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家:林巧稚(宋晓英 饰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03-07 16:5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关键词: 东方圣母 林巧稚 协和 妇产科 点击次数:

 
   电影:《大爱如天》
   人物:林巧稚(宋晓英 饰演)

林巧稚(宋晓英 饰演)

  影片《大爱如天》围绕我国当代著名医学家林巧稚对病人的关怀对工作的高度热忱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为主题,着实描写林巧稚医生一生的感人事迹,以真人真事真情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影响观众。影片《大爱如天》的制作不仅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倡导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帮助广大群众理解医务工作者都有积极作用。
  
《大爱如天》是“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的开篇之作。本片片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题写,中国科学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和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担任顾问。影片《大爱如天》为中央电视台十七大献礼片,将在“十一”前播出。

  附: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1983),我国当代著名医学家,中国妇产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妇女保健和妇幼卫生的保护神。她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当代妇女的楷模,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



林巧稚医生走在北京协和医院

从鼓浪屿到协和


厦门鼓浪屿,这座美丽的小岛早在1899年已成了洋人纷至的“万国公地”。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就出生在这里。

林巧稚五岁时母亲因子宫癌去世,父亲林良英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的影响下,家里几个孩子先后受洗。林巧稚上学很晚,十岁才进入岛上的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这儿从小学念到高中毕业。毕业后,学校聘她留校教书,这是让许多人羡慕的事情,可是林巧稚的愿望是继续求学。当她得知美国在北京建的协和医学院正在招生,觉得这所学校很适合自己。但继母有意无意地说起,已经有人来给她提亲。幸好从美国来厦门教书的卡琳老师说服了林巧稚的父亲。

协和医学院考场设在北京、上海两地,林巧稚乘船来到上海。一场一场考过来,到了最后一场英文笔试,考场上,一位女同学中暑,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顾不上多想,放下试卷伸出援手。姑娘终于脱离危险。这时已到了考试收卷的时间。林巧稚原来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试题却没有做完,看来必定落选无疑。一个月后,林巧稚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她才知道,监考老师专门为她给学校写了一份报告,称赞她乐于助人,协和校方看了报告,也看了她各科的成绩,决定将她录取。

学习医学,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化基础。林巧稚在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时,那里没有开设物理和化学课。恰恰这两门课程在三年预科中所占学分最多。两门主课基础全无,班上像她这样的没有第二个人。林巧稚用全部课余时间补修中学的物理、化学。学生宿舍每晚10点半拉闸熄灯,但过了12点就会重新合上电闸。林巧稚摸清这个规律后,总是10点半上床休息,过了12点再起来。

三年预科结束,林巧稚顺利地升入本科。1929年6月,林巧稚本科毕业,获得协和医学院这一届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林巧稚成了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助理住院医生。

历经坎坷岁月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日本人占领。

协和的同事,纷纷寻找出路。林巧稚选择了留在北平挂牌行医。她看好了东堂子胡同10号的一个四合院。诊所挂的是林巧稚的名,其实是林巧稚和侄女婿周华康合办。周华康原本是协和儿科的医生,林巧稚接诊妇产科,周华康接诊小儿科。妇产科门诊的开业,让林巧稚接触到了北京的下层妇女,走进了普通百姓生活,她在这里工作了六年。北京白塔寺附近,有一家民办的中央医院。中央医院院长与协和内科的钟惠澜大夫相识,他请钟惠澜到这家医院主持医务。钟惠澜借此时机,联系了一批协和校友,中央医院后来改名为中和医院(解放后,改名为北京西城区人民医院)。钟惠澜重组和建立了一些科室,他把谢元甫、谢志光、关颂韬、吴阶平、曾宪九、胡懋华、周华康、冯传宜等都请到了这里,并请同班同学林巧稚重建妇产科,担任妇产科主任。有这么多协和的同事聚在一起做事,林巧稚对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医院就产生了兴趣。她把自己的诊所由全日制改为半日制,另外半天到中和医院接诊。

1948年,时局动荡,平津战役即将打响。半年前北京城防司令傅作义的太太在协和待产,林巧稚为她接生了一个男婴。傅作义晚年得子,全家人对林巧稚十分感激。傅作义太太给林巧稚送来了一张机票,机票上有傅作义的亲笔签名。凭着这张机票,可以乘任何一次航班到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意告诉她:“这是多少人用金条都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他们所提供的帮助。她告诉家里人:“说我给美国人做事,只要翻翻病历就知道。找我看病的都是中国人。我就留在这里了,我是个医生,到哪里都是给人看病。”林巧稚和周华康向院方提出申请,住进协和在东单外交部街的专家楼。在这里,他们迎来了解放。

