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永远不能替代经验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2-16 12:06 | 文章来源: 丁香园 - 循证医学与临床运用讨论版 |
关键词:
循证医学![]() ![]() |
点击次数: |
循证医学倡导“最可靠地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因此得到了很多医务工作者地认同。国外已经诞生了很多“循证医疗中心”,定期报道临床实践的证据。国内近些年也开展了一些工作。比如,华西医科大学神经科的刘鸣教授近年有较多关于循证医学的文章问世,本人也有幸听过刘教授的发言和报告。但是,如何看待循证医学,大家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国内一次神经疾病相关会议上,我国著名的神经疾病专家xx教授曾经讲过一句话:本人认可循证医学,但同时也认为循证医学不能替代经验治疗(教授的原话本人复述可能有些出入,但讲话的原意应该是这样的)。当时,听到这句话后,很受震动,在很多人对循证医学都如此认同并且甚至不加思索地接受时(包括本人),xx教授能够冷静地提出这种见解,多少让人感到佩服,并且我当时的确深深地感到了他那种教授地风范。
您是如何看待xx教授这种观点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如果有可能征得xx教授的同意,可以将他的名字告知大家。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影响这个事物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是具有主管能动性的人)能否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对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能否为人们所利用至关重要。
循证医学倡导证据应该来源于“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的试验,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她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事物在理论意义上具有优势,就到了盲目鼓吹她的地步。并且,动不动就拿循证医学的“结果”来指导工作,统领思维。请问,截至目前为止,就临床治疗方面来讲,到底有几个证据来源于“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看似简单的九个字在实践工作中做起来是何等之难,相必大家应该有所体会。何况,一种治疗方法(比如药物)选择与否涉及到很多方面。你是否从改善临床症状、对病程长短影响、对疾病致残率、死亡率影响及药物的毒付作用方面都进行了上述“9字方针”的研究。
我们可以结合楼上talentdoctor100兄所列举的唐皮质激素治疗GBSshifou
结合talentdoctor100所列举的唐皮质激素治疗GBS是否有效的问题阐述一点拙见。
1.有几个临床医生亲自看了“糖皮质激素对GBS治疗无效”的原文。如果大家没有看原文,那么一定是看了相关中文的书籍或杂志及报刊的转述,或者来自别人之口。请问转述中是否说明了糖皮质激素是对GBS症状改善(比如减轻病人感觉异常痛苦感)无效,还是对病程改善(缩短病程)无效,还是对降低病人死亡率无效,等等。如果转述者统而概之的一句“循证医学证明糖皮质激素无效”就做为临床的证据,是否有点以偏盖全,如果大家不假思索的接受了,这样可能并没有发挥循证医学的正确作用,是否会产生一种“因噎废食”的现象。这也是一种对待循证医学不正确的态度。本人没有查到Hughes的这篇原文,但是看到了最近Hughes发表的一篇综述,好像并没有非常肯定地否认唐皮质激素。
(Systematic reviews of treatment for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neuropathy.Hughes RA.Guy's, King's and St Thomas' School of Medicine, Guy's Hospital, London SE1 1UL, UK.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ies include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CIDP),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 (MMN) and paraprotein-associated demyelinating neuropathy. This review summarises the evidence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se conditions. It leads to the conclusions that: 1) steroids are beneficial in CIDP but not MMN and their efficacy in paraproteinaemic demyelinating neuropathy (PDN) is uncertain; 2)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produces short-term benefit in CIDP, MMN and IgM PDN. Its effect in IgG or IgA PDN has not been tested in RCTs; 3) plasma exchange (PE) also produces short-term benefit in CIDP and IgG or IgA PDN but probably not in MMN; 4) there is almost no information from RCTs concerning the possible benefits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nd 5) volunteers are needed to write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s of IVIg for MMN and of interventions for PDN associated with IgG and IgA)
2.请大家在编写著作时,不要轻易地写上循证医学证明xxx药或治疗方法是无效的。在目前循证医学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你这种写法可能为经验治疗带来不便甚至会带来医疗纠纷。
3.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努力,“不能替代”也可能是相对的或者是个时间问题。但真正要正确发展循证医学并最终服务于医学,保持冷静是最必要的。
上述拙见,请大家指正。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列举一下目前看到的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效或无效治疗方法的记载。并加以理性的讨论和评述。
talentdoctor100网友:
循证医学结果证实,格林-巴利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无效,有效药物为静脉丙种球蛋白,临床见过数例患者。一例为用静丙负债累累,不能足量应用。后在下肢肌力一级时因经济困难出院。另外三例,限于经济条件,以激素为主,月余后基本恢复。另心痛定循证医学认为舌下含化可增加心脏猝死事件,我一直避免应用,其他医师如常应用,未见意外。
可能是孤陋寡闻。请前辈指正。
southeeg网友:
举个案的意义不大,循证医学强调可靠的知识来自随机化、双盲、控制、大样本的研究,我相信“不能替代”说的主要理由来自:
1、 一些现在尚不能“形式化“的“经验“,如各种医学影像的阅片经验;
2 、样本量尚小的观察或研究;
3 、总之,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一切“经验”或“直觉”。可惜离科学方法远了些,我以为中医发展缓慢也源之这一点。我相信“替代”的范围将越来越大,我在十年前就听到神经科教授在目睹临床诊断被影像结果纠正后的感叹:“三个教授抵不上一台磁共振“。
betaloc网友:
个人观点:
同经验医学一样,循证医学也是一门概率的科学
既然是概率,当然就不可能包括全部的个体
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经验医学还是循证医学都是无法回避的
不同的只是两者出现偏差的概率而已
高大同网友:
该教授是朴素,自然的循证,我们需要科学循证。我也恰好听过华西神经内科刘教授的发言和报告,自己读了一些文献,也写了2篇文章。我以为:枭兢兄弟对循证医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如果你是华西的学友,愿与你当面切磋。
当前临床医学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注重积极、独立地获取、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是未来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循证医学是在充分考虑患者意愿的条件下,将临床经验和最好的研究证据有机地进行结合。树立循证医学的新思维,实践循证医学是临床医生保持知识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日益引起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关注。循证医学作为一种临床实践教育模式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Gordon Guyatt领导的循证医学工作组于1992年正式命名,其定义为“应用最佳证据,通过谨慎,准确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作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概念和模式,遵循客观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它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的经验推理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科学总结临床经验,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临床实践是病人患病就医,医生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自己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作出诊断和治疗措施的过程。临床医生对临床经验十分重视,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直觉,以及听从专家的意见和权威参考书中的观点来处理病人;或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和基础医学的理论进行推理,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以经验为主的医学。诚然,临床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能比较完美地完成某一复杂的手术,而缺乏经验的医生则难以完成,因此,总结临床经验是临床医学实践的必经之路。但是.临床经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非科学成分;权威性参考书也存在弊端,如时间滞后,以及书中的原则和观点大多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推论等。因而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医生和病人知之甚少,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经验和理论上推论可能有效,而被长期、广泛使用。这样,不仅未能治愈病人.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因而有必要对现存的医学理论或规范中看似合理、科学,而实际上并不科学的东西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对存在的疑问进行循证。
