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布为教授——理想麻醉状态、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答疑(二)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9-14 13:30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于布为 瑞金医院 理想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 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 围术期 液体管理 点击次数:

Q: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平衡,非常感谢您的回答。再次向您请教:
与循环系统有关的反射中有: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2、Bainbridge Reflex (静脉心脏反射?)。
3、Bezold-Jarisch反射(贝-亚反射或贝-贾反射?)。
请问:
1、麻醉中血压与心率的变化与其中的哪种反射密切相关?
2、麻醉中需要主动利用这些反射对血压与心率进行调控吗?
谢谢!

A:平衡,你好:
先介绍一下这三个反射吧(麻醉与循环,现代麻醉学,第三版):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管壁上有特殊的压力感受器,在动脉外膜下有极其丰富的传入神经末梢。动脉压上升时,管壁扩张,外膜下神经末梢受机械的牵张产生神经冲动。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纤维随舌咽神经,而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纤维随迷走神经分别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中枢含有两个功能区:外侧喙状的升血压(缩血管)中枢和中央尾状的降血压(舒血管)中枢。任何原因导致的动脉压升高会抑制交感中枢,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性和血管张力降低,同时兴奋迷走中枢,也使心率减慢,并进一步降低心肌收缩性,最终使动脉舒张,血压下降。一般在血压升高到170mmHg时,压力感受器开始受到刺激,对慢性高血压患者,此触发点会上调。反之,当动脉压降低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动脉收缩压上升,又抑制迷走神经,使心率加速,动脉压也升高。压力感受器反射对血压急剧变化有反应,特别对急性失血患者显得尤为重要。但当血压降至50~60mmHg时,压力感受器已基本丧失功能。

静脉心脏反射(Bainbridge)
感受器位于右心房壁和腔静脉血管壁内膜下,当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右心房和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扩张有效地兴奋大静脉血管壁内膜下的传入心迷走神经受体,反射地引起心率增快。当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时,通过心迷走神经作用使心率减慢。

Bezold-Jarisch反射
左心室壁存在有一定的压力感受器,在左心室内容量降低时兴奋,通过Bezold-Jarisch反射,使心率减慢,为心室赢得更多的充盈时间,维持满意的心搏出量。

Bezold-Jarisch反射和静脉心脏反射在椎管内阻滞时尤为明显,椎管内阻滞后,特别是病人循环血容量不足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前负荷显著降低,腔静脉、右心房和左心室压力感受器兴奋,通过Bainbridge和Bezold-Jarisch反射,可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

1、麻醉中与正常生理条件有异,血压心率变化主要受应激刺激强度影响。生理反射的调控作用有限,另外,麻醉下血容量不足会表现为心率加快,快速输液后可使心率减慢恢复。
2、麻醉中主要是利用快速输液,补充容量相对不足,从而抑制心率增快,减慢心率。
谢谢!

Q: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killerlsh2000。对于“理想麻醉状态”理念很感兴趣。
1、在不复合EA的全麻中,是否常规使用芬太尼之类镇痛药?
2、若是,如果只有芬太尼选择,如何使用?
3、不知于教授是否了解Stanpupm,是USA斯坦弗的一个药代软件。以这个软件模拟芬太尼的体内浓度,我发现几个病人手术结束时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在1ng/ml左右,应该是不影响呼吸的镇痛浓度,但病人就是呼吸不恢复(可绝对排除镇静和肌松的影响,另外芬太尼我是间断给药,手术开始量大,维持高浓度,术中一般1.5~2ng/ml),除非使用纳洛酮才能拔管;若有意识让浓度在0.5~0.8ng/ml,则手术刚结束我就能拔管,病人也不述疼痛。除了种族差异,于教授还考虑有其它什么原因?
谢谢于教授!