为人口快速增长担忧

据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个人口增长高峰期:一是在清朝乾嘉年间;一是在1949年之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5.94亿。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基数,但当时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民日报》在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还发表评论员文章,欢欣鼓舞地宣称:“六万万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力量。”

林巧稚既为妇女的健康担心,又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忧心忡忡。她和好友杨崇瑞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如此不加控制地增长人口,无疑是一场灾难;而由此导致的人口质量下降,同样是灾难性的结果。杨崇瑞是我国倡导计划生育的先驱,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开办过节育门诊。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大声疾呼:“人口出生率高得不得了!”他预言中国人口按净增长率20%计算,15年后将达到8亿,50年后将达到15亿,人口的负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致命伤。

就在这个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会见了林巧稚,征求她对于计划生育的意见。这年刘少奇还主持召开了计划生育问题座谈会,会上他作了《提倡节育》的讲话。他说,党是赞成节育的。林巧稚、杨崇瑞、马寅初等人在会上坦陈了自己的观点。卫生部关于放宽人工流产限制的通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1957年春天,性格率直的林巧稚在协和召开的教授座谈会上,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都批评了卫生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在关系到广大妇女健康的问题上,不听取医学界内行的意见,放松了避孕的宣传和措施落实,放宽了对人工流产的限制。“反右”运动中,林巧稚多年的朋友和同事,卫生部妇幼卫生局局长杨崇瑞和协和院院长李宗恩都被打成“右派”。批判达到白热化的日子,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林巧稚仍然执拗地谈着“对于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见”。也许她一直做纯技术性工作,这才受到了某种保护。

不寻常的晚年

1978年11月11日,林巧稚参加中国代表团从法国巴黎飞抵英国。就在抵英的第二天,林巧稚的左腿力弱,左手臂失去知觉,英国的医院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英国朋友劝她留下来治疗。林巧稚却执意要尽快回国,她说:“我知道我病得不轻,单靠药物是治不好我的病的。我需要的是祖国的阳光、空气和水。”12月2日,林巧稚回到北京,住进了首都(原协和)医院。全面检查后,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躺在病床上,林巧稚一一清点着、安排着那些没有来得及做完的事情。她关心着《妇科肿瘤学》的纂写。这部著作集理论认识、临床分析和经验总结于一体,在她的指导下,由连利娟等学生去一一落实。她在病房还主持了《家庭卫生顾问》一书的编写。书出版后,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之后她又组织编写了《家庭育儿百科》《农村妇幼卫生常识回答》,这些书成了年轻妈妈的家庭顾问。

林巧稚的侄女林心铿一直做着妇产科临床,她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不孕症进行研究治疗已达二十来年,并写了一篇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论文。她把论文拿给三姑看,期待着三姑对她的夸奖。林巧稚仔细读完论文后,问道:“怎么没有输卵管不通的病例?”心铿回答:“有。剩下那13例,全都是输卵管不通的人。我对她们没有信心,都给她们判了‘死刑’。”“输卵管不通,你就给人家判‘死刑’,你算是什么医生?”接着,林巧稚给心铿分析了输卵管不通的几种类型。其中的一种,她认为可以从抗结核入手进行治疗。后来林心铿采用抗结核的方法,果然治愈了几例不孕症患者。她扩大了这一成果,把自己原来的方法和抗结核方法结合起来,对210例不孕症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治愈了150例,占210人的71%。她又写了一篇论文,对治疗不孕症做了系统的总结。

林巧稚有两个存款折,银行的营业员好奇地问:“都是您的存款,干吗不存在一个折子里呢?保管起来也方便。”林巧稚笑笑说:“这是两笔账,要分开存。”林巧稚说的两笔账,一笔是她工资节余的部分,一笔是工资外的一些收入,如人大、政协开会的补助,还有中科院学部委员的车马费。她认为前一笔钱是她的劳动所得,节余的部分可以用来资助亲戚朋友;而后一笔钱应该另有所用。早在“文革”前的1965年,她就捐出去过两笔存款。一笔是她在美国学习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折合成人民币约9700元;另一笔是她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后积存下来的车马费,共7000元。在当时,这笔钱还算是不小的数目。她把这些钱捐给了医院,希望院领导用于改善医院幼儿园的条件。

1980年岁末,林巧稚再次住进了医院。她在病房里度过了80岁生日。

学生们为她捧来了《妇科肿瘤学》的书稿。全书51万字,这是最有分量的生日礼物。这部著作,总结了协和妇产科三十多年的病历资料,分析了妇科肿瘤病例三千九百余个,参阅了相关文献九百多部,制图二百余幅,是对妇科肿瘤规律认识的一个全面总结,她亲自撰写了前言。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昏睡中血压骤然下降,她在医院停止了呼吸。

摘自《林巧稚》百花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作者: jurgen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