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健:被色彩俘虏的科学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10-15 15:1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关键词: 钱永健 诺贝尔奖 化学奖 点击次数:

早在诺贝尔化学奖颁发前,钱永健就是夺奖的热门人选。10月8号,钱永健以及其他两名科学家因示踪蛋白GFP勇夺诺贝尔化学奖。尘埃落定,让我们共同追忆钱永健科学研究的历程,走进被色彩俘虏的科学家--钱永健!系出名门

钱永健出生于“科学家之家”,除了堂叔是著名的导弹专家钱学森外,钱永健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的工程系教授,哥哥钱永佑则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兄弟俩不仅分别获得过美国大学生中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罗德斯奖和马歇尔奖,而且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因为家里有一堆“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

小荷露尖角

钱永健儿时患有气喘。他不得不长期呆在家中,无法进行耗费体力的室外活动。因此他常常数个小时在地下实验室中专注于化学实验,并开始喜欢上能产生奇妙色彩的化学。最让他难忘的一次,是他在实验中引爆了自制的火药,导致家中一张乒乓球桌被烧焦。

不过,钱永健在科学方面的天赋很快得以显现。16岁时,还在上中学的他便获得了美国全国性的西屋天才奖第一名。其后,因获得全美优秀学者奖而进入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20岁时,钱永健便携化学和物理学士学位从大学毕业。钱永健的家庭堪称科学之家。他的哥哥钱永佑(Richard W Tsien)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两兄弟分别获Rhodes和Marshall学者奖(通常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九十年代又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不过,在剑桥大学,钱永健最终厌倦了化学,他渴望进行一些更加激动人心的研究。最初他选择了分子生物学,而后再是海洋学。

走进色彩世界

1994年,钱永健(Roger Y Tsien)开始改造GFP,有多项发现。世界上用的大多数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有的荧光更强,有的黄色、蓝色,有的可激活、可变色。到一些不常用做研究模式的生物体内找有颜色的蛋白成为一些人的爱好,现象正如当年在嗜热生物中找到以后应用广泛的PCR用多聚酶后的一波浪潮。不过真发现的有用东西并不很多。成功的例子有俄国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Sergey  A。  Lukyanov实验室从珊瑚里发现其他荧光蛋白,包括红色荧光蛋白。

他发明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作者: 佚名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