A:killerlsh2000,你好:
1、是。
2、通常于诱导时给芬太尼2~3 ug/kg。手术开始前追加1~2 ug/ kg。在手术刺激强的步骤,适量追加。手术中后期即不再使用,对于术后不用PCA的病人,于手术结束前15min左右再次给予1~2 ug/kg芬太尼,以防苏醒后躁动,总量控制在不超过0.5mg。
3、你可以看一下Intravenous Anesthesia这本书,或者是其他有关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曲线的材料,即可明白。芬太尼不适合做持续靶控,这是因为它的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 t1/2CS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下面的图片可以直观的告诉你。
但是如果有意识减少血药浓度,则药代曲线可能处于引起呼吸抑制的阈下水平,主要应该从药代动力学方面考虑。
谢谢!

Q: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fnc103。对于“理想麻醉状态”理念很感兴趣。对于您讲的“在手术麻醉过程中你要问一下自己你的病人是在睡觉还是在跑马拉松”影响深刻,很荣幸能有机会向您请教:
1、我知道您的这一理论适用于全麻,但我们基层医院有很大比例的手术病人采用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术中尽管镇痛完善,也不是牵拉反应,但还是有少数病人不能耐受清醒状态下手术,表现为心率、血压相对于术前是稳定的,病人的不适与手术刺激的强度没有关联,给少量镇静药就能入睡,睡着后很安静,但一叫醒病人又诉不适或疼痛,由于考虑到呼吸管理更省事一些,或者饱胃的病人管理方便,没有用足够量的镇静药,我很想知道这种状况下,我的病人是在睡觉,还是在跑马拉松?这种情况下的应激反应还强吗?对身体不利之处主要在那些方面?
2、鉴于“理想麻醉状态”把应激反应控制得可以讲恰到好处,把手术麻醉的伤害性刺激降到最低,病人的感觉也比较舒服,从这一点出发,您认为部位麻醉相对于全麻以后的发展前景任何?
谢谢您!

A:fnc103,你好:
1、通常阻滞麻醉应辅以镇静,催眠。主要问题是如果用量过大会有呼吸抑制的危险。建议此类麻醉以较深的镇静+喉罩管理气道为好,比较安全。醒后病人不适,表明仍然能感受到手术刺激(即使无痛)。心理应激也是应激。对身体的不利之处仍然是应激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部位麻醉的好处在于生理干扰小,价格低。对中小手术是很好的选择。但不适合大手术,也有很多穿刺造成的损伤出血等问题。两者各有其应用范围,都可以进一步发展。
谢谢!

Q: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zszz2006。对于“理想麻醉状态”、“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很感兴趣,请问:
在体外循环的心内直视手术中,如何实施理想麻醉状态,这些病人是否也能实施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如果没有超滤的条件,患者术后的恢复是否有影响?
谢谢您!再次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

A:zszz2006,你好:
我们在心脏手术病人,特别是CPB的病人都实施急性超容量填充,唯一不同的是注意CVP和适当控制输入速度。你可以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增加液体量,慢慢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我们曾有连续130例自动复跳的经验),主要是心肌不再处于应激状态,进入CPB前有充分灌注和能量储备,较之限制液体而血压凭升压药维持要好得多。那种凭借心血管活性药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我以为是不妥的。
这种做法对于肾功能也有保护作用,复跳后都会有大量的尿液排出,即使无超滤也无问题,但要排除术前有肾功能不全。
谢谢!

Q: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风萧萧兮易水寒_竹子。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想请教一下于教授:现在外周神经刺激器被广泛应用在四肢手术,可对于下肢单侧的骨外科手术,我觉得用单侧腰麻比用外周神经阻滞(腰丛或坐骨神经阻滞等)效果确切,而且腰麻用的药量少,外周神经阻滞用的药量大多了,再者对循环的影响上单侧腰麻也小,为什么还要用外周神经阻滞呢?请于教授指教!谢谢!

风萧萧兮易水寒_竹子,你好:
这主要是单侧腰麻仍然有对植物神经的影响(全身影响),而且阻滞效果常有偏差,至于是否用神经阻滞,通常要看手术来定,单纯浅表手术,可能阻滞较好,如手术区跨越腰、骶神经支配区域,还是腰麻更确切,再大的手术当然还是全麻了!
谢谢!

下一页 >
分页: [1]   [2 ]   [3 ]   [4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于布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