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学生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大家都爱听故事,对于我来说大学课堂里东西都怎么没有印象,但老师的一个个小故事却至今难以忘怀,因为故事我们记住了复杂难懂的知识,也记住了那和蔼的老教授。有时也会应为故事里面的情节,突发其想。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以下为收集的生理学小故事,无论对大家增强学习兴趣,还是对启发教学无疑都很有益处。
<目录>
1、“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故事
2、人体生理现象趣闻
3、发现维生素B12的故事
4、早凋的“科学玫瑰”
5、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
6、学术思想才是第一位的——一氧化氮发现的故事及启示
7、红细胞生成素研究新进展
8、血型的发现
9、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10、埋藏"肠胃中的诺贝尔奖 幽门螺杆菌发现
11、爱因托芬——心电奠基人
12、梅毒,疟疾,诺贝尔奖
“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故事
人们知道动物仅有第一信号系统高级神经活动,也就是由现实的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而人类则兼具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两种形式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谁最先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呢?他就是“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这位俄罗斯生理学家有句名言:“要做科学的苦工!”因此,人们又充满敬意地称他为“科学的苦工”。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生于俄国中部梁赞镇的一座小木屋里。他的祖辈是穷苦的农民,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乡村牧师。他从小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执著精神,为其今后的科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巴甫洛夫生活的年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对于自身各个部分的构造已经相当清楚。不过,统一指挥协调躯体各部位运动的“司令部”——大脑,却仍像一个谜团,人们急于知道人体内的大脑和内脏器官的工作原理,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却苦于无从观察而进展甚微。
如何才能透过体表,直视内脏器官的活动呢?一次偶发的事件,让巴甫洛夫大受启发。原来,有个猎人枪支走火,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腹部。医生救了猎人一命,但令人遗憾的是伤口长期不能愈合,只好用消毒纱布盖着腹部,留下一个通向胃部的小洞,透过这个瘘管,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猎人胃的活动情况。为什么不通过瘘管来观察动物的器官活动呢?巴甫洛夫开始了生理学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实验。
首先,他将狗的胃切开,做成一个通向体外的胃瘘管。接着,又在狗的脖子上开一个口子,将食管切断,然后把两个断头都接到体外。实验开始后,饥饿的狗像往常那样狼吞虎咽起来,可是咽下去的食物却从食管切口处掉出来。狗不停地吃着,可胃却始终空空如也。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食物虽然没有进入这只带瘘管的狗胃里,但狗的嘴巴一咀嚼食物,胃就开始分泌胃液。由于胃里没有杂物,胃部瘘管中就一滴一滴地滴下透明的胃液,流人预先备好的试管中。这个被称做“假饲”的实验结果显示:食物虽然没有到胃里,但胃已开始分泌胃液。说明胃液的分泌是大脑通过神经所下的命令,而不是食物直接刺激胃的结果。原来,大脑是指挥全身各器官协调工作的司令部,它控制着胃的消化活动。于是,巴甫洛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研究大脑活动规律,认识人体的“司令部”。
为了更加方便地观察研究狗的神经活动,巴甫洛夫在狗的面颊上切开一个小口,用导管将唾液腺分泌出的唾液引到体外,流到挂在面颊上的漏斗中,再滴入试验用的量杯里。在给狗喂食之前,巴甫洛夫先打开电灯。因为灯光与食物没有任何联系,狗根本没有理会,也没有唾液流出来。开灯后立即给狗喂食,狗的唾液就流了出来。以后,给狗喂食时总是打开电灯。经过多次重复,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只要灯光一亮,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流口水。由此可见,灯光已经和食物一起成为固定的信号出现在狗的大脑中,因此狗一见灯光,就做出消化食物的反应,流出唾液。
巴甫洛夫将他发现的这种实验现象称做“条件反射”。后来的实验证明,动物的条件反射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对于在实验室里对灯光与食物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狗来说,一旦只有灯光而不喂食物,狗的唾液就会渐次减少,直到完全不分泌,暂时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也逐渐消失。
巴甫洛夫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创立了非凡的学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高级神经活动做了准确客观的描述,并由此开启了探索神经活动的一扇“窗口”,为研究人类大脑皮层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开拓了全新的思路,从而也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与崇拜,荣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光荣称号。
