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6-05-22 18:13 | 文章来源: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6&id=5112145&sty=1&tpg=1&age=0 |
关键词:
医学新闻![]() |
点击次数: |
2005年国内医学十大新闻
1. 中国男性和女性主要死因调查
9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等在N Engl J Med(2005,353:1124)上报道了“中国男性和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文。顾东风等对中国40岁及以上的169871人进行了1239191人年的随访调查,男性的5种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肺炎及流感、感染性疾病。
2. 抗肿瘤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面世
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重组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atin,恩度),在Ⅲ期临床研究中显示,该药联合化疗,可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提高1倍。恩度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证书,并将与明年上市。
3. 统一度量衡,检验结果互认的前提
2005年9月6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颁发了认可证书。这是我国第一个达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的医学实验室。标志着该院临床检验科在药品评估、临床标本检测等方面实现了国际互认,患者拿到的该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在国外也同样有效。
4.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研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丽雅等在山东胃癌高发区进行为期8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在1006名志愿者中查出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552例。在根除治疗后,再将受试者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在第1、5、8年进行内镜筛查。8年内两组分别发现胃癌6例和1例;Hp根除组胃体部萎缩发生率进展缓慢,而Hp持续阳性者胃体部萎缩发生率明显增加,二组均有显著差异。
5. 四川暴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2005年6月下旬四川省资阳、内江等12个市相继发生了以急性起病、高热、伴有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部确定此疫情系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截止2005年8月20日四川省共有204例感染猪链球菌病例,其中死亡38例。
6. 上海率先实施心脏介入治疗医保准入制
今年5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心脏介入治疗的医保准入制度,仅对符合介入治疗相关硬件和软件标准的医院实行医保准入,并成立了上海市心脏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予以监控。
7. FEVER研究为控制高血压达标再添证据
在2005年欧洲高血压年会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等代表“非洛地平降低事件”(FEVER)研究组在大会上公布了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化药物治疗(非洛地平加氢氯噻嗪)组可以使患者平均血压控制在137.8/82.2 mmHg,其主要终点事件降低了26.8%,次要终点中所有心血管事件降低34.6%。
8.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与准入制思路理清,住院医师将成“流动层”
在我国尽快开展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势在必行,而实现“学员社会化,培训规范化”是改革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工作重点。使住院医师成为“流动层”,促进人员流动和竞争机制的建立,是改革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关?也是深化改革的难点。卫生部科教司在“全国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与准入工作研讨会”上基本理清了我国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与准入工作思路。
9. 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
为及时查明传染病病因,提高传染病诊疗水平,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防止疫情扩散,卫生部5月17日发布《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并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提出,医疗机构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对在医疗机构死亡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经所在地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进行尸体解剖查验,应告知死者家属,并做好记录。
10. 中国反对克隆人宣言
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中国对此投了反对票。中国之所以对宣言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
11. SFDA密切关注NSAID的安全性问题
SFDA 4月12日发表声明称,将密切关注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所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的安全性问题。
12. 我国内地确定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例
近日卫生部通报,我国内地确定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例,其中湖南1例9岁男童,经治疗痊愈;安徽2例女性抢救无效死亡。为防治人感染禽流感,卫生部发布了《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并批准了人用疫苗的临床研究。
13. 我国科学家绘出SARS病毒“进化树”
我国科学家关于SARS病毒动物宿主和分子进化的研究论文在美国《病毒学杂志》发表。该研究初步阐明了SARS病毒的分子进化过程为:原始群→低致病性群→高致病性群→流行群;相关的SARS病毒溯源研究,没有发现广州新源市场果子狸携带的SARS病毒由外地饲养果子狸带进的证据。
14. 中国人糖尿病家系库在沪建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项坤三教授的率领下,建立了国际上家系成员数量最大的“中国人糖尿病家系库”。目前家系库已收集了1074个糖尿病家系成员的1.2万份血清、DNA标本和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各种单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类型家系。
