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捷说书(八):乱花渐欲迷人眼——说说关于给药系统的图书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26 08:55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阿捷说书 药剂学 给药系统 控释剂 药物靶向技术 点击次数:

    现在的药剂学图书少有不提及新型给药系统的。虽然个人以为当前国内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努力提高那些常规剂型的生产工艺水平,但由于国内科研生产还不是真正的一家人,所以各种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仍然热火朝天,关于这方面的图书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这类图书中我翻阅过的有以下几种: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陆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物新剂型》,朱盛山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Rainer H Muller,人民军医出版社;
    《药物控释新剂型》,贾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药物剂型和给药系统》,江志强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物靶向技术》,应翔宇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另外,我知道的还有廖工铁的《靶向给药制剂》(1997年四川科技版)和高申的《现代药物新剂型新技术》(2003年人民军医版),但没有看过原书,不便置评。郑俊民先生的《可注射缓释制剂》已经专门介绍过,不再重复。

    有关透皮方面的图书将在今后的说书中专门介绍,暂且不谈。

    陆彬先生的《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是业内的经典作品,为同行所公认,时隔7年推出第二版,内容更加丰富。作为大家手边的必备参考书,就不用阿捷多嘴了。朱盛山老师的《药物新剂型》也是广为流传的作品。在阿捷的工作中,但凡涉及药剂学方面的稿件,其参考书目中有三本是从无遗漏的:平其能《现代药剂学》、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以及朱老师这本书,可见其参考价值无须多言。

    另外四本可能影响略小,阿捷也就多说几句。

    《药物控释新剂型》一书由贾伟、高文远主编,2005年出版,全书50多万字。这本书也是dlutheaven 战友点名要求介绍的。本书书名中的“控释”是采用广义概念,并非专指一级释放速度的制剂,因此其涉及范围几乎覆盖目前热门的各类新型给药系统。

    本书在大章节上将各类新制剂分为四篇,即口服速释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定位控释制剂、定时控释制剂,这种划分方法在其他书中还没有见过。新型制剂种类繁多,一直没有公认的划分标准,此法也算一说,但个人认为将自调式制剂归入定时控释制剂似乎不妥,因为自调式并不都是基于时辰药理学基础而设计的,将其单列可能更好。该书对各种具体剂型的介绍,大体结构为概述、处方、制备、质控、事例,内容比较集中,没有相关知识铺垫,每章直切主题,倒是干净利落,但阅读起来需要药学本科以上的知识基础。书的整体风格为综述式,类似《现代药剂学》,但注意了一些操作性内容,不过实例并不很详细,恐难以直接参考实践。

    本书信息还是比较丰富的,例如自乳化制剂作为专章出现,似乎还较少见。而且消化整合较好,阅读比较顺畅。总体说来,新的信息还是偏少,许多图片是国内反复转引多次的,有点审美疲劳了。少数章节引用国外资料多些,如1、4、7、8、9、11、12、13。但有的章节几乎都是国内文献,尤其缓控释制剂一章,作为最有看点的部分竟然全部是国内文献,实在遗憾。该书出版虽然在05年,但写作时新版药典尚未面世,所以书中提到的有关标准还是00版的,阅读时需要注意。由于同样的原因,其书后的附录内容可能参考价值已经不大了。综合以上情况,阿捷认为本书作为了解现代新型制剂的入门级读物还是可以的。

    贾伟老师原来是天津大学药学院的,印象中是药剂教研室主任,但现在已经被引进到上海交大药学院了。我和贾伟老师曾有一面之缘,就是他去交大办理有关调动事宜时。当时我恰好在交大组稿,在院长办公室里见过。顺便说一句,交大药学院依托上海医工院,并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其志不小。以上海科研人员一贯的勤奋和聪明,交大药学院将来可能会占据国内药学研究重要的一席。

    《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是一本较新的译著,全书50多万字。与上面的一样,本书也是针对新型给药系统的综述性图书。不过其覆盖面更广、技术含量更高、文献更丰富。特别是对于剂型设计和制备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等内容,较上面一本更加深入,对研究者的启发性也更强,专业人士可以举一反三。该书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图书中较少涉及的新剂型,虽然未必适合国内当前的生产实际,但至少可以丰富思路。而且该书中有不少新鲜的插图,值得一看。个人感觉这本书与上一本内容定位、风格都比较相似,但略胜一筹,如果二选一,阿捷愿意推荐后者。

