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钟——让理解和支持牵起曾经不信任的双手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这些年,医疗问题始终是社会焦点。因为健康是民生的基础,医疗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和每个人,影响深刻而广泛。又因为救死扶伤是人们心中的道德行为,医疗问题常被道德拷问而引起公众关注。关注医疗问题反映民生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的推动。遗憾的是目前医患之间的和谐遭到破坏,医患之间的信任严重降低,医患之间的对立明显增加。我们经常看到:因担心医生开大处方,有患者不敢取药。因担心患者误解,有医生不敢果断处方;为了打官司,有患者身藏录音机前来就诊。为了防备打官司,有医生开了可做可不做的全部检查;医生态度不好,有患者猜想是否没送礼或送礼不够。有患者及家属态度变化,有医生想是否应该首先保护自身安全……相互猜疑,相互警惕,心思多在疾病之外,双方走到一起的目的被不断干扰。何为就医?何为看病?有时双方都感到茫然,有的患者甚至不知所求,有的医生甚至不知所措,神圣而严肃的医疗活动被扭曲,医生正常的医疗工作难以开展,患者正当的医疗需求难以满足。
众所周知,如今医患之间的问题根源不在医患双方,而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就事论事或简单的指责任何一方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这些年多层次多方面经济利益的驱动,患者个人承担的医疗费一度迅速增加,医务人员也一度不得不承担经济指标,而且这种现象曾经越来越严重。双方都被经济压力强烈地逼迫着,经济的考虑动摇着道德的底线,冲淡着沟通的情感,瓦解着信任的基础,患者身痛加心痛,医生心痛又头痛,“看病难”不仅是患者的问题,也是医生的问题。谁都不愿意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让患者看得起病,让医生有条件治病,让患者满意就诊,让医生专心诊治,解脱医患双方,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于是,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保障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也不断改进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在改善社会大环境的过程中,医患双方也在进行积极努力。有一个活跃着几十万青年医生的丁香园网站,他们开展了“换位体验”的活动,一些医生以病人的身份走进医院,开始有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感受,“自己得病或自己亲人得病时,我们开始注意到有些医生态度真的不好,医疗费真的很贵,开始想方设法节省钱,想方设法找个技术高态度好的医生”。有人三次求医,“有些心酸,有些无奈,下定决心,只要自己还是医生,就要微笑面对所有患者”。看过这六十多篇帖子,体会到他们为改善医患关系的真诚努力。其实,医患双方都应该换位思考,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仅有日益增长的家庭负担和工作中的任务压力,还有职业风险和职业晋级的多重压力,还要成年累月地面对几乎全是痛苦面容的患者。他们不是圣人,他们的神经不易放松,他们的心情不易畅快,他们的委屈在口罩后面,他们的辛酸在独处的书房,但他们还是多么希望有治疗成功后的微笑和病人康复后的喜悦。在我接触的医生中,他们都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都想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好医生。记得最初宣传好军医华益慰时,有人认为这又是老一套,不会有多大反响。然而,我们就在网上看见一群青年医生围绕华益慰的事迹展开热烈讨论,他们的题目是“老实做医生,真诚待病人”,“做医生,我快乐”,“认真为患者着想”,“勇敢面对错误”,“就为了这一句谢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油!白衣战士”,“用良心圆梦”……看到这些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一颗颗火热的心,一种虽经风雨但没被扑灭的信念,是他们在坚持医生的职业追求,在坚守医生的职业情操。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需要我们去正确理解。医学是一种科学,科学就意味着认识有限,也就是说有的疾病可能目前病因不清楚,或尚无治疗方法,或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风险较大等等,这就是科学。只有伪科学才会声称认识无限,即拥有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作为患者及家属,当然希望医生能药到病除或手到病除,但科学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正像不可能满足人们长生不老的愿望一样,无论你花了多少钱,有时的结果依然令人遗憾。但是,只要医生已经尽心尽责,其结果就应该被理解和接受。医疗活动经常面对死亡现象,对死亡的看法显著影响着对医疗结果的态度,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死后可以升天,佛教文化认为人死后可以轮回,他们的信徒能够比较平静地面对死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死亡通常是人们回避和难以接受的,因此,大多数国人面对死亡的情感波动极为强烈,有时患者或家属会出现极度的震惊和愤怒,首当其冲的是医务人员,而社会舆论却多倒向另一边,医院及医生由此承受无法承受的压力并支付高额的赔款,结果是公共的卫生服务受到干扰,公共的卫生经费受到损失。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方法中,看病前,患者及家属容易将医生神化,认为某某医生是权威,医术高明,肯定能治好我的病。殊不知,医生再好也是人,难免有不足。一旦治疗效果不满意,患者及家属又容易将医生妖魔化,认为可能是没有托人或送红包,医生并没有尽心尽力。这种走两个极端的认识方法十分片面,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情况。医患之间存在专业知识的很大差距,临床中的许多问题患者不可能很快理解,因此容易产生误会。2003年SARS横行初期,北京协和医院某专家上午看的第一个病人就是SARS患者,处理疾病后,为了防止传染,保护其他病人,专家马上离开去消毒和换衣服,后面急着看病的患者就有了意见。显然,患者应尊重医生的专业行为,即使在有时不理解的情况下,当然,医生要想法多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或指导患者阅读有关科普资料。
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医生临床不仅面对疾病而且还要面对病人,然而,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过分侧重于自然科学,新一代的医生尽管掌握了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但缺乏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文智慧,他们尚不能了解影响患者行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也难以从个体角度理解患者及疾病,还没有积累处理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疾病的经验。作为患者及家属应该对目前医学的这种现状有所了解,有时医生的严肃令人冷漠,医生的少语感觉无情,医生的用词让人不安……这或许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将要解决的问题。
