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心脏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答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8-14 16:33 文章来源: 丁香园 - 心血管专业讨论版
关键词: 华伟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 充血性心力衰竭 讲座 点击次数:

                    

                   

个人简历
华 伟,男, 1962年10月出生
学位:医学博士
现任职称: 心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行政职务: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兼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

一、学历及工作经历

    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同年至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工作。此后,一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工作和学习,曾担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987~1990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2001~2003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在职博士学位。1994~1996赴澳大利亚默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深造,进行临床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科训练。

    目前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在国外工作期间及回国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美国PACE杂志和欧洲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主编《实用心脏起搏技术》一书,并参加了8部学术论著的编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另外在全国学术大会上9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并曾出国在亚太地区心血管病进展学习班上讲学1次。

    作为课题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ICD的应用和心脏性猝死预防研究),首都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个,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个。

    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心脏起搏专业委员会付主任委员,并为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协会(NASPE)会员,纽约科学学会会员,欧洲心律学会会员。担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老年心脏病学杂志(英文),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此外,被聘为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装备协会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专业及业务专长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心脏起搏与电生理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临床工作已20年,熟练地掌握心内科的基本诊断与治疗技能。并以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为专业特长,在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地掌握心脏起搏器安装技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技术等。

    特别是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经静脉植入埋藏式除颤器技术,以及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起搏尖端技术,成为国内少数掌握此项技术的专家之一。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已为2000余例患者植入了心脏起搏器,上百例患者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上百例患者植入了三腔双心室起搏器,成为目前国内植入ICD和三腔起搏器最多的专家,并曾帮助过全国许多大医院开展ICD和三腔起搏器技术。

    本次华伟教授仅就“心脏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答疑。 

华教授:大家好!非常感谢丁香园的同道们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感兴趣。下面就一些集中问题作简要回答,以作参考。

Q:尊敬的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蓝色幻想,对于CRT比较感兴趣。据了解,目前行CRT的患者中仍有20%~30%对此治疗无反应,请问华教授,这样的结果是否由于患者选择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是这项技术本身的原因所致?CRT适应症的选择有何新进展?另外,CRT的远期效果如何?谢谢!

A:针对术后20~30%无效者的原因考虑以下几方面:1)术前选择适应证是否恰当,即是否存在不同步运动。尽管患者的ECG提示QRS时限增宽,但不是100%都不同步的,ECG似乎不是特异的指标,建议术前进行不同步评价。2)术中是否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至激动延迟部位,或者尽可能植入至侧、侧后静脉,而不是心中、心大静脉等。当然,这受到患者自身静脉走形、分布、植入技术等的限制。3)是否能有效起搏左室,起搏阈值是否足够低,一般要求术中阈值<3.5V/0.4ms。4)保证尽可能100%心室起搏,尤其是患者存在房性心律失常等情况时。外,程控适当的AV间期也是必需的。5)有无术后并发症,如导线脱位、过度感知等情况的发生。一旦诊断,及时调整。6)参数设置是否恰当,尤其是AV/VV间期。相信术前应用超声遴选CRT适应人群、术中根据激动延迟部位优化左室电极导线植入位点基础上,术后在超声指导下优化CRT参数(主要是AV间期和VV间期),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CRT疗效。

Q: 尊敬的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bruceyuan,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内容很感兴趣,请教一个具体问题,CRT目的是为了改善心脏不同步,即房室、室间、室内的不同步,CRT术后患者程控AV间期及V-V间期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目前看资料有推荐用超声指导下调整最适AV间期以获得心室最大充盈且保证心室起搏,不知贵院是否也是如此调整?还是可以经验性的调整AV?谢谢!

A:术后超声指导下调整最适AV/VV间期固然会对血流动力学改善有益处,但由于耗时较长、操作复杂,因此只对CRT术后1月疗效仍不佳者进行参数优化。优化时多在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组织多普勒指导下进行。我们的研究提示:AV间期的设置个体化差异较大,波动在100~150ms;而VV间期相对差异较小,一般为0~10ms,有病例可高至20ms。具体的指标AV间期主要参考二尖瓣血流频谱,VV间期参考诸如IVD、TDI的间隔-侧壁达峰时间指标。

Q:尊敬的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sbrdfedx,对于CRT比较感兴趣。据了解,理论上讲,左右心室同步起搏可恢复正常的左右心室及心室内的同步激动,减轻二尖瓣返流,从而增加心输出量,确切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研究证实了吗?

A:之所以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起搏治疗,主要是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合并传导异常,导致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反映到ECG上表现为房室阻滞、室内阻滞或束支阻滞,尤其是LBBB。而CRT通过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遵照一定的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顺序发放刺激,能够实现正常的心房、心室电激动传导,以改善心脏不协调运动,恢复房室、左右室间和左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研究证实,CRT可以纠正室间隔矛盾运动、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返流,改善心室功能并提高心脏的排血效率。长期应用可有改进神经激素环境、逆转重塑之功能。

Q:尊敬的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xinneizhangfan,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内容很感兴趣,请问循证医学是否证实左右心室同步起搏能延长患者寿命?