循证医学是寻求证据和应用证据的医学,它要求将现有的最佳证据应用于诊治病人的决策中。其核心思想为,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循证医学的临床实施步骤是先提出临床上的分歧和问题,然后查阅文献(寻找证据),以当前的最佳证据为依据,评估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并作出综合分析,将正确的科学研究结论应用于临床(应用证据)。证据正是通过大规模、长期、双盲、随机对照等实践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和结果,然后再经过临床工作者对这些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证据供临床医生使用,而这正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本质。临床医生只有熟知并应用准确、可靠和最新的临床科学证据,才会对疾病诊治产生有利的影响。
给传统“辨证论治”思想赋予了新内涵的循证医学将促进传统的经验医学向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现代流行病学和现代信息学在临床医学的广泛应用,要求医生不仅要从病人主诉和症状体征中获取诊断、治疗信息,而且要从人群中、从全球范围内、从过去乃至将来获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在选择治疗方案和用药时,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能仅凭单一的指标来判断,临床治疗最终目的由单纯的症状控制转向对治疗转归与生存质量等远期疗效和预后指标的重视,如有效寿命、总死亡率、疾病重要事件、生活质量、投资—效益比等。
那么,作为临床医生如何实践循证医学呢?每个神经外科医师非常重视自己的手术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所积累的,来之不易,也是非常宝贵的。但在经验总结中不免存有非科学部分,所以要以证据为基础取出其中科学核心,得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这还不够,因为除了上述内源性信息外,我们还需大量外源性信息,后者包括有关文献、计算机数据库资料以及病人的正常要求、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等。Rosenberg等曾提出临床应用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首先要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其次从文献中寻找外源性证据,严格评估有关的证据和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实施于临床实践;最后对实施结果进行追踪和再评估,修正错误,发现更好的方法。但是文献众多,也有时间性,有的信息还不够全面,要重点关注其中的方法和结果而不仅局限于该文献的结论,要选出其中合理而有利于病人康复的内容。制定神经外科临床试验的计划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手术操作要规范化:由于神经外科医生的经验、手术操作存在技巧和熟练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神经外科操作难以达到标准化;围手术期和手术后处理亦可能影响结局。因此,为了取得医疗技术的最佳效果,必须对手术制定规范和标准的操作步骤,制定统一的医疗技术原则标准和医疗技术效果评价标准。(2)临床试验的时机:神经外科医师都理解开展一种新手术存在着“学习曲线”过程,头几个手术不熟练,熟练后效果提高,但放松警惕或扩大适应证易发生并发症和影响最终结果,待积累一定数量的手术实践到真正的“炉火纯青”地步才能使疗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3)双盲问题:存在不少困难,可以根据复发率和死亡率等硬指标来判断手术效果,可以使医生和病人的非盲性偏差降至最小。有可能时,评估工作可以采用盲法,如医生评估手术效果时,可不被告知其治疗内容。(4)避免分析时偏差:将试验过程中发生副作用的病例剔除不计,必然会产生对该治疗效果的评估偏差。[3]
循证医学的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依据。优秀的临床临床医师,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循证医学认为,权威意见不是临床实践中唯一的或主要的依据,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权威和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因为他们在病史、查体、诊断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患者无偏倚的观察、准确地判断,是循证医学的前提,没有来自患者正确的第一手信息就可能导致错误诊断,此时医生和最佳证据都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循证医学不但不能取代个人专长,而且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基础训练,善于观察患者,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术。循证医学在重视经验的同时,更强调临床医生必须重视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证据和这些证据的说服力,这高度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这也正是神经外科临床医生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提高疾病确诊率和治愈率,减少日益增加的医源性疾病和医疗纠纷所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当然,循证医学永远不应当成为菜谱医学,循证医学不应被视为最好的临床经验而被照本宣科,并且绝不能成为束缚临床医生的“合法手拷”。
循证医学可以说是一门医学方法学,其实质就是寻求、评价和利用医学信息的科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流行病学的循证医学,不仅促进了医学实践观、科研观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的医学教育观念,对现行医学教育的技能学习加经验积累的方式也是一大冲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医学教育开始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方法学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特别是转到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循证医学对医学教育学的贡献。
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循证医学正在走向成熟,其理论和观点引起了全球医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以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为指导,进行科学治病和客观研究等各项医疗决策的全新循证医学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当代的医生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经验医学的束缚,以科学的态度,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技术水平,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如果一个临床医生不懂得利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其诊治水平必定落后于时代。衷心希望我国广大临床医生都能学习和掌握一些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鼓手网友:
在我们国家,很多医学权威,他们以前为我们的医学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而且非常实用的临床经验,写了大量的文献和论著,对我们医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然而,经验医学在我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越来越显示了其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这一点也被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所认识。
幸好现在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及逐步的走向成熟,以证据说话,以事实说话,以实验说话,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医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包括医学工作者,医疗决策者,及政府机构的重视,在国外这样,国内也逐渐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作为年轻的一代,也是医学发展的承担者,我们必须熟悉,掌握它,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它,同时也要不断的宣传它,使它深入人心。
zhangdog网友:
循证医学在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经验医学,虽然它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目前许多临床问题尚没有重要的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所以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仍不能离开经验医学,特别是在我国更是如此。
循证医学得出的证据进行评价并最终应用于临床,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出决策,同样离不开经验医学。
我想说的是我国目前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多,我们制定的许多疾病治疗指南都是以国外的指南为依据,对于人种差异、国情如经济条件等情况的不同,是不是有用,尚值得讨论。
在我国,循证医走得路更要长和不容易,更需要大家努力。
luoxu网友:
循证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听上去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1. 循证医学目的----是寻求证据和应用证据的医学,它要求将现有的最佳证据应用于诊治病人的决策中。2.其核心思想----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3.循证医学的临床实施步骤是先提出临床上的分歧和问题,然后查阅文献(寻找证据),以当前的最佳证据为依据,评估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并作出综合分析,将正确的科学研究结论应用于临床(应用证据)。4.证据是通过大规模(大样本)、长期、双盲、随机对照等实践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和结果,然后再经过临床工作者对这些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证据供临床医生使用。
其强大的前提必须是:临床医生必须熟知并准确应用、可靠和最新的临床科学证据,因为这样才会对疾病诊治产生有利的影响。
所以现在有人大力给传统“辨证论治”思想赋予了新内涵----循证医学,认为将促进传统的经验医学向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表面上看是将主观的印象自觉转变为所谓的客观思维新转变,并非完美无缺!
