个分化阶段,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由于白血病祖细胞处于祖细胞分裂周期之中,细胞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往往发生在有丝分裂之中。白血病祖细胞一般对多数化疗药物敏感,而且体内还存在没有发生白血病变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化疗效果自然比较好。相反,白血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就不同了,干细胞白血病在临床表现为髓-淋巴两系同时或先后受累,或白血病细胞表型跨越髓-淋巴两系,而且阳性细胞率都比较高。多数处于静止期的白血病干细胞,对一般化疗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很差,病程很短而凶险,预后坏。幸好病变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的白血病是极少见的。恶变而扩增的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白血病干细胞克隆;恶变而扩增的造血祖细胞被称为白血病祖细胞克隆[3,8]。
第251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概述中提到:传单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此种说法欠妥。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散发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增多占60%~95%,并伴有异型淋巴细胞(简称异淋)。异淋于疾病第4~5天开始出现,第7~10天达高峰,大多超过20%。Downey把异淋分为3型: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其中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细致呈网状,胞质丰富,嗜碱性较轻(浅灰蓝色),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很易被误认为是单核细胞。但实质上各类血细胞中只有B淋巴细胞被EBV感染。EBV感染的B细胞还可活化T淋巴细胞,大部分异淋是多克隆性T细胞,后者大部分为CD8亚型细胞。快速增殖的活化T细胞可转向外周血并广泛浸润,引起淋巴结、肝、脾肿大,扁桃体和增殖腺的变化[9,10]。
第228页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这一节中,原发性MDS五个亚型的英文全称有误。其中,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RA with ring sideroblast,RAS)中的“sideroblast”应为“sideroblasts”;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 with an excess of blast, RAEB)应为“RA with excess of blasts”;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RA with monocytosis,CMML)应为“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表11-20MDS的诊断及分型标准中,原始粒细胞一项应附百分号(%);RA及RAS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比例应是“<5%”,而不是“>5%”[11]。
现今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要求从事检验医学的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实验室技术和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丰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对各种检验结果作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为临床提供准确、翔实的报告,并帮助临床将检验结果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因此建议教材适当增加各系统疾病鉴别诊断的内容,并把如红细胞、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等部分必要的基础知识融合到鉴别诊断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诊断思维。另外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于每章节的末尾简练地写上该部分内容的研究趋势、热点问题等;还可学习《西氏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分册的风格,在每章节后附补充阅读材料(如国际公认的优秀综述)的名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将来的学习和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9.
2.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50.
3. 唐佩弦. 造血干细胞研究发展历史引发的思考.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13(5):723-732.
4. 唐佩弦. 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1):1-11.
5. 唐佩弦. 再论造血干细胞研究的若干新动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1,9(1):1-4.
6. 凌诒萍. 细胞生物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254.
7. 朱忠勇. 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 临床检验杂志,1998,16(1):64.
8. Goldman, Bennett.西氏内科学.第21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06-207.
9. 张家华,黄平.现代血液病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95.
10.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0-1214..
