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患者快速清醒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12-16 14:13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苏醒 快通道 点击次数:

网友[jzrqs]:

如何让你的患者快速清醒:

1、提到快速清醒,那毫无疑问的是合并神经阻滞时会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从而加快病人的清醒。比如甲状腺肿瘤全麻时最好合并颈丛阻滞,前臂手术时即使你不能断定神经阻滞的效果,也可以合并;胸腹部手术可以合并硬膜外阻滞。

2、在合并神经阻滞的基础上,使用全麻药物仍需要进一步考虑。当然选用清除快速的药物,如丙泊酚、七氟醚、雷米芬太尼等比较迅速,再在麻醉深度监测指导下,会得到满意的效果。如果对于短时间的手术,比如<4小时的手术,其实这几种药物都没有明显差别。

3、但是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手术,比如神经外科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会在5个小时以上,并且没有进行良好的神经阻滞,那如何才能更好的麻醉,让病人清醒更为迅速呢?丙泊酚的TCI注射,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预测靶浓度偏离增大和体内蓄积,导致苏醒延迟;七氟醚也会在4个小时苏醒明显延长;虽然可以合并瑞芬太尼来降低用量,使清醒加快,但是预防术中知晓的前提使丙泊酚与七氟醚的用量不得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何况瑞芬太尼的价格也不菲。

在手术前的前四分之三时间段内采用苏芬太尼和吸入,在后四分之一时间段内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或者前使用丙泊酚,后采用吸入,但是瑞芬太尼后用是必要的,并且保持量大,可以减少其他药物的用量,清醒明显加快,并且可以降低病人的药物花费。

网友[linmu0309]:

基础麻醉的时候,我都是建立静脉通路以后再用氯胺酮。我觉得肌注的时候要4到6毫克/公斤,而静脉的时候1到2毫克/公斤,这样的话,用药的总量减少,这样对于时间短的手术,效果很明显。再就是合理的应用催醒药物,也能使病人快速的清醒。

网友[jzrqs]:

改变用药途径,常常也有很好的效果,用药量少,势必会加快病人苏醒。不过,如果是小儿的话,建立液体通路可能会给小儿造成心理伤害。如果采用吸入诱导下建立静脉通路倒是比较理想,虽然理论上可以口腹氯胺酮来起到基础麻醉作用,但是临床上应用实施不多。我曾在某个医院见肌肉注射氯胺酮2-4mg/kg,合并芬太尼2-4ug/kg,效果也很不错,一个小时后基本没有什么后遗作用的。

网友[fjdzwq]:

一开始麻醉可以深点,在我们基层医院一般从生命体症来观察。快结束的前个把小时则把镇静药的浓度降低,加大瑞芬太尼的用量。这样苏醒的速度会快点。当然,能复合硬膜外或神经阻滞的情况是苏醒最快的了。

网友[yhy403]:

1、正如jzrqs网友所说:尽可能采用全麻+局部麻醉(包括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注意尽量避免两者对血流动力学作用的高峰重叠。

2、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合适的全麻诱导和维持所用的麻醉药物,例如小儿全麻维持使用吸入麻醉药可控性比较好,但在成人就不一样;手术时间长的,对诱导药物选择问题不大,但对手术时间短的病人,如声带息肉,则对中长效静脉麻醉药的用量要控制,如咪唑安定、芬太尼。对于肌松药,我喜欢间断给药,一次诱导剂量后,根据呼末二氧化碳监测曲线出现自主呼吸切迹时初步了解病人对该肌松药的代谢情况,然后根据手术时间决定给药的剂量和时间间隔。

3、术毕根据病情和对药物代谢的初步判断决定是否使用拮抗剂。

4、术中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防止酸碱电解质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体温异常等,对快速清醒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全麻过程中要根据病情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体温、血常规等。

5、如果根据肌松、BIS等监测合理给药,应该对快速清醒也是有用的。


网友[liulixiamazui]:

其实瑞芬太尼+丙泊酚持续静滴,手术结束前5-8分停药后给予丙泊酚+芬太尼静注,当然手术中要给足量的咪唑安定,患者清醒快而无分泌物,特别安静。

网友[麻与痛]:

不管是吸入还是静脉给药,镇静药、镇痛药和肌松药都会对苏醒有影响,我们必须熟悉每种所用药的药理作用特点,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个体差异,做到用药个体化,用最少的药达到最好的麻醉效果,苏醒就会自然快。

具体来说小儿不要用太多的KTM,同时复合咪唑安定或芬太尼或异丙酚对苏醒快点有好处,注意呼吸道的管理;成年人要根据麻醉医生自己的技术特点和科室的药物与器材的配置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案,不要迷信别人,当然也不要盲目自信,吸入控制的好,TCI使用得当苏醒都会较快,能复合神经阻滞是最好的;老年人要掌握好合适的药量,避免麻醉过深,可以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调控循环的稳定,注意保护好重要脏器的功能稳定,少用催醒药,否则易躁动。

下一页 >
分页: [1]   [2 ]   [3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jzrqs 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