它的优势也正是他最大的缺憾:
1. 循证医学是大量的随机化、双盲、控制、大样本的研究的医学思维模式,这注定在定性方面它是研究的提出“共性”的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 。但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医学实事,像“循证医学”那样包罗万象是不可能,也是无法穷尽的 。所以在共性的基础(即循证医学的优势)上在能动的认识个性(具体患者),方可避免循证医学的劣势,真正解决患者的疾苦!若仅仅强调共性的作用,而排斥忽略个性,生搬硬套机械的盲目崇拜循证医学,则将犯错误。
2.它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这将对有些病种(如急诊)的病情因查找耽误时机;同时也将这种所谓的规范思想锁住不少医生的手脚,不能将他们的创造力很好的早期表达出来,这对医学的进步是有耽误的,当然这样可以真正检验神医和庸医!
在此并非数落循证医学的不是,只是想说好于不好,进步或退步,关键是在于施治者的认识和对病情的处理态度,这次过程中善用循证医学,必将与众不同,收益非浅!
22422网友:
在经验医学过程中,临床治疗研究多以经验与推论为基础,此类临床观察的研究,往往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其结论多带有一定偏倚。例如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参数、血液生化的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该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在经验医学阶段,临床医生的治疗实践主要以个人经验为主,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上级高年资医生的指导、教科书与医学刊物上零星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经验医学的直接后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而另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在长期、广泛推广使用。经验医学使人过多迷信个别专家的所谓“经验”,而忽略了知识更新,认为他们的经验是金科玉律无法更改。经验医学模式的临床研究因缺乏严谨的科研方法保证,其结论常带有偏向性,有时甚至出现来源于专家、文献、个人经验、讲座的意见有严重的分歧,而医生可能会轻信某权威专家的意见,最终导致严重错误的临床决策。
EBM实践要求全面地从每个病人身上,凭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有关病人的最准确的临床研究证据作出判断。EBM的哲学意义还在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体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的结果仅能提供临床试验的参考,其结论能否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印证,尚需进行相应的临床试验,此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丰富与发展理论。为推动科学进步,又必须不断否定、变革现存科学体系中不合理的成份。应该看到,目前临床诊治中并非都是科学的、合理的。我们有必要从现存的医学理论或规范中找出看似合理、科学而实际上并不科学的东西加以合理的变革,非如此,临床医学无法进步。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更需要冷静地思索、实践与探索。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敢于在权威面前提出不同意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一个生气勃勃的学术气氛,打破学术界的一潭死水的局面。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凭老资格的老经验,甚至带有推测性的药物与治疗原则、方案,应当进行严格的再验证。
综上述,“我认可循证医学,但循证医学可能永远不能替代经验治疗”这句话有明显的片面性,我们会在医疗工作中自觉地、准确地和公正地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为每个病人作出治疗的选择。
chenkangyin网友:
xx教授的观点其实并不代表少数人的观点,在我自己所在的单位就曾有数位教授在病例讨论时谈及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其中一位教授的观点至今令我感觉很深刻,他说,“在具体患者面前循证医学是苍白无力的”。作为一线的临床大夫,我们面对的患者是千奇百怪、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千变万化,只是生硬地套用循证医学证据往往不可行,也不可能。举例来说,一个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应用受体阻滞剂后出现乏力,四肢发冷、抑郁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临床医生的常识而言,该患者应该停用受体阻滞剂,但是目前的循证医学在表述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时认为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即使患者症状并未改善仍应应用。我对此表述保留意见,因为人不是物体不需要考虑个人感受,生活质量可能比寿命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在这样的患者我宁愿放弃循证医学,而寻求其他治疗途径。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我以为我们必须掌握循证医学证据,将目前最新、疗效最肯定的治疗介绍给患者,但是,在针对具体病人时仍应尊重个体化治疗原则。若将循证医学比喻成建筑的主体,个体化治疗原则则是各种具体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以上观点仅为本人粗略想法,敬请各位指正!
平一指1974网友:
我是心理医生,循证医学在心理医生中(不是科研人员)恐怕是不怎么吃得开的。弗洛伊德认为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情况千差万别,是不能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的。用循证医学来研究心理治疗会遇到以下问题:
1,诊断的问题,目前精神科的诊断只是不同学派妥协的产物,不妥协不同学派就无法交流沟通,不同学派的医生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会抛弃精神科的诊断标准,用自己的诊断标准来诊断或者评估病人。精神分析和存在人本学派往往认为人是独一无二的,提倡“去诊断”,既然连诊断都给“去”了,又如何循证?
