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论持续不断,而且显然还将长期争论下去,但大家一致认同的是中草药应该走向世界。但近年来,中药出口似乎陷入低谷,特别是关木通事件之后,国际市场的冷淡与国内学者的雄心形成了尴尬的对比。
就在此时,我们推出了赵浩如先生的《现代中草药国际市场准入技术》,说实话,我不知道它生的是不是时候。
看完赵浩如先生的书稿,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另类”的观点: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也许不在于外国人对中药了解多少,而在于我们对国际市场了解多少。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本书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因为它提供了关于进入国际市场最重要的三方面信息——行政法规、技术标准、准入程序。
这本约55万字的书,详细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植物药(草药、替代药物、传统药物)制剂的准入法规和操作方法,以及药品管理机构和植物药市场简况。行里人显然能够看出,这些地区基本都不是中药成药能够顺利进入的市场,但却是国际医药市场份额和利润的核心,也是中药走向国际的真正目的地。作者没有将笔墨花费在韩国、东南亚地区,显然是有备而来。并且,作者在有关安全性和标准化方面的着重介绍,更是极富针对性。
由于目前中草药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不是以药物形式进入市场,因此,有关的法规和机构涉及医疗、制药、食品、化妆品等众多领域和部门,许多内容在一般的国际药事法规类图书中从未被提及。而且作者所提供的信息绝非笼而统之的二手资料汇编,而全部是对各国法规、标准的原文翻译、整理、评价之后的系统说明。更可贵的是,作者充分考虑到国内读者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介绍各类制剂的管理机构、相关法规、申报审批流程以及报告、表格的样本。这种阅读的方便显然有助于读者忍受大量枯燥繁杂的法规条文。
在同样字数的作品中,本书编写时间是比较长的,原因就在于大量的原文翻译工作,因此“编译”二字可能比现在的“主编”二字定更准确。而且,国外的法规经常发生变动,作者不得不经常更新已经完成的稿件,这种变动一直持续到稿件即将开机印刷为止。因此大家可以看到不少04、05年的信息。而在细节方面,作者甚至提供了具体的联系单位的地址以及具体的办公室的邮箱和电话,其丰富、详细和实用可见一斑。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作者用了10万字的篇幅,对国内外GMP的条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这对顺利实现出口的意义不言而喻。同时,书中有近15万字的附录,均为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相关法规的译文,以及本书中专门涉及到的一些条例、标准和文件。如此丰富的附录也是同类书中少见的。
本书作者赵浩如先生是药大——当时还是南京药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并且还成为那一届的学生会主席,用当时最标准的评语应该是又红又专。而在本书编写中确实可见赵浩如先生的认真与负责。在编写过程中,他正好处于严重的腰痛当中,几乎难以长时间伏案工作,需要一个很大的坐垫支撑才能勉强工作一段时间,但他从未降低对书稿质量的追求。
好在现在他的图书已经出版,腰痛也大有好转,如果这本书能得到读者的认同,相信赵浩如先生就会感到更加满意了。
《现代中草药国际市场准入技术》(现代中药研发与生产技术系列),16开,平装,书号:7-5025-7750-5,2006年1月,59.00 元。
编辑:7100
作者: 阿捷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