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圣母”林巧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03-07 17:17 文章来源: http://weizhouping.blshe.com/post/203/81677
关键词: 林巧稚 协和 产科 妇科 点击次数:

2007年07月27日 魏洲平

作者简介

  魏洲平: 专门研究郭风惠(讳贵瑄,字风惠、麾霆,号堞庐、不息翁)大师的学人,北京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老舍研究会会员。退休记者、编辑。

  “林巧稚是伟大的医学家,更是“万婴之母”、“中华第一母亲”!写下下面这点文字,作为对她深切思念。惟愿她在天国永享快乐!”


林巧稚医生

  林巧稚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是我国现代妇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计划生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医学教育家。有“中国医学圣母”的称誉。是我们应该永远敬仰和怀念的人。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林良英毕业于新加坡某大学,作教学和翻译工作。林巧稚从小受西方文明影响,5岁时,就念《基督教三字经》。不久,入教会学校读书,14岁领洗,成为基督徒。西方文明对林巧稚仁慈、博爱之心及民主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从此,林巧稚用他一生的社会实践凝结出“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的警言。这是一句感动和温暖了世界的话语。

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宫颈癌子宫大出血不幸病故。年纪稍长,她从大姐和嫂子那里知道了母亲的死因后,便立下了长大后要当医生,为天下妇女免除痛苦的志愿。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1921年,林巧稚由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堂(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身)。北京协和医学堂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北京创办的,一所在技术、设备都居于亚洲领先地位的教学医院。1929年,林巧稚由此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的唯一获得者,也是第一位中国妇科女医生。从此,她留在协和医院工作,任妇产科住院医师。1937年后,日本人占领了协和医院,林巧稚拒绝留在医院,与日本人合作,而独自开了一爿小诊所行医糊口。1939年,林巧稚被“公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1940年学成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副教授。1942年,在中央医院(后更名中和医院)任妇产科主任。1946年,任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1948年,被聘为北平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

1955年,林巧稚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1959年,国务院任命林巧稚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协和医院院长、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78年,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1982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1983 年4月22日,林巧稚逝世于北京,终年82岁。

席勒说: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林巧稚从小培养起的高贵的博爱、人本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他对行医济世的本职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对医术精益求精。特别是,他不论贫富贵贱,国籍种族,对病人一视同仁,情如姐妹兄弟。她将医学、医生救死扶伤,造福世界的宗旨,演绎到一个新的境界。林巧稚一生60多年中,亲手将5万多个婴儿迎接到这个世界来,她创造的脐静脉换血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新方法,挽救了无数新生儿的生命,极大保护了广大妇女、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林巧稚说,她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能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母亲的快乐。因此,林巧稚虽然一生未婚,却被人们敬称为“万婴之母”、“中华第一母亲”!

林巧稚给冰心接过生,给蔡畅、邓颖超、康克清,以及江青等看过病,也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的夫人看过病。但她更多是为自己的姐妹,那些普通的农民、市民、女工解脱病痛的。当时,有些人穷得付不起药费、住院费,她总是先安排病人住下,等病治好了,再代病人向院方申请减免,有时,干脆就自己掏钱垫付。

曾有资料说,有一位被初诊为子宫颈癌的外地农村孕妇慕名来协和医院求医。按她的病情,是必须作子宫切除术的。但林巧稚知道这个年轻妇女怀的是她的头一胎时,便决定暂不做子宫切除术。而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位孕妇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孩。而这时,以前子宫的"病变"也奇迹般地不见了。为了感念林巧稚的恩德,这位妇女就给这孩子取名叫“念林”。像这样感人的事情,林巧稚不知做过有多少!因此,许多女患者就是让她的孩子们称林巧稚为“林妈妈”的。