人们知道动物仅有第一信号系统高级神经活动,也就是由现实的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而人类则兼具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两种形式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谁最先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呢?他就是“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这位俄罗斯生理学家有句名言:“要做科学的苦工!”因此,人们又充满敬意地称他为“科学的苦工”。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生于俄国中部梁赞镇的一座小木屋里。他的祖辈是穷苦的农民,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乡村牧师。他从小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执著精神,为其今后的科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巴甫洛夫生活的年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对于自身各个部分的构造已经相当清楚。不过,统一指挥协调躯体各部位运动的“司令部”——大脑,却仍像一个谜团,人们急于知道人体内的大脑和内脏器官的工作原理,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却苦于无从观察而进展甚微。
如何才能透过体表,直视内脏器官的活动呢?一次偶发的事件,让巴甫洛夫大受启发。原来,有个猎人枪支走火,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腹部。医生救了猎人一命,但令人遗憾的是伤口长期不能愈合,只好用消毒纱布盖着腹部,留下一个通向胃部的小洞,透过这个瘘管,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猎人胃的活动情况。为什么不通过瘘管来观察动物的器官活动呢?巴甫洛夫开始了生理学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实验。
首先,他将狗的胃切开,做成一个通向体外的胃瘘管。接着,又在狗的脖子上开一个口子,将食管切断,然后把两个断头都接到体外。实验开始后,饥饿的狗像往常那样狼吞虎咽起来,可是咽下去的食物却从食管切口处掉出来。狗不停地吃着,可胃却始终空空如也。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食物虽然没有进入这只带瘘管的狗胃里,但狗的嘴巴一咀嚼食物,胃就开始分泌胃液。由于胃里没有杂物,胃部瘘管中就一滴一滴地滴下透明的胃液,流人预先备好的试管中。这个被称做“假饲”的实验结果显示:食物虽然没有到胃里,但胃已开始分泌胃液。说明胃液的分泌是大脑通过神经所下的命令,而不是食物直接刺激胃的结果。原来,大脑是指挥全身各器官协调工作的司令部,它控制着胃的消化活动。于是,巴甫洛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研究大脑活动规律,认识人体的“司令部”。
为了更加方便地观察研究狗的神经活动,巴甫洛夫在狗的面颊上切开一个小口,用导管将唾液腺分泌出的唾液引到体外,流到挂在面颊上的漏斗中,再滴入试验用的量杯里。在给狗喂食之前,巴甫洛夫先打开电灯。因为灯光与食物没有任何联系,狗根本没有理会,也没有唾液流出来。开灯后立即给狗喂食,狗的唾液就流了出来。以后,给狗喂食时总是打开电灯。经过多次重复,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只要灯光一亮,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流口水。由此可见,灯光已经和食物一起成为固定的信号出现在狗的大脑中,因此狗一见灯光,就做出消化食物的反应,流出唾液。
巴甫洛夫将他发现的这种实验现象称做“条件反射”。后来的实验证明,动物的条件反射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对于在实验室里对灯光与食物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狗来说,一旦只有灯光而不喂食物,狗的唾液就会渐次减少,直到完全不分泌,暂时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也逐渐消失。
巴甫洛夫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创立了非凡的学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高级神经活动做了准确客观的描述,并由此开启了探索神经活动的一扇“窗口”,为研究人类大脑皮层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开拓了全新的思路,从而也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与崇拜,荣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光荣称号。
人体生理现象趣闻
全身何处最敏感
人身上最敏感的部位是舌尖。用舌尖可以感觉到相隔1毫米的两个点。比较起来,指尖的感觉就差得多了,2毫米以内的两个点指尖感觉是1个点,难怪抽血检查的时候,一般要取手指。
怎样饮酒不醉
在高山或高原上喝酒,醉意总是姗姗来迟,而且不会烂醉如泥。这不是因为空气清新,也不是远离城市胸怀开阔的缘故。而是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关。氧气越是稀薄,呼气时酒精随着排出体外就多。
东京农业大学的酿造学权威铃木明治还说,嘴里的唾液腺会吸收相当多的酒精,如果让酒迅速通过口腔,就不容易醉。所以喝酒时,不妨咕咚一口气仰头喝下去。因为酒含在嘴里的时间越长,进入醉态也就越快。
喷嚏时速320公里
平常呼吸时吐出的气息,时速约10-20公里。打喷嚏时,空气冲出口腔的速度约为每小时320公里。这样计算,喷嚏到百米以外只需1秒钟,还有一点,打喷嚏可止呃,当你打呃而毫无办法时,不妨拿鸡毛拨弄一下鼻孔,止呃的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喜泪悲泪味不同
研究表明,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
全身何处最敏感
人身上最敏感的部位是舌尖。用舌尖可以感觉到相隔1毫米的两个点。比较起来,指尖的感觉就差得多了,2毫米以内的两个点指尖感觉是1个点,难怪抽血检查的时候,一般要取手指。
怎样饮酒不醉
在高山或高原上喝酒,醉意总是姗姗来迟,而且不会烂醉如泥。这不是因为空气清新,也不是远离城市胸怀开阔的缘故。而是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关。氧气越是稀薄,呼气时酒精随着排出体外就多。
东京农业大学的酿造学权威铃木明治还说,嘴里的唾液腺会吸收相当多的酒精,如果让酒迅速通过口腔,就不容易醉。所以喝酒时,不妨咕咚一口气仰头喝下去。因为酒含在嘴里的时间越长,进入醉态也就越快。
喷嚏时速320公里
平常呼吸时吐出的气息,时速约10-20公里。打喷嚏时,空气冲出口腔的速度约为每小时320公里。这样计算,喷嚏到百米以外只需1秒钟,还有一点,打喷嚏可止呃,当你打呃而毫无办法时,不妨拿鸡毛拨弄一下鼻孔,止呃的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喜泪悲泪味不同
研究表明,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
早凋的“科学玫瑰”
颜亮(新华社驻洛杉矶记者)