A:CRT的疗效已得到大规模临床试验(Path-CHF、InSync、MUSTIC、MIRACLE、COMPANION、CARE-HF)的证实。证实CRT除了降低室间机械延迟、收缩末期容积指数以及二尖瓣返流、增加射血、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之外,还可降低全因死亡率。

Q:尊敬的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mihu1981,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内容很感兴趣,请您介绍一下现今CRT治疗心衰的适应症是什么,是否有循证医学支持其疗效,谢谢!

A:目前,2005年ACC/AHA和ESC将部分合并心脏运动不同步的心力衰竭列为CRT的Ⅰ类适应症。ACC/AHA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对于CRTⅠ类适应证是如此描述的:对于现时或之前有症状并伴有LVEF下降的患者,除非有禁忌症,凡是符合以下条件者均应得到心脏再同步治疗:LVEF≤35%;窦性节律;尽管使用了指南推荐的、充分的药物治疗,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心脏运动不同步,即QRS时限大于120ms。ESC的规定如下:射血分数降低合并心脏不同步(QRS时限≥120ms)的患者在充分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时可接受心脏再同步双心室起搏治疗,以改善症状、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Q:尊敬的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心心向荣,对于CRT比较感兴趣。请问:心衰合并房颤的病人如何行心脏再同步治疗?

A: 我国的CRT适应症:200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组织了CRT专家工作组,根据 ACC/AHA和ESC的指南,结合我国的情况,讨论并制定了我国的CRT适应症。Ⅰ类适应证要求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②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③窦性心律,④LVEF≤35%,⑤LVEDD≥55mm,⑥QRS波时限≥120ms伴有心脏运动不同步。值得注意的是,我国CRT指南与ACC/AHA观点一致,强调了窦性心律标准。对于房颤律患者,如果符合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也可行CRT治疗,隶属Ⅱa类适应证。CRT的认识和建议发表在2006年《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Q:尊敬的华教授您好,目前制约CRT发展的“瓶颈”在于左室起搏技术。最初的左室起搏采用的是心外膜导线,但已逐步被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导线所代替。最近,借助胸腔镜将左室电极缝至心外膜的方法正在试用。不知贵院如何开展?

A:相对于普通起搏器而言,CRT的特殊和关键之处在于追加了起搏左室的电极导线。左室电极导线通常是经冠状静脉窦(CS)植入至适当的心脏静脉。此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要求操作者有丰富的器械植入经验。而且,由于治疗对象多为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其特殊的并发症主要与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有关,包括CS插管不成功、冠状静脉损伤、膈肌刺激等。我院报道了国内最大系列即117例CRT手术病例分析,结果如下:植入成功率95%,CS夹层3.4%,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手术1.7%,电极导线脱位1.7%。所以,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术者具有丰富的器械植入经验,术中规范操作、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充分了解衰竭心脏的解剖结构、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对于顺利、安全、有效的实施CRT治疗至关重要。目前推荐CRT治疗应先在有经验的大型医疗中心、由有丰富起搏器植入经验的医生开展。相信随着植入经验的积累、导线和导线输送装置的改进,CRT植入成功率将大大提高,手术并发症将进一步减少。

Q: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sjx221,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内容很感兴趣,请问: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除了进行性的心力衰竭外,心脏性猝死是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因此对一些CHF患者,同时具备CRT和ICD功能的CRT-D治疗是最佳的选择,请问CRT-D治疗的主要适应症是那些?目前有何进展?贵院行CRT-D治疗的效果如何?

A: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性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脏性猝死。一方面, 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同时,心脏性死亡的另一原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又可被ICD有效预防。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植入ICD的患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室内传导延迟,而CRT可使这一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心脏重塑得以逆转,从而可能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ICD的放电次数。因此,理论上讲同时具备CRT和ICD的CRT-D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

COMPANION试验证实,CRT与CRT-D均可减低总死亡率和心衰入院率的联合终点事件,但单纯CRT只降低24%的病死率,而CRT-D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表现为12月时病死率降低43%,并且其疗效在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无明显差别。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充分肯定了CRT-D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促进了CRT-D的临床应用。 

CRT-D适应证:对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制定最佳治疗策略时首先应明确患者是否有ICD的植入指征,防止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然后评价患者是否可以受益于CRT,即一旦明确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植入ICD,就应慎重考虑植入CRT的必要性。理论上讲,同时符合ICD和CRT治疗适应证的患者都应植入CRT-D。2005年ESC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如此描述:NYHA心功能Ⅲ-Ⅳ级、LVEF≤35%且QRS>120ms的症状性心力衰竭可植入具有双心室起搏功能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改善发病率和死亡率(IIa类适应证,证据级别B)。


编辑:蓝色幻想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华伟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