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器官簇移植的麻醉一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8-02 15:21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肝癌 胰腺转移 十二指肠转移 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 麻醉 经肺温度稀释法 点击次数:

患者,男性,48岁,体重61kg,身高166cm,ASAⅢ级。因反复右上腹隐痛不适5月余入院。

诊断:弥漫性肝癌、门静脉血栓、肝癌胰腺转移、肝癌十二指肠转移。

查体:BP125/70mmHg、HR92次/min、RR20次/min、SpO297%。腹部隆起,肝下缘于肋下4cm可触及,质硬,边缘钝,表面凹凸不平,触痛,肝震颤阳性。余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AFP)10.25μg/L,乙肝PCR阳性2.25×106、丁肝病毒IgG(抗HDV-IgG)阳性;

血生化指标:Na+143mmol/L、K+4.83 mmol/L、Cl-106.5 mmol/L、Ga2+2.10 mmol/L、Alb27.5 g/L、血糖4.7mmol/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8IU/L、碱性磷酸酶(ALP)237I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385IU/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64IU/L、直接胆红素(DBil)54.3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48.3μmol/L、白蛋白(ALB)27.5g/L、球蛋白(GLO)31.3g/L、血肌苷(Cr)79μmol/L、TCO2 19.8mmol/L、渗透压(OSMO)298mOsm/L、阴离子间隙(AG)18mmol/L;

凝血酶原时间(PT)15.5s、凝血酶时间(TT)18.6s、纤维蛋白原(Fg)5.6g/L;

血氨(BA)107.1μmol/L;

血常规示:Hb84.4g/L、Hct25.3%、WBC8.17G/L、PLT108/L;

尿常规示尿胆原(UBG)阳性、红细胞(ERY)阳性;

粪潜血试验阳性;

肺功能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上腹MR示:1、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并门静脉主干及右支内癌栓形成;2、脾大,慢性胆囊炎;3、腹部血管三维成像显示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未见明显异常,下腔静脉显示欠佳,门静脉系统未显示;

胃肠镜示胃内弥漫性渗血灶;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

入院后给予对症、支持、控制肿瘤生长、完备术前准备等处理;经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化疗术2次,术后出现发热、腹痛,考虑与栓赛化疗后反应及肿瘤消耗有关,予抗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在等待供体过程中,患者先后出现黄疸、腹泻 、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Ⅰ期,给予输血、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酸分泌、降氨等综合治疗后一般情况略好转。

拟实施同种异体原位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simultaneous orthotopic liver and heterotopic pancreas-duodenum transplantations,SLPT)

麻醉管理

监测方法

入室后右上肢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3 mg、氟芬合剂2 ml、咪唑安定1 mg。

局麻下经左股动脉穿刺置入一4F热稀释导管(PV2014L16),通过PULSION压力传感器(PV8115)与PiCCO监测仪(Pulsion Medical Systems,德国)连接用于监测COTP、GEDV、ITBV、GEF、SV、SVV、SVR、EVLWI、PVPI、MAP及PPV等;

右颈内静脉置入CCO导管(Edwords,美国)监测PAP、PAOP、CVP、COPA等(CCO Baxter Vigilance仪,美国);

右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7F中心静脉导管术中补液;

左桡动脉置管备术中抽血标本,监测HR、SpO2、ECG、PETCO2、尿量、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

CCO导管保留至术后第4 d、PiCCO导管保留至术后7 d拔除。术毕入ICU后每4 h检测动脉血气;术后常规每日摄床旁胸片,持续一周。

麻醉方法

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 mg•kg-1、异丙酚1 mg•kg-1、芬太尼3 μg•kg-1、哌库溴铵0.1 mg•kg-1,经鼻气管插管控制呼吸,RR 14次/分,FiO2 50%,VT 480 ml,PETCO235 mmHg。

吸入1~2 %异氟醚,泵注异丙酚25~35 ml•h-1,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哌库溴铵维持麻醉。输血、补液经血液加温器加温后输入。

手术开始缓慢输注抑肽酶700 u,经静脉微量泵(Graseby 3500)持续注入生长抑素0.24 mg•h-1,多巴胺3~10 μg•kg-1•min-1;无肝前期给予乌司他丁20万u,新肝期5分钟后给予前列腺素(PEG1)10 μg后0.04 μg•kg-1•min-1;必要时单次注射去甲肾上腺素5~10 μg;间隔30~60 min检测血气、生化、凝血功能等。