许多人知道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但另一位同样功不可没的女科学家、“科学玫瑰”富兰克林则被不少人遗忘了。50年前,她率先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富兰克林1920年出生在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里,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物理化学专业。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加入巴黎的一家实验中心,开始研究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很快就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后来,她回到伦敦国王学院的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室。
在这里,她认识了研究伙伴威尔金斯,并和威尔金斯一起运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研究DNA结构。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还不甚了解。
1953年2月底,33岁的富兰克林在日记中写道,DNA具有两条链的结构。这时她已经确认这个生物分子具有两种形式,链外面有磷酸根基团。1953年初,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构建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而此时富兰克林对这一进展并不知情。她更不知道的是,沃森和克里克曾看过她拍摄的能验证DNA双螺旋结构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并由此获得了重要启发。
原来,富兰克林的合作伙伴威尔金斯不喜欢这位女科学家,两人的私人关系非常恶劣。威尔金斯未经富兰克林允许,给沃森和克里克看了这些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
1953年3月17日,当弗兰克林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打算发表时,发现沃森和克里克***DNA结构的消息已经出现在新闻简报中。4月2日,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的文章送交《自然》杂志,4月25日发表,接着他们在5月30日的《自然》杂志上又发表了《DNA的遗传学意义》一文,更加详细地阐述了DNA双螺旋模型在功能上的意义。
沃森在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一书中坦承,“罗西(即富兰克林)没有直接给我们她的数据”。而克里克在很多年后承认,“她离真相只有两步”。目前,科技界对富兰克林的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对威尔金斯是否有资格分享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殊荣存在很大争论。
1962年,当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同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富兰克林已经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癌症英年早逝。
许多人知道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但另一位同样功不可没的女科学家、“科学玫瑰”富兰克林则被不少人遗忘了。50年前,她率先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富兰克林1920年出生在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里,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物理化学专业。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加入巴黎的一家实验中心,开始研究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很快就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后来,她回到伦敦国王学院的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室。
在这里,她认识了研究伙伴威尔金斯,并和威尔金斯一起运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研究DNA结构。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还不甚了解。
1953年2月底,33岁的富兰克林在日记中写道,DNA具有两条链的结构。这时她已经确认这个生物分子具有两种形式,链外面有磷酸根基团。1953年初,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构建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而此时富兰克林对这一进展并不知情。她更不知道的是,沃森和克里克曾看过她拍摄的能验证DNA双螺旋结构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并由此获得了重要启发。
原来,富兰克林的合作伙伴威尔金斯不喜欢这位女科学家,两人的私人关系非常恶劣。威尔金斯未经富兰克林允许,给沃森和克里克看了这些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
1953年3月17日,当弗兰克林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打算发表时,发现沃森和克里克***DNA结构的消息已经出现在新闻简报中。4月2日,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的文章送交《自然》杂志,4月25日发表,接着他们在5月30日的《自然》杂志上又发表了《DNA的遗传学意义》一文,更加详细地阐述了DNA双螺旋模型在功能上的意义。
沃森在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一书中坦承,“罗西(即富兰克林)没有直接给我们她的数据”。而克里克在很多年后承认,“她离真相只有两步”。目前,科技界对富兰克林的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对威尔金斯是否有资格分享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殊荣存在很大争论。
1962年,当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同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富兰克林已经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癌症英年早逝。
作者: 北极熊 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