2,目前的循证医学研究集中在用某某疗法治疗某某病效果如何上面,这种研究遗漏了大量的变量,结果实在不怎么可靠。心理治疗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A,来访者因素,比如病人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心理治疗,是否有相对稳定的生活,能否建立和维持最起码的医患关系等等。如果病人不愿意改变自己,那么就不必循什么证了,心理治疗肯定无效。B,诊断,焦虑症最简单,边缘性人格障碍最复杂,但是超过半数的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可以同时下两种以上的精神科诊断,循证医学手册上并没有谈到一个人同时符合多个诊断该如何处理。C,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很多时候人格魅力可能比治疗技术更为重要,不过参加循证医学实验的心理医生一般先接受过标准化的训练,自己也接受过心理治疗,所以一般还是有魅力的,只不过具体的魅力不同,这对心理治疗的效果有微妙的影响。D,治疗技术,循证医学研究得最多的就是这个了,不过脱离了具体的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真的不好想象还有什么技术可言。E,心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的病人会喜欢上不同的医生,这实在是不好循证;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心理医生同病人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比如美国心理医生给中国农民做心理治疗),那效果多半不好。
3,结论:心理治疗领域内的循证医学只是一种概率医学,意思是用某某治疗方法治疗某某病有效的概率最大。循证医学不应该成为本本医学,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gdpony网友:
前不久在中山大学附一院召开的卒中单元会议上,我有幸目睹了刘教授和XX教授的精彩发言。
刘教授引用恐龙化石推测远古时代恐龙外形的漫画,得出推理(即经验)有时会犯错误的,提出EBM的重要性。。。。。。
XX教授认为:由恐龙化石推测远古时代恐龙外形的漫画,是一种胡乱推理,因此得出错误的结论,他肯定了推理在临床工作的重要作用,医学离不开经验。。。。。。
热烈的讨论持续了好几分钟,最终较一致的观点是:两者共存。
以上是我用自己的语言陈述了他们的观点,有误请指正。
我是一位热衷于EBM的内科医生,从表面上看来,EBM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既然有证据我们就要相信它,正如法院的判决要依靠证据一样。同理,法院的判决有一审和二审,有时会出现二审推翻一审的现象,可以看出:法院的判决有时会有出入,也就是说证据有时会失真,“眼见并非全实”,EBM会给我们有误的结论,2003年有学者通过EBM认为:Ⅱ、Ⅲ期肺癌患者术后化疗,患者无受益,2004年有大综RCT显示:Ⅱ、Ⅲ期肺癌患者术后化疗,患者有受益,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化疗药不同,分期构成比不同等有关;从实质上看来,EBM是否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关健在于证据的可靠性和方法的正确性,EBM本身是无罪的。
经验是基础,EBM是建立在基础上的理论,它指导实践,它们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两者不能分离。
xinxin329网友:
XX教授说得没错,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循证医学很重要,尤其是它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在对临床的宏观指导上非常重要。但经验呢?对于每一个医生,每一种疾病,每一个患者来说,是不是都适用以大样本为基础作出的统计学结果,有没有可能例外?都知道青霉素皮试+就不能用,有没有假阴性?肯定有,那又有没有+情况下也必须用的?也有,在缺医少药得时候,尤其在农村,青霉素物美价廉疗效好,但就是有人过敏,没有其他抗生素的情况下,患者又情况紧急,怎么办?我曾听说过一个这样的病例,结果是用脱敏疗法,少量多次注射,注意密切观察。这就是经验。在关键时刻能起很大作用的。
楼上那位呢?问题很尖锐,但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经验和”证据“不符甚至矛盾时,你孰去孰从?我觉得那位教授并不是不知道
“循证医学在具体应用事考虑以下三方面:
1.最好的证据
2.临床医生的经验
3.患者的意愿 ”
但真的,当二者不一致时,孰去孰从?临床医生就是一个一辈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得职业,平时的充电学习,大量的查阅资料,将以前得方法等加以总结,进行系统评价等等也可以。从文献上,从资料中学到得知识是知识,但个人的经验也是宝贵的啊。我们现在大谈循证医学是因为以前做的太少,但并不是説经验就不对了,一个是群体的,一个是个体的,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微观的,分别在不同层面进行互补。可以这么说:“没有每一个医生的经验,就没有我们需要的证据;没有对证据的RCT,经验就不能推而广之,就不能成为科学,成为知识。”
skypuma网友:
循证医学的总体征和经验治疗中的个体性
一直对循证医学感兴趣,所以仔细拜读了诸位讨论。常言道真理越辫越明,我现在却是越看越模糊。
“循证医学在具体应用事考虑以下三方面:1.最好的证据;2.临床医生的经验;3.患者的意愿。”
想必这三条是循证医学的应用原理。按照我粗浅的理解,最好的证据,应该就是“循证”。这个“循证”,应该就是循证医学的核心,“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这些涉及原则,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最精确地测算干预的效果。而临床医生的经验,我个人感觉,应该就是以经验治疗为基础的、基于病人个体特性的经验判断。如果说循证,找的是某一种特定疾病的普遍特征,那经验,就是在普遍特征基础上再加上个体特征的判断,这样才可能针对临床上具体的实际病例而选择适宜、紧急的治疗方式。
如果我以上的猜想成立,那循证和经验,一个主要反映整体特征、一个可以体现个体特征,是临床治疗种必不可少的互补成分,又岂能相互替代?当然,如果循证医学支持者非要认为,循证医学中已经包括了对个体特征的判断,那我也无话可说。
但我本人以为,循证仅仅能反映总体特征,好比某一疾病在人群中的概率,可能都是比较恒定,循证找到了这个数值,却无法判断到底那个个体会发生这种疾病。医学中的个体差异,根本不可能通过循证医学来体现,毕竟,循证医学的“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原则把个体特征完全排除,所以它得到的结论,也根本不可能反映个体特征。
循证医学的资助者偏移
除此以外,循证医学还存在很致命的一个缺陷,那就是资助者偏移。在寻找某一疾病治疗证据时,由于循证医学的多中心、大样本等原则,医疗单位不太可能耗费大量钱财来进行资助。对这种试验的资助,往往都是医药公司(当然,也有一些国际组织,但毕竟是少数),而这种公司资助的最大目的,是要验证它产品的品质。这就会导致结果的偏移。虽然这已经被大众所认识,但要解决,又谈何容易?
