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郑教授您好!前两天我们消化科正好收到一个HIV感染的患者,该患者是于做胃镜时发现全食道霉菌感染而被收住入院的。入院后查体,有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度,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上下唇均有疱疹,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均肿大,后经确诊为HIV感染。请问郑教授,对于未经确诊而疑似该病的患者,医院及其医护人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譬如:1、在做完胃镜后,接下去要继续给他人做,那么对胃镜是否采取特别的消毒处理?2、患者收入院后,对于患者的医用器具是否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医护人员应该怎样来对待这样一个疑似病例?谢谢!
A:HIV的消毒方法:对污染的废弃物可采用焚烧。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可用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不宜煮沸的物品,可用戊二醛、75%酒精等浸泡。漂白粉、次氯酸钠也可以用于HIV消毒。AIDS病人用过的胃镜可用戊二醛浸泡过夜消毒处理,每天先做HIV(-)者,再做HIV(+)者的胃镜。
Q:谢谢郑教授在百忙之中来丁香园讲课!
1、艾滋病当前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您认为当前防治艾滋病的最大难点是什么?监控上有没有难点?
2、艾滋病的疫苗在进行人体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如何?
A:当前防治的最大难点在于HIV感染人群的隐伏性。因为对于HIV感染者,相关政策要求对其保密。因为他们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歧视。怎样让全民消除这种歧视是很大的问题。疫苗方面的进展请见上面的讲座。
Q:非常感谢郑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答疑解惑!
AIDS现在呈高发趋势,受害最重的是亚州非州等第三世界国家,抗艾滋病药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国际国内医药行业的一个热点问题。想请教郑教授的是:现在国际上抗艾滋病研发的前沿是什么?热点是什么?传统中医药在抗艾滋病感染中是否能有所作为?有没有什么有苗头的中草药提取物对HIV比较有效?非常感谢!
A:现在抗HIV病毒的药物主要是化疗药物,包括3大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都有明显的抗HIV作用,但也产生许多副作用和耐药性。所以,科学家现在大力发展作用于其他不同靶点的药物,如融合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另外,还有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等也在不断开发研究。传统中医药,如一些调节免疫的药物(黄芪等)有一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Q:非常感谢郑教授!
1、想知道AIDS流行病学、防治方面的一些情况,以及对于河南的那个艾滋病村,郑教授有何看法、以及对于该村的患者、携带者有何较好的护理、疾病控制措施?
2、还想知道,是否体液中的病毒量真的不足以致病?有什么可靠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3、现在防疫部门检测的是抗原还是抗体?如果是抗原,为什么窗口期检测不出?如果是抗体,那他们为什么不检测抗原?那么,窗口期,使用现在的实验手段,我们到底是可以检测出抗原、还是可以检测出抗体?还是两者都不能检测出来?还有,这个时候,该携带者的性行为,是否会感染其性伴侣?
A:1、河南文楼出现AIDS感染群,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他们都是无辜的人,那些赚了钱的人谁也不站出来为他们讲句话。我很同情。护理、疾病控制方面的措施还是遵循主要阻断三种传播途径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天在《南方人物杂志》上看到关于文楼村的报道,说一个HIV阳性年轻人,30多岁娶了同时是HIV阳性的一个寡妇。不知他们是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2、体液中如尿液、精液、泪液等,它们的病毒量只占1%。细胞和血浆中含有约99%的病毒。
3、现在初筛实验检测的是抗体,若抗体为阳性则进一步会检测即确认实验。窗口期约为6-12周,新近感染,还没有形成可检测到的HIV抗体。更敏感的检查可将窗口期缩短至3-4周。P24抗原通常在抗体能被检出的前一周可被检测到。窗口期血中病毒水平很高,传播给他人的几率增加。初次感染后6月,95%的感染者可检测到HIV抗体。正因为这样,现在有人建议早期即对怀疑HIV感染者进行PCR检测,更早地控制传染源,从而减少传播。如果初筛试验阴性,但有HIV高暴露危险因素。
Q:热烈欢迎。目前关于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多,请简单介绍一下,谢谢。
1、我想问的问题是同属逆转录酶病毒,请问艾滋病方面的进展对乙肝的防治有何启示?谢谢。
2、外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作用靶点较为明确,疗效尚可,多药联合多靶点的效果更明显,而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有限,除核苷类似物靶点较明确外,其它药物靶点不太清楚,所以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不多。请问未来治疗乙肝可能有哪些类型的药物诞生?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为终身治疗,您同意一种说法吗??有人认为乙肝也需要终身抗病毒治疗。
3、关于抗病毒药物副作用问题,核苷类似物对血糖有影响吗?谢谢 。
A:HIV是单链双股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HBV双链的DNA病毒,但是复制过程中有逆转录过程,因此,在抑制两者复制有同类的药物,如拉米夫定。但是,由于其复制过程中涉及的酶靶点不同,所以大多治疗的药物不同。虽然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有限,但正在发展不同靶点的化疗药物,同时乙肝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正在发展中。抗HIV需要终生治疗;但抗HBV的疗程要看病情而定。
Q:非常感谢郑教授给我们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现在我想问一个关于艾滋病疫苗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同时也想了解在给HIV阳性病人治疗时万一被缝针等锐利器械误伤后如何在最快时间判定自己是否感染了HIV。
A:疫苗方面的进展请见后面讲座。现在最快的检测方法就是PCR法进行病毒核酸和(或)P24抗原的检测,暴露后两周以内即可检测到是否感染。我们研究室就可以做。
Q:MY QUESTIONS:
in 1984 US government researchers proposed that a virus, now term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s the cause of the non-random epidemics of the US and Europe but also of a new, sexually random epidemic in Africa. The virus-AIDS hypothesis was instantly accepted, but it is burdened with numerous paradoxes, none of which could be resolved by 2003:
Why is there no HIV in most AIDS patients, only antibodies against it?
Why would HIV take 10 years from infection to AIDS?
Why is AIDS not self-limiting via antiviral immunity?
Why is there no vaccine against AIDS?
Why is AIDS in the US and Europe not random like other viral epidemics?
Why did AIDS not rise and then decline exponentially owing to antiviral immunity like all other viral epidemics?
A: I think all of AIDS patients show HIV positive for both antigen and antibody.
For most HIV infected patients, incubation period is about 6-10 years .
Anti-HIV immunity is not strong to clear all viruses in the host body.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hat HIV mutated highly.
AIDS epidemic model in USA and Europe is mainly transmitted by homosexual or heterosexual action. However, other viruses such as HBV or HCV mainly by transfusion or injection.
It is really showed that HIV viral loading decrease exponentially after anti-HIV therapy, but immune restoration develops slowly because CD4+T cell and naïve T cell restore follows the therapy.
作者: 郑煜煌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