医患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中华民族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智慧,我们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协和万邦”,“天地人和”,和谐和睦和气是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把握,也是我们改善医患关系的智慧。医患关系的形成是为了战胜疾病, 医患是战胜疾病的共同体,医患和谐是人民健康的保证和希望。我们相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会牵起双方曾经不信任的双手,让真情相拥患者与医生,让和谐重归门诊和病房。
编辑:ache
众所周知,如今医患之间的问题根源不在医患双方,而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就事论事或简单的指责任何一方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这些年多层次多方面经济利益的驱动,患者个人承担的医疗费一度迅速增加,医务人员也一度不得不承担经济指标,而且这种现象曾经越来越严重。双方都被经济压力强烈地逼迫着,经济的考虑动摇着道德的底线,冲淡着沟通的情感,瓦解着信任的基础,患者身痛加心痛,医生心痛又头痛,“看病难”不仅是患者的问题,也是医生的问题。谁都不愿意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让患者看得起病,让医生有条件治病,让患者满意就诊,让医生专心诊治,解脱医患双方,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于是,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保障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也不断改进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在改善社会大环境的过程中,医患双方也在进行积极努力。有一个活跃着几十万青年医生的丁香园网站,他们开展了“换位体验”的活动,一些医生以病人的身份走进医院,开始有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感受,“自己得病或自己亲人得病时,我们开始注意到有些医生态度真的不好,医疗费真的很贵,开始想方设法节省钱,想方设法找个技术高态度好的医生”。有人三次求医,“有些心酸,有些无奈,下定决心,只要自己还是医生,就要微笑面对所有患者”。看过这六十多篇帖子,体会到他们为改善医患关系的真诚努力。其实,医患双方都应该换位思考,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仅有日益增长的家庭负担和工作中的任务压力,还有职业风险和职业晋级的多重压力,还要成年累月地面对几乎全是痛苦面容的患者。他们不是圣人,他们的神经不易放松,他们的心情不易畅快,他们的委屈在口罩后面,他们的辛酸在独处的书房,但他们还是多么希望有治疗成功后的微笑和病人康复后的喜悦。在我接触的医生中,他们都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都想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好医生。记得最初宣传好军医华益慰时,有人认为这又是老一套,不会有多大反响。然而,我们就在网上看见一群青年医生围绕华益慰的事迹展开热烈讨论,他们的题目是“老实做医生,真诚待病人”,“做医生,我快乐”,“认真为患者着想”,“勇敢面对错误”,“就为了这一句谢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油!白衣战士”,“用良心圆梦”……看到这些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一颗颗火热的心,一种虽经风雨但没被扑灭的信念,是他们在坚持医生的职业追求,在坚守医生的职业情操。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需要我们去正确理解。医学是一种科学,科学就意味着认识有限,也就是说有的疾病可能目前病因不清楚,或尚无治疗方法,或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风险较大等等,这就是科学。只有伪科学才会声称认识无限,即拥有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作为患者及家属,当然希望医生能药到病除或手到病除,但科学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正像不可能满足人们长生不老的愿望一样,无论你花了多少钱,有时的结果依然令人遗憾。但是,只要医生已经尽心尽责,其结果就应该被理解和接受。医疗活动经常面对死亡现象,对死亡的看法显著影响着对医疗结果的态度,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死后可以升天,佛教文化认为人死后可以轮回,他们的信徒能够比较平静地面对死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死亡通常是人们回避和难以接受的,因此,大多数国人面对死亡的情感波动极为强烈,有时患者或家属会出现极度的震惊和愤怒,首当其冲的是医务人员,而社会舆论却多倒向另一边,医院及医生由此承受无法承受的压力并支付高额的赔款,结果是公共的卫生服务受到干扰,公共的卫生经费受到损失。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方法中,看病前,患者及家属容易将医生神化,认为某某医生是权威,医术高明,肯定能治好我的病。殊不知,医生再好也是人,难免有不足。一旦治疗效果不满意,患者及家属又容易将医生妖魔化,认为可能是没有托人或送红包,医生并没有尽心尽力。这种走两个极端的认识方法十分片面,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情况。医患之间存在专业知识的很大差距,临床中的许多问题患者不可能很快理解,因此容易产生误会。2003年SARS横行初期,北京协和医院某专家上午看的第一个病人就是SARS患者,处理疾病后,为了防止传染,保护其他病人,专家马上离开去消毒和换衣服,后面急着看病的患者就有了意见。显然,患者应尊重医生的专业行为,即使在有时不理解的情况下,当然,医生要想法多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或指导患者阅读有关科普资料。
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医生临床不仅面对疾病而且还要面对病人,然而,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过分侧重于自然科学,新一代的医生尽管掌握了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但缺乏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文智慧,他们尚不能了解影响患者行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也难以从个体角度理解患者及疾病,还没有积累处理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疾病的经验。作为患者及家属应该对目前医学的这种现状有所了解,有时医生的严肃令人冷漠,医生的少语感觉无情,医生的用词让人不安……这或许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将要解决的问题。
医患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中华民族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智慧,我们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协和万邦”,“天地人和”,和谐和睦和气是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把握,也是我们改善医患关系的智慧。医患关系的形成是为了战胜疾病, 医患是战胜疾病的共同体,医患和谐是人民健康的保证和希望。我们相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会牵起双方曾经不信任的双手,让真情相拥患者与医生,让和谐重归门诊和病房。
编辑:ache
作者: 袁钟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