15. 肺鳞癌治疗新靶点被发现
大连医科大学唐建武等对400例不同类型肺癌患者标本进行研究,发现肺鳞癌组织基因2个高频缺失位点——D9S1782、D9S1870,为肺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6. 国产颅内动脉支架终结冠脉支架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历史
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经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有效,并由SFDA批准注册的APOLLO颅内动脉支架系统今年正式上市,从而结束了我国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用“冠脉支架”的历史。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姜卫剑为评价APOLLO支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2003年8月至2005年2月,为52例病人的55处责任病变进行了APOLLO支架置入治疗。美国Strok 杂志2004年度世界神经介入放射学进展中,引用了该系列研究成果。
17. 房水中首次找到艾滋病病毒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眼科等在1例艾滋病患者眼部前房水中检测出载量为1360拷贝/ml的HIV-1,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房水中找到HIV。这一发现提示,当艾滋病患者血浆中HIV检测呈阴性时,患者房水中仍可有HIV存在,抗HIV治疗仍然不能中断。
18. 国人帕金森病患病率重新修正
我国沿用20多年的中国人帕金森病患病率由北京协和医院张振馨等最新研究结果修正,这项为期6年对北京、上海、西安三地137个城乡居民区55岁以上29454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男性为1.7%、女性为1.6%。新报告数据为既往数据的13倍。
19. 中国首次进行航天医学试验
在今年10月12日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上放置着24盒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细胞医学实验室分离出来的活体心肌细胞和成骨细胞。航天员将和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这也是世界上首次进行空间心肌细胞搭载实验。飞船发射后,航天员在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分别挤破装着激活剂和固定剂的胶囊,激活和固定活体细胞,考察飞船在入轨前和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变化。
20. 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获准进入临床试验
2005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赵春华教授课题组研制的“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已获SFDA批准进入I期临床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干细胞治疗产品已由实验室研究迈向临床应用阶段,为临床彻底治愈多种组织器官损伤性重大疾病带来了希望,将对目前的再生医学治疗研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5年国际十大医学新闻
1. 人禽流感研究取得新进展
人禽流感是今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不但有研究通过对泰国一个聚集性发病家族中禽流感病例的病毒基因分析,认为H5N1禽流感不能排除人际传播的可能性(N Engl J Med 2005, 352: 333),而且有研究显示,正是由于H5N1禽流感病毒可触发人体产生免疫“风暴”,才导致了感染者的高病死率(Respir Res 2005, 6: 135),更有研究者提出警告称,耐奥斯他韦的H5N1禽流感病毒已经出现(Nature 2005, 437: 1108)。
2. 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公开化
1月6日,全球制药公司签署自愿协议,同意公开其所属药物(包括已上市药物和上市前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对于已上市药物,其临床试验结果应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开放,且该结果若已在杂志上发表,则须提供相关发表文章的超链接地址;对于未被批准或尚处于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其结果应在药物批准后,或临床试验完成后的一年内公布。
3. NSAID心血管安全性受质疑
对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始于2004年,延续至今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欧盟2月17日发表声明限制使用COX-2抑制剂,而几乎同时,美国FDA专家委员会则认为,虽然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和伐地考昔等有心血管危险,但仍可市场销售。此后,质疑包括COX-2抑制剂在内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心血管安全性的研究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出,而且所涉及药物种类更为广泛(如BMJ 2005, 330: 1366)。由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评论,认为“直面NSAID危机,采取个体化治疗”才是正确解决之道(N Engl J Med 2005, 352: 2569)。
4. 病毒首次列入致癌物名单
1月31日,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在其公布的第11版致癌物报告中称,新增6种“已知人类致癌物”,其中3种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某些亚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这也是病毒首次被列入致癌物名单。
5. 女性心脏健康受到关注
现今存在一种普遍误解,即认为心血管病是男性的疾病,而女性的心血管病症状却常常被忽视。然而事实上,在大多数国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心血管疾病都是其最主要死因,其所致死亡人数超过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总和。今年年初的第二届美国心脏学会女性、心脏病和卒中国际大会自然以女性心脏健康为关注焦点。与此不谋而合的是,今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也以“关注女性心脏健康”为主题。女性心脏健康正在日益受到重视。
6. 新疗法给恶性胶质瘤患者带来希望
恶性胶质瘤患者的平均寿命仅在1年左右。一项大型国际性协作研究显示,在放疗基础上加用替莫唑胺可改善恶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2年生存率达26.5%),从而为恶性胶质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标准。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是恶性胶质瘤治疗领域35年来取得的最重要进展。此外,该研究还发现,MGMT基因是第一种可以用来识别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相关性分子标志物,而且还可反映替莫唑胺疗效。(N Engl J Med 2005, 352: 987)