这种偏移,不仅仅体现在研究结果可能会有资助者倾向,还存在潜在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循证的目的,是要找到最佳治疗方案的证据,可是,在医药公司的资助下,医务人员未必能够真正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来进行试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一种比较性的结果,而不是最佳选择。
woodcoffin网友:
循证医学的“循证”二字在英文来讲是指evidence-based,即遵循证据的意思,而EBM的证据实际上就包含经验医学的经验,不是对立的,也完全没有矛盾。
我想很多人这样说是因为没有把EBM 概念搞懂。
EBM的证据包括SR(meta-analyses)/ RCT /CCT/非对照观察性研究/专家或者说临床工作者的经验
EBM强调的是使用当前最好证据,若当前没有SR,则使用大样本RCT,若无则CCT,依次类推……并在这个基础上呼吁更高级证据的诞生,而再逐步完善,如此而已。
换言之,循证医学不是系统评价,亦不是“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何谈总体特征/个体特征差异,你在那儿区别了半天,分析了半天,实际上他们都被循证医学概括了进去。
所以,实际上,循证医学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超越了循证医学本身的意义,循证医学它不再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成本-效益,一种追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一种追求“实事求是”的适用于不只是医学领域的至高境界。
EBM不等于研究,研究的利益冲突只影响研究本身的质量,而不代表EBM的结论。
我想我说了那么多,是想提醒大家,有很多东西,至少在现阶段不够发达完善的时候,它本身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只要自己清醒就好。
您是如何看待xx教授这种观点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如果有可能征得xx教授的同意,可以将他的名字告知大家。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影响这个事物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是具有主管能动性的人)能否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对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能否为人们所利用至关重要。
循证医学倡导证据应该来源于“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的试验,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她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事物在理论意义上具有优势,就到了盲目鼓吹她的地步。并且,动不动就拿循证医学的“结果”来指导工作,统领思维。请问,截至目前为止,就临床治疗方面来讲,到底有几个证据来源于“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看似简单的九个字在实践工作中做起来是何等之难,相必大家应该有所体会。何况,一种治疗方法(比如药物)选择与否涉及到很多方面。你是否从改善临床症状、对病程长短影响、对疾病致残率、死亡率影响及药物的毒付作用方面都进行了上述“9字方针”的研究。
我们可以结合楼上talentdoctor100兄所列举的唐皮质激素治疗GBSshifou
结合talentdoctor100所列举的唐皮质激素治疗GBS是否有效的问题阐述一点拙见。
1.有几个临床医生亲自看了“糖皮质激素对GBS治疗无效”的原文。如果大家没有看原文,那么一定是看了相关中文的书籍或杂志及报刊的转述,或者来自别人之口。请问转述中是否说明了糖皮质激素是对GBS症状改善(比如减轻病人感觉异常痛苦感)无效,还是对病程改善(缩短病程)无效,还是对降低病人死亡率无效,等等。如果转述者统而概之的一句“循证医学证明糖皮质激素无效”就做为临床的证据,是否有点以偏盖全,如果大家不假思索的接受了,这样可能并没有发挥循证医学的正确作用,是否会产生一种“因噎废食”的现象。这也是一种对待循证医学不正确的态度。本人没有查到Hughes的这篇原文,但是看到了最近Hughes发表的一篇综述,好像并没有非常肯定地否认唐皮质激素。
(Systematic reviews of treatment for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neuropathy.Hughes RA.Guy's, King's and St Thomas' School of Medicine, Guy's Hospital, London SE1 1UL, UK.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ies include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CIDP),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 (MMN) and paraprotein-associated demyelinating neuropathy. This review summarises the evidence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se conditions. It leads to the conclusions that: 1) steroids are beneficial in CIDP but not MMN and their efficacy in paraproteinaemic demyelinating neuropathy (PDN) is uncertain; 2)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produces short-term benefit in CIDP, MMN and IgM PDN. Its effect in IgG or IgA PDN has not been tested in RCTs; 3) plasma exchange (PE) also produces short-term benefit in CIDP and IgG or IgA PDN but probably not in MMN; 4) there is almost no information from RCTs concerning the possible benefits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nd 5) volunteers are needed to write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s of IVIg for MMN and of interventions for PDN associated with IgG and IgA)
2.请大家在编写著作时,不要轻易地写上循证医学证明xxx药或治疗方法是无效的。在目前循证医学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你这种写法可能为经验治疗带来不便甚至会带来医疗纠纷。
3.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努力,“不能替代”也可能是相对的或者是个时间问题。但真正要正确发展循证医学并最终服务于医学,保持冷静是最必要的。
上述拙见,请大家指正。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列举一下目前看到的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效或无效治疗方法的记载。并加以理性的讨论和评述。
talentdoctor100网友:
循证医学结果证实,格林-巴利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无效,有效药物为静脉丙种球蛋白,临床见过数例患者。一例为用静丙负债累累,不能足量应用。后在下肢肌力一级时因经济困难出院。另外三例,限于经济条件,以激素为主,月余后基本恢复。另心痛定循证医学认为舌下含化可增加心脏猝死事件,我一直避免应用,其他医师如常应用,未见意外。
可能是孤陋寡闻。请前辈指正。
southeeg网友:
举个案的意义不大,循证医学强调可靠的知识来自随机化、双盲、控制、大样本的研究,我相信“不能替代”说的主要理由来自:
1、 一些现在尚不能“形式化“的“经验“,如各种医学影像的阅片经验;
2 、样本量尚小的观察或研究;
3 、总之,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一切“经验”或“直觉”。可惜离科学方法远了些,我以为中医发展缓慢也源之这一点。我相信“替代”的范围将越来越大,我在十年前就听到神经科教授在目睹临床诊断被影像结果纠正后的感叹:“三个教授抵不上一台磁共振“。
betaloc网友:
个人观点:
同经验医学一样,循证医学也是一门概率的科学
既然是概率,当然就不可能包括全部的个体
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经验医学还是循证医学都是无法回避的
不同的只是两者出现偏差的概率而已
高大同网友:
该教授是朴素,自然的循证,我们需要科学循证。我也恰好听过华西神经内科刘教授的发言和报告,自己读了一些文献,也写了2篇文章。我以为:枭兢兄弟对循证医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如果你是华西的学友,愿与你当面切磋。
当前临床医学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注重积极、独立地获取、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是未来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循证医学是在充分考虑患者意愿的条件下,将临床经验和最好的研究证据有机地进行结合。树立循证医学的新思维,实践循证医学是临床医生保持知识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日益引起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关注。循证医学作为一种临床实践教育模式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Gordon Guyatt领导的循证医学工作组于1992年正式命名,其定义为“应用最佳证据,通过谨慎,准确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作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概念和模式,遵循客观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它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的经验推理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科学总结临床经验,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临床实践是病人患病就医,医生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自己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作出诊断和治疗措施的过程。临床医生对临床经验十分重视,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直觉,以及听从专家的意见和权威参考书中的观点来处理病人;或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和基础医学的理论进行推理,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以经验为主的医学。诚然,临床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能比较完美地完成某一复杂的手术,而缺乏经验的医生则难以完成,因此,总结临床经验是临床医学实践的必经之路。但是.临床经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非科学成分;权威性参考书也存在弊端,如时间滞后,以及书中的原则和观点大多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推论等。因而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医生和病人知之甚少,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经验和理论上推论可能有效,而被长期、广泛使用。这样,不仅未能治愈病人.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因而有必要对现存的医学理论或规范中看似合理、科学,而实际上并不科学的东西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对存在的疑问进行循证。