上世纪70年代初,笔者的太太曾两次在协和医院妇科病房住院治疗。曾有幸接触和熟识了林大姐。按说,林巧稚是笔者的长辈,本不该称老人家“大姐”,但这是老人坚持让我这样称呼的。后来,她的学生告诉我,老人一生未婚,她只接受“林大夫”、“林大姐”的称呼。如果别人乱称呼,老人是会不高兴的。因此,我才选择了更为亲切的“林大姐”这一称呼。

当时,林大姐和宋鸿钊教授是妇科的正、副主任,妇科病房工作由他们的学生,医学新秀吴葆桢(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丈夫)、王元萼等医生主持。由林大姐领导的这几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科研成果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林大姐,甚或宋鸿钊教授都是可以不必每天亲自到病房查房的。但,林大姐却坚持每天亲自到病房看望每一位病人。特别是在节日里,大姐总要用自己的钱给每一位病人卖上一点小礼物。

我记得那是在1973年元旦那天。这天本是大姐的休息日,但大姐却又跟平常一样,来到病房看望大家。大姐当时身穿红底浅色印花的中式棉衣外套,在外面罩了件洁白的工作服。她手提一个蜡染兰花布的提袋,喜气洋洋的给大家祝贺新年。老人家说:“今天是新年,我祝姐妹们新年快乐。希望大家忘掉痛苦和困难,快乐起来。争取早日康复,为你们的家庭、为你们的丈夫解脱压力。”说着,她从提袋里拿出当时很昂贵的糖果,走到每张病床前,把糖果亲自分送给每一位病友。当大姐走到我太太床前时,对陪床的我说:“这糖可没你的份儿,但你还要更细心点照顾病人才行。”我说:“大姐辛苦了,祝您新年快乐!”大姐边给下一张床送糖果,边回头对我说:“不辛苦,只要大家能很快好起来,我就高兴!”

林巧稚就是这样拿病人当亲人的。她曾对她的学生们说:“病人进了医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她们当成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比如说,一个产妇在分娩的时候,痛得难忍,她要寻找帮助,她要抓一件东西。你让她抓什么呢?让她抓铁床架吗?那她的手关节就要受凉,就要得病的。这时候你应当把你的手伸过去……”林大姐这番话,说出的正是协和精神的精髓。但由于“文革”的破坏,至今,协和精神与北大精神,及其他许多宝贵“精神”一样,已经消失不在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生趋利逐名的倾向日盛,假医、假药屡见不鲜。从而造成了新时期的一大社会问题——尾大不掉的“医患矛盾”。这是很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

“文革”中,林大姐对破坏中华传统文化、扭曲人性的倒行逆施做法,对“武斗”、“打砸抢”等野蛮的暴力行为极为愤慨。并与之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当时,大姐的一个勇敢做法给笔者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印象。

那是在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当时,篡改历史、反对周总理的邪风甚嚣尘上。而唯独大姐领导的协和医院不同。从西面正门进入协和医院后,所有走廊正上方隔不远就悬挂一幅周总理像。大姐的办公桌上摆的更是一幅她与周总理的合影。看得出,大姐是在和流行的邪气公开唱反调的。大姐这种正义凛然的态度,鲜明地体现着主人公不为淫威所屈的高贵品质。当时,我是在办完太太的出院手续后,去向大姐道别的。我对大姐说:“大姐,您可要保护好自己。亿万妇女、儿童、千万个家庭可还指望着您那!他们,别人都可以没有,却不能没有您!”大姐笑着对我说:“年轻人,你能有这种认识,我就很欣慰了。我感谢你对我的鼓励。你妻子不错,要好好照顾她。有什么情况,别忘了及时告诉我。记着,你可以直接到我办公室来找我。”

光阴荏苒,世事纷纶。大姐逝世已有24年了。笔者在上篇《东堂子胡同启示录》中曾谈到林大姐也曾在这著名的胡同里住过,就想起了大姐对我的无量恩德。于是,写下这几个文字,作为对大姐的思念。惟愿大姐在天国永享快乐!

   作者: 魏洲平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