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销售额1000万美圆的老药,仅仅是改变剂型,三年之后销售额就达到3.5亿美圆,这就是20年前硝酸甘油帖片的传奇。如果这个传奇也让你感到兴奋,OK,书归正传。
说起来,国内搞过透皮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搞出些成绩的就很少了,梁秉文先生应该是这少数中的一位,而且还是重要的一位。他完成的“膜控型东莨菪碱贴片研究”早在1992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更重要的是,他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透皮制剂专著——《经皮给药制剂》。
虽然国内的药剂学专著中都少不了透皮吸收制剂这一章,但专门介绍透皮的图书却有限,我所知道的只有三种。
第一本是《药物透皮吸收新剂型》, (美)基多尼厄斯(Kydonieus,A.F.)主编,郑俊民译, 科学出版社1990出版 。这本书只有148页,大概是国内第一本透皮专著了。
第二本就是梁秉文先生的《经皮给药制剂》,是国内自己编写的第一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
第三本是郑俊民先生的《经皮给药新剂型》,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上面这三本书特别是后两本应该是透皮制剂研发人员必备参考书,不用阿捷废话了。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梁先生最新呈献的这本《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相信也绝不会令大家失望。
这本40万字的专著,是由国内30余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包括郑俊民、梁文权、叶祖光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许多研发生产一线的专业人士。由于这些人覆盖了众多领域,因此本书的内容也极为全面,涉及生理、材料、剂型设计、制备技术、药理毒理、药代、新药申报审批、中试及产业化等诸多方面,每一部分都融合了作者的实践经验。
我在审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详细、实用。比如对皮肤处理的介绍就极为细致,甚至细到介绍不同周龄大鼠的皮肤对同样处理方法产生的差异。而书中随处可见这类极具指导意义的内容。在药理毒理研究部分,全部是以真实的研究实例进行说明,实验条件和操作细节一目了然,与许多书中语焉不详的泛泛而谈截然不同。又如药代部分,专门总结了中药和化学药在药代研究中的异同,虽然是方法学上的探讨,但对相关研究者无疑具有参考价值。而在中试与放大部分,内容也非常实用。包括介绍了许多设备的技术参数,可供大家进行不同要求的实验和生产时借鉴、选择。而在新药申报部分,对资料的撰写要求有十分清楚的提示,显然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另外,本书涉及的技术水平是比较先进的,许多较为先进的研究手段都有体现,包括DSC、傅立叶红外变换等,不能以传统的中药制剂技术来想象。而在微针透皮部分,光是那些十分有趣的微针显微照片就让我感到很新奇了。同时,书中大量引用了国外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材料、制备等章节,这对于非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显然也具有参考价值。实际上,这本书最合适的名称应该是《现代经皮给药制剂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因为其中的基础知识即使对于西药透皮制剂的研究也是完全适用,只是在应用实例上以中药制剂为对象而已。只是因为这样的书名会让发行部的弟兄过于痛苦,所以采用了现在的名称。
如果要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介绍的技术、方法还是以实验室水平居多,真正的生产水平的内容少一些;二是中药的重要特点是复方应用,而书中的大量例子还是以单味药或单一成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中药特色性的介绍略少。当然,这是国内中药透皮研究的现实水平,倒不是作者不努力。
其实这本书差一点就落不到阿捷手里了。梁先生原本打算将此书交由另外一家出版社出版,在交稿之前,恰好与国内另一位药剂学大家共进晚餐。席间不经意的说道要出版这本书,那位大家也纯粹是随意的问了一句打算在哪里出啊,梁先生据实而答,然后那位大家就毫不犹豫地抨击了梁先生的选择,并让他直接和我师傅联系,于是我才可以在这里对这本书指手画脚。
[附]
梁秉文,男,1937年1月生。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经皮给药研发方面具有较深造诣。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863”基金项目主要负责人。两次获中国科学发展基金会“药学发展奖”提名奖和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先后取得了东莨菪碱贴片、可乐定贴片等多项新药证书和复方黄杨宁滴丸等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991年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7100
作者: 阿捷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