循证医学是寻求证据和应用证据的医学,它要求将现有的最佳证据应用于诊治病人的决策中。其核心思想为,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循证医学的临床实施步骤是先提出临床上的分歧和问题,然后查阅文献(寻找证据),以当前的最佳证据为依据,评估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并作出综合分析,将正确的科学研究结论应用于临床(应用证据)。证据正是通过大规模、长期、双盲、随机对照等实践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和结果,然后再经过临床工作者对这些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证据供临床医生使用,而这正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本质。临床医生只有熟知并应用准确、可靠和最新的临床科学证据,才会对疾病诊治产生有利的影响。
给传统“辨证论治”思想赋予了新内涵的循证医学将促进传统的经验医学向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现代流行病学和现代信息学在临床医学的广泛应用,要求医生不仅要从病人主诉和症状体征中获取诊断、治疗信息,而且要从人群中、从全球范围内、从过去乃至将来获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在选择治疗方案和用药时,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能仅凭单一的指标来判断,临床治疗最终目的由单纯的症状控制转向对治疗转归与生存质量等远期疗效和预后指标的重视,如有效寿命、总死亡率、疾病重要事件、生活质量、投资—效益比等。
那么,作为临床医生如何实践循证医学呢?每个神经外科医师非常重视自己的手术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所积累的,来之不易,也是非常宝贵的。但在经验总结中不免存有非科学部分,所以要以证据为基础取出其中科学核心,得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这还不够,因为除了上述内源性信息外,我们还需大量外源性信息,后者包括有关文献、计算机数据库资料以及病人的正常要求、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等。Rosenberg等曾提出临床应用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首先要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其次从文献中寻找外源性证据,严格评估有关的证据和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实施于临床实践;最后对实施结果进行追踪和再评估,修正错误,发现更好的方法。但是文献众多,也有时间性,有的信息还不够全面,要重点关注其中的方法和结果而不仅局限于该文献的结论,要选出其中合理而有利于病人康复的内容。制定神经外科临床试验的计划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手术操作要规范化:由于神经外科医生的经验、手术操作存在技巧和熟练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神经外科操作难以达到标准化;围手术期和手术后处理亦可能影响结局。因此,为了取得医疗技术的最佳效果,必须对手术制定规范和标准的操作步骤,制定统一的医疗技术原则标准和医疗技术效果评价标准。(2)临床试验的时机:神经外科医师都理解开展一种新手术存在着“学习曲线”过程,头几个手术不熟练,熟练后效果提高,但放松警惕或扩大适应证易发生并发症和影响最终结果,待积累一定数量的手术实践到真正的“炉火纯青”地步才能使疗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3)双盲问题:存在不少困难,可以根据复发率和死亡率等硬指标来判断手术效果,可以使医生和病人的非盲性偏差降至最小。有可能时,评估工作可以采用盲法,如医生评估手术效果时,可不被告知其治疗内容。(4)避免分析时偏差:将试验过程中发生副作用的病例剔除不计,必然会产生对该治疗效果的评估偏差。[3]
循证医学的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依据。优秀的临床临床医师,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循证医学认为,权威意见不是临床实践中唯一的或主要的依据,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权威和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因为他们在病史、查体、诊断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患者无偏倚的观察、准确地判断,是循证医学的前提,没有来自患者正确的第一手信息就可能导致错误诊断,此时医生和最佳证据都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循证医学不但不能取代个人专长,而且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基础训练,善于观察患者,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术。循证医学在重视经验的同时,更强调临床医生必须重视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证据和这些证据的说服力,这高度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这也正是神经外科临床医生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提高疾病确诊率和治愈率,减少日益增加的医源性疾病和医疗纠纷所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当然,循证医学永远不应当成为菜谱医学,循证医学不应被视为最好的临床经验而被照本宣科,并且绝不能成为束缚临床医生的“合法手拷”。
循证医学可以说是一门医学方法学,其实质就是寻求、评价和利用医学信息的科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流行病学的循证医学,不仅促进了医学实践观、科研观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的医学教育观念,对现行医学教育的技能学习加经验积累的方式也是一大冲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医学教育开始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方法学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特别是转到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循证医学对医学教育学的贡献。
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循证医学正在走向成熟,其理论和观点引起了全球医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以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为指导,进行科学治病和客观研究等各项医疗决策的全新循证医学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当代的医生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经验医学的束缚,以科学的态度,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技术水平,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如果一个临床医生不懂得利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其诊治水平必定落后于时代。衷心希望我国广大临床医生都能学习和掌握一些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鼓手网友:
在我们国家,很多医学权威,他们以前为我们的医学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而且非常实用的临床经验,写了大量的文献和论著,对我们医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然而,经验医学在我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越来越显示了其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这一点也被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所认识。
幸好现在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及逐步的走向成熟,以证据说话,以事实说话,以实验说话,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医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包括医学工作者,医疗决策者,及政府机构的重视,在国外这样,国内也逐渐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作为年轻的一代,也是医学发展的承担者,我们必须熟悉,掌握它,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它,同时也要不断的宣传它,使它深入人心。
zhangdog网友:
循证医学在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经验医学,虽然它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目前许多临床问题尚没有重要的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所以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仍不能离开经验医学,特别是在我国更是如此。
循证医学得出的证据进行评价并最终应用于临床,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出决策,同样离不开经验医学。
我想说的是我国目前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多,我们制定的许多疾病治疗指南都是以国外的指南为依据,对于人种差异、国情如经济条件等情况的不同,是不是有用,尚值得讨论。
在我国,循证医走得路更要长和不容易,更需要大家努力。
luoxu网友:
循证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听上去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1. 循证医学目的----是寻求证据和应用证据的医学,它要求将现有的最佳证据应用于诊治病人的决策中。2.其核心思想----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3.循证医学的临床实施步骤是先提出临床上的分歧和问题,然后查阅文献(寻找证据),以当前的最佳证据为依据,评估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并作出综合分析,将正确的科学研究结论应用于临床(应用证据)。4.证据是通过大规模(大样本)、长期、双盲、随机对照等实践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和结果,然后再经过临床工作者对这些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证据供临床医生使用。
其强大的前提必须是:临床医生必须熟知并准确应用、可靠和最新的临床科学证据,因为这样才会对疾病诊治产生有利的影响。
所以现在有人大力给传统“辨证论治”思想赋予了新内涵----循证医学,认为将促进传统的经验医学向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表面上看是将主观的印象自觉转变为所谓的客观思维新转变,并非完美无缺!
