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盘源性疼痛的传导道人体疼痛传导通道分为三级,第一级从外周传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属于躯干、四肢痛觉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Kawamura首次报道人的DRG神经元按胞体大小可分3类,其中小神经元主要发出伤害性感受的无髓C类纤维,与温痛觉有关。 中神经元发出细髓Aδ纤维,与触觉有关。大神经元则发出粗髓纤维(Aα/Aβ),与本体感觉有关。近年文献报道,手术切除DRG治疗难治性根性痛具有良好效果,理论上优于脊神经根切断术。因此手术损伤DRG后,无疑使整个DRG功能丧失,术后往往出现触压觉、位置觉、震颤觉和运动觉等本体觉障碍,患者难以接受。由于患者突出物对脊神经挤压的程度不同,可以引起上述不同的临床症状。
二、胶原酶介入治疗对底物的认识椎间盘源性疼痛 指椎间盘累积性压力增高,导致椎间盘组织供血减少、椎间盘退变出现椎间盘组织突出物压迫或髓核液刺激硬膜囊或神经根,产生相应部位疼痛症状。椎间盘突出物的成分有两种:其一为髓核组织为蛋白多糖与70%~90%的水分;其次的纤维环组织为类软骨样细胞与该细胞大量分泌的占99%的胶原基质。因此,用胶原酶介入治疗的底物既不能称为“髓核”,也不能成为“间盘”,最严格的称呼为“突出物”。治疗前测定突出物硬度,能作为量化治疗效果的依据。突出物会因为硬度低而治疗后迅速解除患者的疼痛症状,硬度高会延缓疼痛症状恢复时间,硬度过高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常规手术治疗。胶原蛋白酶作用的底物自然是类软骨细胞分泌出的胶原成分,而不是蛋白多糖。早期文献提出,木瓜酶作用的底物正是髓核成分中的蛋白多糖。
三、椎间盘细胞培养及胶原酶对其影响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究竟胶原蛋白酶对椎间盘的组织学的影响如何,目前尚未见到系统的报告。本研究旨在探讨胶原蛋白酶对间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从而揭示介入治疗技术的组织形态学基础。随机获取颈椎间盘前路手术患者变性颈椎间盘组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例。实验组为组织培养+胶原蛋白酶400U/ml,对照组注射0.9%生理盐水对照。在Olympu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随机用家兔18只,空气栓塞处死家兔后,取家兔椎间盘组织进行活组织培养成功。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例。实验组加胶原酶400U/ml,200ul。对照组中加生理盐水。镜下观察各组加酶第5天、第10天时的形态学变化。24小时两组形态学:可见椎间盘中的类软骨细胞位于致密的细胞外基质中。加酶后类软骨细胞间细胞外基质明显减少,颜色变浅,细胞排列不规整。1周时两组形态学差异:可见椎间盘组织中的基质在培养状态下进一步生长,变得致密。类软骨细胞沿纤维长轴排列。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减少,细胞失去支撑,排列更加不规整。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其中的类软骨细胞均状态良好,无变性、坏死表现。可间椎间盘细胞为类软骨细胞,单层细胞形状不规则,可呈三角形、多角形,梭形及不规则形,不同于成纤维细胞。对照组培养第5天时的单层细胞镜下形态与加酶组第五天细胞的形态:可见加酶组较无酶组贴壁时间延长。人工培养第10天时的单层椎间盘细胞形态学:两者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发现,椎间盘细胞外基质主要由水、I型、II型胶原和糖胺多糖构成。胶原蛋白水解酶简称胶原酶。它能特异性溶解椎间盘组织中溶解胶原蛋白的蛋白酶,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纯化的胶原酶主要对Ⅱ型胶原起作用,而Ⅱ型胶原主要位髓核中,与木瓜酶相比它几乎没有过敏反应。本实验揭示了胶原酶对椎间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影响医以往文献描述不同。主要为:胶原酶主要对椎间盘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造成明显溶解。1周时这种作用就更加明显,加酶组软骨细胞失去胶原纤维支撑呈疏松排列,而对照组中胶原纤维生长致密。结合临床可以认为:椎间盘对突出物溶解后可以使其体积变小,从而使病变局部张力降低而缓解疼痛。这表明治疗剂量的胶原酶对椎间盘细胞学无明显形态学影响,加大原酶浓度和剂量,会对椎间盘细胞造成损伤或形态学改变。
作者: md518880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