11.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9
编辑:西门吹血
一、 造血检验部分
1. 在第9页关于胚胎中胚叶造血期的叙述“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最初的原始血细胞为原红细胞样细胞,形态上类似于巨幼样原始红细胞,但不能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且只能合成胎儿血红蛋白(HbF)”是不妥的。因为在卵黄囊中生成的第1代巨幼红细胞先后可合成3种血红蛋白,最先出现的称为HbGower1,其珠蛋白由2条ζ链和2条ε链组成(ζ2ε2),然后相继出现HbGower2和Hb Portland。前者的珠蛋白由2条α链和2条ε链组成(α2ε2),后者的珠蛋白由2条ζ链和2条γ链组成(ζ2γ2)。这些血红蛋白都有很强的氧亲和力,有利于胚胎从母体循环中获得氧气。至肝造血期,上述胚胎血红蛋白生成停止,由胎儿血红蛋白(HbF)所取代。HbF中的珠蛋白由2条α链和2条γ链组成(α2γ2)[1]。此处应准确简练地表述为:最初的原始血细胞形态上类似于巨幼样原始红细胞,不能向成熟阶段分化,且只能相继合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胚胎血红蛋白,即:HbGower1、HbGower2和Hb Portland。
2. 造血干细胞的定义(也是干细胞的两个基本功能)是:①在体内可终生存在,其数量、质量保持不变(即高度自我更新),因此移植后可长期(永久)重建造血。②同时兼有向髓系和淋巴系多向分化的潜能,即重建造血的同时可重建免疫。早期造血祖细胞的正常功能是:①在体内可不断增殖(数量扩增)和分化(走向成熟),因此移植后只能短期重建造血。②造血祖细胞在最早期就分为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两大类。髓系祖细胞只具有向髓系(红、粒、单、巨各系)多向分化的潜能,淋巴系祖细胞仅有向淋巴各亚系分化的潜能。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最早期的造血祖细胞时便失去了向髓、淋巴系兼向分化的潜能。以上也是造血干、祖细胞的主要区别。鉴定造血干细胞的唯一方法是体内重建造血实验,即观察能否在NOD/SCID小鼠、照射小鼠或羊胎等动物模型体内重建髓-淋巴系造血。任何体外实验(包括表型、集落培养等)都不能最后鉴定造血干细胞[2-4]。
在第14页对造血干细胞的阐述中,有多处欠妥。如“20世纪60年代初,Till等采用小鼠脾集落形成法将正常小鼠的骨髓细胞输注给受致死剂量X线照射的小鼠,经8-12天后,受者小鼠脾上生成了肉眼可见的,由骨髓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系细胞或三者混合的造血细胞组成的脾结节,即脾集落。经证实,所有这些细胞都由单个细胞分化而来,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 CFU-S),也被称为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ial stem cell)即造血干细胞,从而证明了动物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很显然,CFU-S中不含淋巴系细胞,具有一定的多向分化能力的脾集落生成细胞只代表早期髓系祖细胞,把CFU-S当作小鼠造血干细胞存在的实验证据是错误的。
又如“对CD3、4+及其亚群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将为研究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将为造血干(祖)细胞的建库、扩增、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保证”。如前所述,造血干细胞有高度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力,但不能增殖(扩增);祖细胞则有高度增殖(扩增)力,(早期)部分地以致(晚期)全部地丧失高度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力。此处提及的“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扩增”是不正确的。
第19页图3-3中,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的提法是错误的,应更改为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
3. 第13页造血干(祖)细胞的概述中提到“血液组织中干细胞又分化发育为造血干细胞、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血管干细胞。近年来这些干细胞的研究倍受关注,他们不仅在造血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其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如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发挥其他的生物学作用”,这种说法不是十分严谨得。
成体干细胞是指在成体组织中仍然残存胚胎发育过程中包括各胚层定向的、组织定向的各类干细胞。在胚胎发育的每个阶段都有少部分干细胞中止参与胚胎发育,他们都转入G0静止期,既不增殖又不分化却仍保持干细胞原有的基本特性。当胚胎不断发育生长,这些细胞仍遗留在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这些成体干细胞的基本特征不变。在体外适当的细胞因子诱导刺激下,他们可以从G0期转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并分化成为某种组织的定向细胞[2-6]。
骨髓中成体干细胞不仅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而且还有其他各胚层来源的干细胞及其分化的后代,即各类非造血组织的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等,它们统称为成体干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是非造血成体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扩增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血管内皮、成纤维细胞等各种结缔组织细胞。组织干细胞的分化只限于本组织的分化支系,其分化不可跨越本组织定向的限制,更不可能突破胚层源的界限。神经细胞是外胚层源的[2-6]。另外,MSC应译为间充质干细胞,而不是“间质干细胞”。
4. 第四章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这一节中,对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理的阐述“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此酶能分解H2O2而释放出新生氧,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蓝”是不恰当的。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其催化反应式为:H2O2+H2O2→2 H2O+O2。过氧化物酶也可简称为过氧化酶,其催化反应式为:RH2(供体)+ H2O2→R(氧化的供体)+ 2H2O。在医学检验中,多用胺类(如联苯胺)作为供体,因为这些物质脱氢后会呈现颜色。
由上述两种反应可以看出,两种酶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触酶催化的反应只有一种底物,生成的是水和氧气。而过氧化物酶催化的反应底物有两种:H2O2和氢(电子)的供体。其反映的实质是:酶催化供体脱氢(氧化),催化脱下的氢使H2O2还原为H2O。在这个反应中,如果只有H2O2而没有供体,反应不能进行。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没有氧气产生[7]。
