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申报的新药都要打个引号,因为它们90%以上实际都是老药,以换汤不换药的形式被重新炒了一遍冷饭。基本分为三大类:仿制药、工艺无质的改变的中药、小水针和粉针及输液互改,它们共同的最大优点是免临床。企业目前资金紧缺,从维持运行的本能出发,搞点这样的小品种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没有人冷静地思考过企业未来的发展?如果某个企业领导不局限于眼前,而是放眼长远,那么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品种结构作出更合理的安排:仿制一部分品种,开发一部分真正有市场前景的新药。
小品种的开发以前也有过高潮,比如中药品种90年代初到90年度中期的改剂型热,那时的说法是“中药现代化”,着实热了一阵子,由于有的是本省批准临床,有的是免临床在药典会批准,报批相对简单,成功率高。那时改剂型的品种大部分是象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黄连上清丸等一些药典上的老中药品种,改的剂型也都是胶囊、片剂、口服液等普通剂型。这些剂型改革后的品种最终的市场命运如何呢?我想大家到药店一看就知道了。真正将剂型改好的是化了功夫的品种,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宛西的六味地黄浓缩丸等。
通过我对市场上热销品种的个人粗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中药:
新的复方中药品种:由于产品独家,只要做好一定程度上的促销工作就会有较好的市场效果,不会因为同品种多而发生恶性竞争。
有特点的剂型改革品种:如复方丹参滴丸、藿香正气软胶囊等。这些品种改剂型依据合理充分,研制工作认真细致,疗效的确优于原剂型,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接受。由于这些品种本来就有较好的口碑,市场容量大,因此新剂型如果优点明显就很容易占领市场。
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其实大部分都是普药,由于不存在政策保护,几乎没有一个品种可以做到独家生产。而且化学药大部分是处方药,热不热销关键在医院的用量,而用量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疗效、价格、公关。目前在化学药领域热销的大部分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其原因是他们在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占优:进口品种多为厂家自己开发的专利品种,我们国家对它没有限价,与国内同品种比一般都在10倍左右。由于其价格高,因此可以选用最优的原辅料和生产技术,其产品质量远优于国产的同品种。由于价格高利润大,可动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展各项医院宣传和公共工作,进一步扩大销量。而国产的品种国家都限定了价格,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降低成本,根本无暇顾及质量,同时由于利润低,无法在促销上与合资企业抗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最值得做的中药品种是新复方制剂和有特点的中药新剂型,最值得做的化学药品种是进口药品改剂型(最好是能以适合于我国人群服用为依据)和仿制、有特色新剂型的开发。
对于目前热门的仿制药、中药工艺无改变、化学药注射剂互改,应在具体品种论证上把握“市场前瞻性”和“品种可操作性”两个原则,最好选一些市场趋于上升的品种和临床容易推广的品种。要真正把握这两点,就要对每个品种作出全面细致的调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但是10个仿制药的费用可以开发一个新药,新药的利润和生命期与仿制药不能比。在此发表的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作为医药行业的一员,我希望药品生产企业能早日走出困境,迎来新一轮的曙光。
编辑:7100
作者: sunbei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