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布为教授——“理想麻醉状态”——从医学到科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8-23 14:02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于布为 瑞金医院 理想麻醉状态 围术期监测学 麻醉新理念 点击次数:

于布为教授简介:

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全国疼痛委员会秘书,上海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疼痛学术组组长。《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联合研发中心主任。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8年~1989年在日本琦玉医科大学留学一年,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麻醉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年,发表论文160余篇。编写专著2本。在国内率先提出“理想麻醉状态”、“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等理念。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主持完成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目前正在从事全麻机理、伤害性感受传递调节机制和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等方面研究。

瑞金医院麻醉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的前身为瑞金医院麻醉组,成立于1952年,由著名医学专家史济湘教授组建。1957年由我国著名麻醉学创始人之一李杏芳教授正式组建瑞金医院麻醉科,并形成学术梯队。196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和国外进修生,迎来了瑞金医院麻醉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科研、临床麻醉和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处在全国同专业的前列。1997年引进著名麻醉学专家于布为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开始了瑞金医院麻醉学科发展的新里程。科室每年举办全国麻醉进修班,年接受进修医生二十多名,并接受医学院校麻醉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习,连续多年举办《临床麻醉新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科室的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每年发表论文近20篇,经过几年的努力,使瑞金医院麻醉科逐步跨入上海市先进行列,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医、教、研特色。

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自主培养和出国进修等多种途径,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团结有为、奋发向上的学科梯队。现科室有博士4人、硕士18人、出国学成回国人员8人,正教授2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及讲师14名;助教15名,护技人员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同时聘请英国Smith教授夫妇和世界麻醉学会学术出版委员会主席R.Eintrinhan教授为客座教授。

目前每一手术间均配有进口麻醉机及监测仪。可在麻醉手术中连续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机体内环境等的变化,为保证病人麻醉手术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拥有多台先进的ADU麻醉工作站(Datex-Ohmeda S/5 ),具备BIS,Entropy,Nacotrend,AEP等脑电监测设备,同时拥有脑氧饱和度监测,经皮二氧化碳监测,以及灌注指数等最新的麻醉监测设备,为实现理想麻醉状态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全身麻醉的比例为全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中最高,其中高龄、危重、疑难及复杂病人的麻醉接近30%,如脏器移植手术麻醉、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麻醉等。除临床麻醉外,还广泛开展了术后镇痛、麻醉下成人及小儿内镜检查、无痛人工流产、麻醉下DSA造影和介入治疗、疼痛门诊、无痛人工取卵等。承担了常年阿斯利康公司举办的静脉靶控麻醉培训工作,以及贝朗公司的神经阻滞新技术学习班。

瑞金医院麻醉科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已完成上海市科委基金一项,并且主持参与了多个麻醉药物的临床实验。目前的科研方面是:① 围术期液体容量管理治疗。② 麻醉药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③ 吸入麻醉药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④ 麻醉深度和伤害性刺激的临床监测。⑤ 疼痛的基因治疗。⑥ 全麻药物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⑦ 临床麻醉药理等。

瑞金麻醉科的网站(http://www.rjmz.com/index.asp)已初具规模,欢迎广大同道浏览。瑞金麻醉论坛(http://www.rjmz.com/bbs/Index.asp)的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期待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理想麻醉状态”——从医学到科学

围术期监测学进展和麻醉新理念


“经验”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其不能完全纳入科学的范畴。现代麻醉学虽然拥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同样被经验医学束缚。在临床实践中,年青麻醉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同样的麻醉,有的医生可以非常漂亮地完成,而有些医生却会遇到诸多困难,甚至手忙脚乱忙于应付,麻醉记录单更是大起大落,让人心惊,这些多是源于经验欠缺。经验不同的医生对于临床麻醉有着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临床麻醉学成为了一门“艺术”,那些经验丰富,预判准确的麻醉医生拥有高超的“艺术”,受到病家和同道的尊重;而更多的麻醉医生由于为了获得这些经验而埋头苦练,因而无形中增加了手术麻醉的潜在风险。这种不科学的经验医学阻碍了当代麻醉学的发展。所以,对临床麻醉学进行科学诠释才能冲破麻醉学发展瓶颈,推动先进理念广泛传播,提高麻醉质量,促使每一个麻醉医生都能够提供安全舒适的麻醉技术服务。理想麻醉状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而产生并逐渐发展完善的。

传统麻醉概念是可逆性的意识消失,现代麻醉概念已经细化,目前区分出了镇静、催眠、镇痛、肌松、抑制有害刺激反应等多种成分。针对不同手术操作,区别不同成分实施麻醉,能够使临床麻醉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最小程度地降低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干扰,使患者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中接受麻醉手术,这是理想麻醉状态追求的目标。因此,通过集中体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多种监测方法和指标,分别考察评价麻醉中的不同成分,不仅有利于临床药物合理使用,更能够提高麻醉质量,揭去临床麻醉神秘的“艺术”面纱,使其成为可以重复再现的科学。通过对各种量化指标监测评价,定量实施麻醉,这些都是当代麻醉学发展对临床医生的要求。

我们根据“理想麻醉状态”理念,通过各种临床监测技术手段,逐步完善了该理论内容,在麻醉、镇痛、肌松和抗伤害感受,以及循环、呼吸、血液、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评价各种监测指标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在循环容量监测治疗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术前急性血液填充”的理论。同时也重点监测伤害性感受传递,寻找并建立简单有效的监测手段,消除疼痛产生的各种应激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在保证提供安全舒适的麻醉同时,最大限度的纠正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达到麻醉治疗的目的。

非常高兴就“理想麻醉状态”、“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以及围术期监测指标的科学评价等上述内容和各位同道一起交流。


编辑:西门吹血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于布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