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定价
关于药品定价的程序,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其实还是由药的性质所决定的,如药品是仿制的、改剂型的、独家的、既是独家又是医院非用不可(药效显著)的等,这个都是不一样的。
关于药品定价,政府部门定的或者说官方规定的各地尽不相同。但有一个比较明确,全国医保处方药是中央定价,其实看主动权还是随着药的类别升高自己的主动权而上升的(很简单的例子,假如是很有效的医院必用的又是你独家生产的新药,虽然中央定价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上)。精神类、麻醉类、毒性、放射性等都是中央定价。另外OTC各地也有各地的官方价格,具体还是如上,还有一点看该地大区经理的水平。
新生产的药,定价要考虑的有很多:
第一,要确定你的药的完全生产成本,即单位固定成本和单位变相成本。所谓单位固定成本,即相应固定成本与基本产量的比值。相应固定成本,指的是公司每月的固定花费。单位变项成本,为原料,辅料的价格,当然,这是随量而变的。单位变项成本和固定成本也不是分的很开,其中有工人固定工资,奖金等,若产量增加,还有加班奖金,补贴等,都需考虑。
第二,应考虑该药的利润水平,也就是毛利和新药研制费。二者各位战友都清楚,不必赘言。另提一点,我们研发跟老外有点差别,就是基本上是"成功"的,没有说一个项目研究了好几年而失败放弃的,老外就有,所以他们把这笔费用也加在研制费里了。
第三,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就是流通费用,销售员提成,运输之类。
第四,考虑好之后,确定出厂价,成本+销售费用+利润+(税率)。
第五,确定商业利润,(医药公司等各个流通领域的利润,虽然这个看似与生产企业无关,其实很重要,具体请战友请教公司销售老总)。
第六,确定医院供货价。确定零售商业供货价(医院跟药店还是有区别地)第七,确定实际零售价第八,预测降价空间,确定最终价格(主要是零售),此点很重要的,毕竟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逛药店跟逛超市一样,谁不喜欢降价呢?
二、关于销售
关于药品销售,先说说老美跟咱们的不同点。生产厂家,美国2005年是600余家。药品批发商70余家,其中三大批发商销售全美90%的药品。零售药店有6万余家。中国有生产厂家6000余家,批发商12000余家,含税收入为1522亿RMB,其中十大批发商占29.6%,零售药店6万余家。
由此对比,中国销售费用(流通领域没有形成大规模,销售费用上升)较大,上面所提的毛利只有0.61%,而销售费用却达9.57%。(当然这是表观数字,但参考性还是有的)。所以,说药价高两棍子打在医生和药厂是不太合理的。
我们最关心的是药品招标问题,而且也是最复杂的问题,笔者由于从业时间较短,见识有限,仅介绍自己所了解的。
关于药品招标,很多人讳莫如深,笔者也不是非常了解。仅介绍几个了解的大致情况。一般药品要通过中标(卫生局、卫生厅?)才能进入医院的,而不是能治什么病,这并不重要。
一般招标模式不外乎通过议标解决,而且议标次数不定。形式就像拍卖一样,价格者得,但操作不一样,不是大区经理医药代表一起喊价,价低者得。第一次议标,就是专家讨论大家所提供的价格,合理者得。所谓议标次数不定,就是说一次"议"的不合理,会再议的。
每年招标都是在群众的"药价高"的呐喊声中进行的。所以各地又有各地的不同。西北某省某次为,所有竞标药品普降7%,否则不中标。(笔者说的降价空间道理也在此)。四川省,采取挂网模式,即把药价公布于网上,让人评论。然后宣布中标药品。(但为保护和鼓励创新,专利、原制厂家可有后门好开,零售价可以与民意接近)华中某省某市卫生局长为降低药价,"不惜寻遍全市所有零售药店",规定中标价不得比最低零售价高,结果很多医药大区经理对该市望而却步。广东省标,所以药品普降15%-20%才有中标的可能。
题外话:关于药品中标,信息很是重要,每次都有"内部消息"不断传出,没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听信"消息灵通"人士的话,结果错失良机的案例不在少数。关于招标价格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假如药品中标价格在药店零售价格之上,应采取必要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编辑:xiongyt2003
作者: 不死飞鸟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