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医学泰斗裘法祖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06-18 16:48 文章来源: 荆楚网
关键词: 裘法祖 点击次数:


85岁的生殖医学教授吴熙瑞老先生被众人抬进悼念裘老的灵堂


裘老灵堂


同济医学院1954级的学生前来吊唁

裘法祖院士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刘延东、俞正声、吴官正、吴阶平等先后发来唁电并敬献花圈花篮,对这位杏林巨擘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省领导罗清泉、李鸿忠等也分别以不同方式对裘法祖院士的去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他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昨日上午,刚从湖南长沙赶回武汉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赶到同济医学院吊唁裘法祖院士,并现场写下范仲淹的文句来称赞裘法祖。

杨叔子院士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在开会时他与裘老相识。他说:“裘院士可谓医者仁术,‘仁’是做人,‘术’是才能,裘院士是德才兼备的学术典范。”他提笔写了范仲淹赞美严子陵的文句来称赞裘老。杨叔子说: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汤汤,而裘院士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杨叔子院士不停地感叹,一直认为裘院士过百岁是绝对没问题的。“参加对四川伤员的会诊时,他的精神状态都很好,太意外了,太可惜了。”

只能透过镜框看到他

走进灵堂,凝望裘老的遗像,许厚泽院士噙泪鞠躬。"春节开会的时候我们还在一起拍过照,现在却只能透过镜框看到他……"昨日下午3时20分左右,中科院院士许厚泽神情凝重地步入灵堂,向老朋友作最后的告别。

许院士说,明日他要去郑州作重要学术报告,"不能参加18号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是最后的告别。"许厚泽和裘老是同济校友,他们成为"室友"源于裘老的一句笑话:"听说你睡觉不打呼噜,我们住同一个房间吧。"当年的这句玩笑,许厚泽院士和裘老成了5年"室友"。许院士和裘老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上认识,之后的全国人大期间,连续5年都与裘老住在同一间房。

两位老人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常常在会余聊起自己的母校,裘老也会说起自己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刚认识裘老,就觉得他是一位全心全意投入自己事业的科学家,对事业孜孜不倦。与他同为室友,闲聊得多了,就会觉得其实他很有亲和力。"

裘老视力一直不好,有次人大期间休息时为代表们放电影,他要坐到第一排才能看清楚,后来他去德国做了手术,换了个晶体,回家后就向我们"炫耀"一下,"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向来是很有信心的"。

许院士和裘老夫妇很熟。"以前我经常去他(裘老)家,也见过裘夫人,裘老对夫人堪称楷模,照顾非常好。裘夫人是个很和蔼的德国老太太,会讲一点点中文,由于我的德语也不是很好,平时大家交谈一般都用英语。裘老生活很简朴,医学院曾经几次为他安排宽松的住房,都被他拒绝了。他家里的很多家具还是当年从上海搬过来的"。

首个研究生弟子追忆恩师

昨日中午,裘法祖院士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戴宗晴教授赶到裘老的灵堂吊唁时,向记者深情地讲述了他与恩师间的点点滴滴。

写大字报批判老师但他并未放在心上。戴宗晴教授介绍,他1965年考入同济医学院,成为裘法祖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当时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研究生的教育完全由导师安排。入学不久文革开始了,批判裘老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戴宗晴教授也写过批判老师的大字报,但裘教授并没有放在心上。

戴宗晴说,读研期间,裘老对他一直很好,开会、手术,裘老都会带着他。裘老的病人很多,他让戴宗晴第一年学基础,第二年学开刀,由于有很多实践的机会,戴宗晴的医术提高很快。“裘老师告诉我,光会读书不行,会开刀才是好的外科医生,但只会开刀也不是好医生。”从小手术到大手术,从简单手术到复杂手术,裘老为戴宗晴教授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答应了的事就一定做到大雪挡不住老师的脚步。戴宗晴介绍,他永远忘不了1989年1月9日那天。裘老当年74岁,此前,他曾邀请恩师1月9日到十堰东风汽车公司总医院,做一个肝癌治疗的科研鉴定,裘老答应了学生的请求。不料,1月9日那天下起了大雪,大家都以为裘老不会来了。但当天晚上,裘老出现在医院门口,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裘老告诉戴宗晴,“小戴,我答应了的事一定会做到的。”

与老师同台领奖时裘老笑言“再站近点”。戴宗晴在东风汽车公司总医院工作。在去年我省首届荆楚十大健康卫士评选中,裘法祖院士高票居第一名,戴宗晴居第三名。戴教授还曾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戴教授说,所有荣誉的取得都离不开恩师的教诲。在荆楚十大健康卫士领奖合影时,他笑着对裘老说:“老师,我和你站在一起了。”裘老笑言:“小戴,你再站近点!”

学生难忘教诲:病人不分贵贱

朱云、张泽润是华科大同济医学院2006级耳鼻喉专业的硕士生,昨日,这对恋人手捧鲜花,来到裘法祖院士的灵堂前,深情悼念。朱云说,从本科到研究生,她在医学院读了6年书,每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他们都会看到裘院士。在裘教授的灵前,朱云记得:2005年,她在医院当实习医生时,裘教授来到病房看病人、问病史,“我觉得十分震惊,这么大的教授,对病人如此亲切”。走出灵堂,朱云说:“我们会永远记得裘院士告诉我们的道理:不问病人身份,对待病人一视同仁。”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