    《药物剂型和给药系统》(原著第七版)是由复旦的江志强老师翻译的,03年出版。本书虽然很厚,但实际字数也就是五六十万字。虽然本书并不是专讲新型制剂的,但因为该书较有特色,也就一并介绍。何况这也是阿骋版主点名的品种。该书在国外是作为教材的,但它与国内常见的药剂学教材有显著的区别。首先,它注重对概念的讲解而不是术语的定义,这种差别难以用语言表述但阅读者却可以有深刻的感受,换言之,读它的定义你未必能准确背诵但能够准确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基于其在药学工作中的实际意义。虽然是教材,但其趣味性还是比较强的,例如对古埃及药学的介绍,对听惯了“神农本草经”和“新修本草”的中国学生是很新鲜的知识。书中专门有一篇介绍新药开发和审批,对学生而言已是相当的详细了,而操作性也很鲜明,非常值得国内教材编写者借鉴,可惜对于一般的国内学生却没有实际意义。

    正如阿骋所言,该书的综合性很强,章节划分较粗,但整体连贯性就比较明显。在内容上,书中基本没有制剂单元操作,比如粉碎、过筛、混合、干燥等国内药剂学的必备内容,在这里都省略了,直接进入各主要剂型,体现的是药剂学体系而不是制剂学体系,也许国外的课程设置就是如此。作为发达国家的教材,并不是一味介绍新的知识和剂型,现代制剂的比例非常有限,其中缓控释是放在片剂部分介绍的,而不是新型给药系统中。但剂型的面仍很广,比如专讲了隐型眼镜这种制剂,国内的介绍还十分少见。

    让我最吃惊的是它对制备硬胶囊的介绍,完全不提机械设备和流程,而是介绍如何用手工方法灌胶囊,还附上非常清楚的照片,也就是药房药剂师适用的方法。如此原始的技术居然顶替了现代工业方法,也许这才是作者认为的药剂学,而大生产属于工业制剂,不是本书的范畴吧。另外一点就是本书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处理,比如物理药剂学的一些知识是无法回避的,但作者明确的表示出这些是物理药剂学的知识,似乎不愿将药剂学的范围扩大,所介绍的也是最必需的,决不铺张。

    方方面面的努力,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第一次准确地了解了药剂学的真正含义,明白一名药剂学人员的工作方向和内容,与国内药剂学教材越编越杂相反,这种局限也是一种值得玩味的学习思路。

    书中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比如谈到剂量时,将一般成人用量以70公斤考量,而国内大多为60公斤,也提示我们参考国外的用药剂量是应该多个心眼。书中丰富的插图也非常吸引人,许多图似乎很简单,比如摆出一堆胶囊的外观照片,很简单但很直观,学生今后见到实物一定不会陌生了。该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译文还不是非常到位,有时不太顺畅。

    阿捷以为作为一本教学参考书,药学学生应该争取读一读,鉴于该书上百的定价,在图书馆借阅是较好的选择。而对于已经工作的人士,该书仍有阅读的价值,但对不同的研究方向的读者,是否购买最好看过之后再决定。

    与上面几本书相比,《药物靶向技术》让我略感失望。该书题目十分诱人,但和以前介绍的《可注射缓释制剂》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翻阅之后感觉仍是综述性质,每个专题虽然都很有趣,但全部是一般介绍性,读者无法参考。这本书只有约30万字,如果除去每章之后好几页的参考文献,实际内容不过20几万字,在这样的篇幅中要想将靶向技术讲透,恐怕本身就不可能。阿捷以为该书的优点是每章之后丰富的文献,可以作为研究者的便捷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该书30万字,定价却达到60元——朱盛山的书90多万字仅75元,此书定价之老辣不在阿捷之下。

    在丁香园时间稍久,对大家平时关心的问题有了更多了解,也就更加感到国内许多图书的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有效信息不多,或者说含金量有限。但各种各样的专业图书仍是层出不穷,未免令人眼花,希望读过这些书的战友也谈谈感受,和阿捷一起帮助大家于乱花丛中拾得中意之作。

编辑:7100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阿捷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