7. 抗生素预防冠脉事件得出阴性结果
由于肺炎衣原体被认为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美国2项大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探讨了可根除肺炎衣原体的抗生素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一项将阿奇霉素应用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N Engl J Med 2005, 352: 1637),另一项将加替沙星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 Engl J Med 2005, 352: 1646),最终却都得出了阴性结果。
8. 成年干细胞培养太久有癌变危险
西班牙和丹麦研究者的2项研究皆提示干细胞移植存在潜在危险,即如果成年干细胞(如骨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太久,传代过多,则有发生癌变的危险。研究者认为,目前暂时可将60代左右作为癌变的安全界限。(Cancer Res 2005, 65: 3035; 3126)
9. 首例活体胰岛移植获成功
***京都大学医院成功地为一名27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了活体胰岛移植术,这也是全球首例获得成功的活体胰岛移植,且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仍无需胰岛素治疗。(Lancet 2005, 365: 1642)
10. 重新认识循环中的成骨细胞
与以往认为“循环中仅有很少量的成骨细胞”的观点不同,美国研究者应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发现成年男性外周血中的成骨细胞数量并不少,而且在青春期男孩和新近骨折的成年男性中,这类细胞可呈数倍增长。因而提示,循环中的这类细胞可能参与了骨形成过程。 (N Engl J Med 2005, 352: 1959)
11. 前列腺癌预防有新法,起因有新说
在5月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美国研究者报告,托瑞米芬治疗可使前列腺上皮瘤转化为前列腺癌的危险降低48%。这是首次发现药物可预防前列腺癌发生。
其后,另一组美国研究者发现,基因重排所致融合基因TMPRSS2-ERG和TMPRSS2-EVT1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即第一次证实非随机基因重排可发生于上皮肿瘤。(Science 2005, 310: 644)
12. 科学家为患者定制出胚胎干细胞
5月19日,韩国科学家采用核转移技术,将11例患者皮肤细胞的核植入供体卵母细胞内,制备出了11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这是“治疗性克隆”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Science 2005, 308: 1777)
13. 低剂量电离辐射亦有致癌危险
6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其关于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第7次报告中称,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即使低剂量电离辐射也可对健康造成危害,否定了低电离辐射阈值对健康无害之说。由于该研究涉及的电离辐射包括医用辐射,因此建议应避免不必要的医用辐射检查(如X线和CT)。
14. 控制糖尿病,从遏制肥胖开始
6月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将目光投向肥胖,因为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肥胖流行,将很难控制糖尿病。肥胖和肥胖因子已经登上糖尿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的前台。很多国家及大型研究单位都已经、正在或准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肥胖这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作斗争。
15. 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不容小觑
曾被称作“脂肪储存库”的脂肪组织如今被认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脂联素(adiponectin)在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有可能成为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志物。也正是因为其在脂肪细胞内分泌功能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Scherer教授荣获今年ADA年会“杰出科学成就奖”。
16. 口服避孕药和HRT致癌起争议
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署7月29日发布第167号公告称,复方口服避孕药可增加乳腺癌、宫颈癌和肝癌危险,而绝经期雌孕激素补充疗法(HRT)可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危险。但很多专家认为,应综合考虑使用者的个体情况来权衡这类药物的利弊,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能从中获益。
17. 包皮环切术的HIV防护率达 65%
在7月举行的第3届国际AIDS大会上,法国研究者报告了在南非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为达到预防HIV感染而给成年男子实施包皮环切术,可使65%的男子免于感染HIV。
18. 流感病毒研究取得新进展
为备战下一场流感大流行,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努力着,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者找到了流感病毒基因组在不断进化的证据(Nature 2005, 437: 1162),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以及美国农业部西南家禽研究室协作,成功重构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Science 2005, 310: 77)。
19. 幽门螺杆菌发现者获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10月3日,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和Warre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阐明了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中的作用。该发现所带来的意义是:消化性溃疡病从此成为了一种仅用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治疗即可痊愈的疾病。
20. 人类基因组“差异图”公布
10月27日,全球科学家通过分析全球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基因信息,初步绘制出首张人类DNA序列中变异基因片段的遗传图谱。该研究结果不但会进一步改变人们对生物学和人类进化的理解,而且将帮助科研人员更方便地找出与人类主要疾病(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密切相关的变异基因,从而改进对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Nature, 437: 1299)
编辑:xshy21
作者: xshy21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