二、白细胞检验部分
第192页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中讲到“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按此意思理解,似乎各类白血病的基因突变都发生在干细胞水平。而事实上,临床常见的各类白血病罕见髓系和淋巴系细胞同时受累的,绝大多数病变局限于髓系或淋巴系。多数白血病细胞仅限于某一个细胞系,甚至只限于某一个系的某个分化阶段,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由于白血病祖细胞处于祖细胞分裂周期之中,细胞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往往发生在有丝分裂之中。白血病祖细胞一般对多数化疗药物敏感,而且体内还存在没有发生白血病变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化疗效果自然比较好。相反,白血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就不同了,干细胞白血病在临床表现为髓-淋巴两系同时或先后受累,或白血病细胞表型跨越髓-淋巴两系,而且阳性细胞率都比较高。多数处于静止期的白血病干细胞,对一般化疗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很差,病程很短而凶险,预后坏。幸好病变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的白血病是极少见的。恶变而扩增的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白血病干细胞克隆;恶变而扩增的造血祖细胞被称为白血病祖细胞克隆[3,8]。
第251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概述中提到:传单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此种说法欠妥。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散发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增多占60%~95%,并伴有异型淋巴细胞(简称异淋)。异淋于疾病第4~5天开始出现,第7~10天达高峰,大多超过20%。Downey把异淋分为3型: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其中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细致呈网状,胞质丰富,嗜碱性较轻(浅灰蓝色),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很易被误认为是单核细胞。但实质上各类血细胞中只有B淋巴细胞被EBV感染。EBV感染的B细胞还可活化T淋巴细胞,大部分异淋是多克隆性T细胞,后者大部分为CD8亚型细胞。快速增殖的活化T细胞可转向外周血并广泛浸润,引起淋巴结、肝、脾肿大,扁桃体和增殖腺的变化[9,10]。
第228页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这一节中,原发性MDS五个亚型的英文全称有误。其中,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RA with ring sideroblast,RAS)中的“sideroblast”应为“sideroblasts”;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 with an excess of blast, RAEB)应为“RA with excess of blasts”;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RA with monocytosis,CMML)应为“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表11-20MDS的诊断及分型标准中,原始粒细胞一项应附百分号(%);RA及RAS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比例应是“<5%”,而不是“>5%”[11]。
现今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要求从事检验医学的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实验室技术和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丰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对各种检验结果作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为临床提供准确、翔实的报告,并帮助临床将检验结果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因此建议教材适当增加各系统疾病鉴别诊断的内容,并把如红细胞、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等部分必要的基础知识融合到鉴别诊断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诊断思维。另外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于每章节的末尾简练地写上该部分内容的研究趋势、热点问题等;还可学习《西氏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分册的风格,在每章节后附补充阅读材料(如国际公认的优秀综述)的名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将来的学习和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9.
2.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50.
3. 唐佩弦. 造血干细胞研究发展历史引发的思考.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13(5):723-732.
4. 唐佩弦. 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1):1-11.
5. 唐佩弦. 再论造血干细胞研究的若干新动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1,9(1):1-4.
6. 凌诒萍. 细胞生物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254.
7. 朱忠勇. 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 临床检验杂志,1998,16(1):64.
8. Goldman, Bennett.西氏内科学.第21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06-207.
9. 张家华,黄平.现代血液病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95.
10.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0-1214..
11.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9
编辑:西门吹血
作者: qingqing1977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