它的优势也正是他最大的缺憾:
1. 循证医学是大量的随机化、双盲、控制、大样本的研究的医学思维模式,这注定在定性方面它是研究的提出“共性”的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 。但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医学实事,像“循证医学”那样包罗万象是不可能,也是无法穷尽的 。所以在共性的基础(即循证医学的优势)上在能动的认识个性(具体患者),方可避免循证医学的劣势,真正解决患者的疾苦!若仅仅强调共性的作用,而排斥忽略个性,生搬硬套机械的盲目崇拜循证医学,则将犯错误。
2.它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这将对有些病种(如急诊)的病情因查找耽误时机;同时也将这种所谓的规范思想锁住不少医生的手脚,不能将他们的创造力很好的早期表达出来,这对医学的进步是有耽误的,当然这样可以真正检验神医和庸医!
在此并非数落循证医学的不是,只是想说好于不好,进步或退步,关键是在于施治者的认识和对病情的处理态度,这次过程中善用循证医学,必将与众不同,收益非浅!
22422网友:
在经验医学过程中,临床治疗研究多以经验与推论为基础,此类临床观察的研究,往往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其结论多带有一定偏倚。例如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参数、血液生化的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该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在经验医学阶段,临床医生的治疗实践主要以个人经验为主,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上级高年资医生的指导、教科书与医学刊物上零星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经验医学的直接后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而另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在长期、广泛推广使用。经验医学使人过多迷信个别专家的所谓“经验”,而忽略了知识更新,认为他们的经验是金科玉律无法更改。经验医学模式的临床研究因缺乏严谨的科研方法保证,其结论常带有偏向性,有时甚至出现来源于专家、文献、个人经验、讲座的意见有严重的分歧,而医生可能会轻信某权威专家的意见,最终导致严重错误的临床决策。
EBM实践要求全面地从每个病人身上,凭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有关病人的最准确的临床研究证据作出判断。EBM的哲学意义还在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体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的结果仅能提供临床试验的参考,其结论能否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印证,尚需进行相应的临床试验,此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丰富与发展理论。为推动科学进步,又必须不断否定、变革现存科学体系中不合理的成份。应该看到,目前临床诊治中并非都是科学的、合理的。我们有必要从现存的医学理论或规范中找出看似合理、科学而实际上并不科学的东西加以合理的变革,非如此,临床医学无法进步。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更需要冷静地思索、实践与探索。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敢于在权威面前提出不同意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一个生气勃勃的学术气氛,打破学术界的一潭死水的局面。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凭老资格的老经验,甚至带有推测性的药物与治疗原则、方案,应当进行严格的再验证。
综上述,“我认可循证医学,但循证医学可能永远不能替代经验治疗”这句话有明显的片面性,我们会在医疗工作中自觉地、准确地和公正地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为每个病人作出治疗的选择。
chenkangyin网友:
xx教授的观点其实并不代表少数人的观点,在我自己所在的单位就曾有数位教授在病例讨论时谈及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其中一位教授的观点至今令我感觉很深刻,他说,“在具体患者面前循证医学是苍白无力的”。作为一线的临床大夫,我们面对的患者是千奇百怪、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千变万化,只是生硬地套用循证医学证据往往不可行,也不可能。举例来说,一个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应用受体阻滞剂后出现乏力,四肢发冷、抑郁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临床医生的常识而言,该患者应该停用受体阻滞剂,但是目前的循证医学在表述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时认为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即使患者症状并未改善仍应应用。我对此表述保留意见,因为人不是物体不需要考虑个人感受,生活质量可能比寿命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在这样的患者我宁愿放弃循证医学,而寻求其他治疗途径。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我以为我们必须掌握循证医学证据,将目前最新、疗效最肯定的治疗介绍给患者,但是,在针对具体病人时仍应尊重个体化治疗原则。若将循证医学比喻成建筑的主体,个体化治疗原则则是各种具体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以上观点仅为本人粗略想法,敬请各位指正!
平一指1974网友:
我是心理医生,循证医学在心理医生中(不是科研人员)恐怕是不怎么吃得开的。弗洛伊德认为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情况千差万别,是不能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的。用循证医学来研究心理治疗会遇到以下问题:
1,诊断的问题,目前精神科的诊断只是不同学派妥协的产物,不妥协不同学派就无法交流沟通,不同学派的医生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会抛弃精神科的诊断标准,用自己的诊断标准来诊断或者评估病人。精神分析和存在人本学派往往认为人是独一无二的,提倡“去诊断”,既然连诊断都给“去”了,又如何循证?