讨论

SLPT需要麻醉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间密切合作,在决定等待供体实施手术后应即行讨论,共同协商制定手术与麻醉方案。麻醉前必须对患者病情重新评估并分级:Ⅰ 必须在家休养;Ⅱ 必须住院治疗,但病情稳定;Ⅲ 住院治疗且病情不稳定,并伴不同程度昏迷或其他器官功能不全;Ⅳ 病情危重并需机械通气。SLPT比单纯肝、胰或十二指肠移植时间长、创伤大、血流动力学变化急剧,同时由于疾病特殊性,等待供体时间相对常规器官移植患者长,易出现病情变化,更增加围术期危险。术前应尽可能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持血糖稳定在基本正常范围,预防肺部感染等。

SLPT创伤大,等待供体时间较单器官移植患者长,易出现病情变化,麻醉风险大。本例术前虽经介入化疗、降氨、营养支持等治疗仍出现肝性脑病症状。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药物以对肝功能影响最小为原则。麻醉诱导及术中平稳,术后无明显麻醉药物蓄积,清醒迅速。

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主要表现

①手术始至胰腺、十二指肠、脾脏、全胃切除阶段。癌肿转移致组织粘连明显、切除脏器多,创面出血和渗血致血容量下降、代谢性酸中毒。

②肝切除阶段。门脉高压、门静脉癌栓取除困难,无肝前即行肠系膜上静脉转流以降低门脉压。

③无肝期及新肝期。阻断下腔静脉回心血量下降,CO锐减,HR、SVR增加;新肝期静脉开放及再灌注供体肝,出现低血压、高钾血症、酸中毒、体温过低及凝血功能障碍。积极补液输血,无肝期ITBV稳定但SVR升高,门静脉开放后逐渐下降;新肝期即刻MAP由80降至50mmHg,HR65次/min,给予肾上腺素0.1mg后MAP 73mmHg,HR85次/min。

④移植后阶段。共出血2万毫升,加温加压输血后血压尚可;虽多次输注碳酸氢钠但始终存在酸中毒;血钾正常,但血钙难以纠正。

麻醉方法及药物选择

本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药物选择以对肝功能影响最小为原则。芬太尼镇痛完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异丙酚对肝功能影响小,常规诱导剂量对于危重患者心功能抑制较明显,故降低其用量而加用适量咪唑安定维持麻醉;哌库溴铵不经肝脏排泄,且无组胺释放作用;异氟醚甚少影响肝血流。本例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平稳,术后无明显麻醉药物蓄积,清醒迅速。

术中呼吸调控

为降低纯氧通气肺损害,可适当降低吸入气氧浓度;维持PETCO2在30~35 mmHg,最大限度改善氧合并减轻呼吸性酸中毒,术中血气监测PaCO2维持基本正常;因患者肺通气功能降低,同时使用腹部撑开器影响下肺膨胀,术中可不定时行PEEP,必要时行小潮气量快频率通气,同时在术毕行手控呼吸膨肺。

维持内环境稳定

SLPT术患者长时间处于无肝期,增加内环境紊乱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同时大量输血导致供氧能力下降、枸橼酸中毒、出血倾向、电解质紊乱及低体温等;新肝期再灌注进一步加重酸中毒;腹部巨大切口长时暴露及输血导致低温将影响机体代谢与凝血功能,因此整个器官移植期间液体均应加温后输入、尽可能减少切口暴露,且定期行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检查,及时纠正酸中毒,保持电解质基本平衡。SLPT围麻醉期控制血糖在较理想水平(6.8~11.2mmol•L-1),避免血糖发生过大波动。本例患者术中血糖在新肝期后增高明显,给予胰岛素后维持在11.0mmol•L-1以下。

本例输血量大,在及时监测情况下有针对地进行预防性处理,给予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冷沉淀等,效果较好。手术时间长达17 h之久,无肝期近4 h,术中虽行体外静脉转流,但阻断下腔静脉对机体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术中出血量大,虽经加温加压输血仪迅速大量输血得以维持血压基本正常,但其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术后凸现,如术后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无尿、呼吸功能不全等,而PiCCO技术所监测的EVLW与PVPI也在胸部出现阳性体征前明显增高,提示预后不佳。术中容量出现较大变化时PiCCO技术所测定的GEDV和ITBV呈相应趋势,但在术中行体外辅助转流及术后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期间,转流速度及转流液温度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


编辑:西门吹血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西门吹血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