2,目前的循证医学研究集中在用某某疗法治疗某某病效果如何上面,这种研究遗漏了大量的变量,结果实在不怎么可靠。心理治疗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A,来访者因素,比如病人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心理治疗,是否有相对稳定的生活,能否建立和维持最起码的医患关系等等。如果病人不愿意改变自己,那么就不必循什么证了,心理治疗肯定无效。B,诊断,焦虑症最简单,边缘性人格障碍最复杂,但是超过半数的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可以同时下两种以上的精神科诊断,循证医学手册上并没有谈到一个人同时符合多个诊断该如何处理。C,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很多时候人格魅力可能比治疗技术更为重要,不过参加循证医学实验的心理医生一般先接受过标准化的训练,自己也接受过心理治疗,所以一般还是有魅力的,只不过具体的魅力不同,这对心理治疗的效果有微妙的影响。D,治疗技术,循证医学研究得最多的就是这个了,不过脱离了具体的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真的不好想象还有什么技术可言。E,心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的病人会喜欢上不同的医生,这实在是不好循证;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心理医生同病人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比如美国心理医生给中国农民做心理治疗),那效果多半不好。
3,结论:心理治疗领域内的循证医学只是一种概率医学,意思是用某某治疗方法治疗某某病有效的概率最大。循证医学不应该成为本本医学,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gdpony网友:
前不久在中山大学附一院召开的卒中单元会议上,我有幸目睹了刘教授和XX教授的精彩发言。
刘教授引用恐龙化石推测远古时代恐龙外形的漫画,得出推理(即经验)有时会犯错误的,提出EBM的重要性。。。。。。
XX教授认为:由恐龙化石推测远古时代恐龙外形的漫画,是一种胡乱推理,因此得出错误的结论,他肯定了推理在临床工作的重要作用,医学离不开经验。。。。。。
热烈的讨论持续了好几分钟,最终较一致的观点是:两者共存。
以上是我用自己的语言陈述了他们的观点,有误请指正。
我是一位热衷于EBM的内科医生,从表面上看来,EBM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既然有证据我们就要相信它,正如法院的判决要依靠证据一样。同理,法院的判决有一审和二审,有时会出现二审推翻一审的现象,可以看出:法院的判决有时会有出入,也就是说证据有时会失真,“眼见并非全实”,EBM会给我们有误的结论,2003年有学者通过EBM认为:Ⅱ、Ⅲ期肺癌患者术后化疗,患者无受益,2004年有大综RCT显示:Ⅱ、Ⅲ期肺癌患者术后化疗,患者有受益,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化疗药不同,分期构成比不同等有关;从实质上看来,EBM是否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关健在于证据的可靠性和方法的正确性,EBM本身是无罪的。
经验是基础,EBM是建立在基础上的理论,它指导实践,它们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两者不能分离。
xinxin329网友:
XX教授说得没错,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循证医学很重要,尤其是它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在对临床的宏观指导上非常重要。但经验呢?对于每一个医生,每一种疾病,每一个患者来说,是不是都适用以大样本为基础作出的统计学结果,有没有可能例外?都知道青霉素皮试+就不能用,有没有假阴性?肯定有,那又有没有+情况下也必须用的?也有,在缺医少药得时候,尤其在农村,青霉素物美价廉疗效好,但就是有人过敏,没有其他抗生素的情况下,患者又情况紧急,怎么办?我曾听说过一个这样的病例,结果是用脱敏疗法,少量多次注射,注意密切观察。这就是经验。在关键时刻能起很大作用的。
楼上那位呢?问题很尖锐,但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经验和”证据“不符甚至矛盾时,你孰去孰从?我觉得那位教授并不是不知道
“循证医学在具体应用事考虑以下三方面:
1.最好的证据
2.临床医生的经验
3.患者的意愿 ”
但真的,当二者不一致时,孰去孰从?临床医生就是一个一辈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得职业,平时的充电学习,大量的查阅资料,将以前得方法等加以总结,进行系统评价等等也可以。从文献上,从资料中学到得知识是知识,但个人的经验也是宝贵的啊。我们现在大谈循证医学是因为以前做的太少,但并不是説经验就不对了,一个是群体的,一个是个体的,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微观的,分别在不同层面进行互补。可以这么说:“没有每一个医生的经验,就没有我们需要的证据;没有对证据的RCT,经验就不能推而广之,就不能成为科学,成为知识。”
skypuma网友:
循证医学的总体征和经验治疗中的个体性
一直对循证医学感兴趣,所以仔细拜读了诸位讨论。常言道真理越辫越明,我现在却是越看越模糊。
“循证医学在具体应用事考虑以下三方面:1.最好的证据;2.临床医生的经验;3.患者的意愿。”
想必这三条是循证医学的应用原理。按照我粗浅的理解,最好的证据,应该就是“循证”。这个“循证”,应该就是循证医学的核心,“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这些涉及原则,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最精确地测算干预的效果。而临床医生的经验,我个人感觉,应该就是以经验治疗为基础的、基于病人个体特性的经验判断。如果说循证,找的是某一种特定疾病的普遍特征,那经验,就是在普遍特征基础上再加上个体特征的判断,这样才可能针对临床上具体的实际病例而选择适宜、紧急的治疗方式。
如果我以上的猜想成立,那循证和经验,一个主要反映整体特征、一个可以体现个体特征,是临床治疗种必不可少的互补成分,又岂能相互替代?当然,如果循证医学支持者非要认为,循证医学中已经包括了对个体特征的判断,那我也无话可说。
但我本人以为,循证仅仅能反映总体特征,好比某一疾病在人群中的概率,可能都是比较恒定,循证找到了这个数值,却无法判断到底那个个体会发生这种疾病。医学中的个体差异,根本不可能通过循证医学来体现,毕竟,循证医学的“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原则把个体特征完全排除,所以它得到的结论,也根本不可能反映个体特征。
循证医学的资助者偏移
除此以外,循证医学还存在很致命的一个缺陷,那就是资助者偏移。在寻找某一疾病治疗证据时,由于循证医学的多中心、大样本等原则,医疗单位不太可能耗费大量钱财来进行资助。对这种试验的资助,往往都是医药公司(当然,也有一些国际组织,但毕竟是少数),而这种公司资助的最大目的,是要验证它产品的品质。这就会导致结果的偏移。虽然这已经被大众所认识,但要解决,又谈何容易?
这种偏移,不仅仅体现在研究结果可能会有资助者倾向,还存在潜在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循证的目的,是要找到最佳治疗方案的证据,可是,在医药公司的资助下,医务人员未必能够真正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来进行试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一种比较性的结果,而不是最佳选择。
woodcoffin网友:
循证医学的“循证”二字在英文来讲是指evidence-based,即遵循证据的意思,而EBM的证据实际上就包含经验医学的经验,不是对立的,也完全没有矛盾。
我想很多人这样说是因为没有把EBM 概念搞懂。
EBM的证据包括SR(meta-analyses)/ RCT /CCT/非对照观察性研究/专家或者说临床工作者的经验
EBM强调的是使用当前最好证据,若当前没有SR,则使用大样本RCT,若无则CCT,依次类推……并在这个基础上呼吁更高级证据的诞生,而再逐步完善,如此而已。
换言之,循证医学不是系统评价,亦不是“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何谈总体特征/个体特征差异,你在那儿区别了半天,分析了半天,实际上他们都被循证医学概括了进去。
所以,实际上,循证医学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超越了循证医学本身的意义,循证医学它不再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成本-效益,一种追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一种追求“实事求是”的适用于不只是医学领域的至高境界。
EBM不等于研究,研究的利益冲突只影响研究本身的质量,而不代表EBM的结论。
我想我说了那么多,是想提醒大家,有很多东西,至少在现阶段不够发达完善的时候,它本身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只要自己清醒就好。
作者: 枭兢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