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也谈临床检验经验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7-20 10:36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检验 经验 点击次数:

网友[guoxux]:

  首先说上两条:

1、CK-MB大于CK会出现在什么情况?

①只要CKMB升高不是由于溶血造成的,出现CKMB>CK时95%的病例是O型或B型癌症患者,原因是部分癌症患者免疫系统混乱,其中的一些免疫球蛋白充当辅酶的作用。(国外报道)

②国内沈霞教授解释:有些单位用免疫比浊法测CK-MB,如果血中含有CK-BB(正常血清中几乎没有)或异常CK时(如巨CK、 Maxro-CK),会出现假性增高。

2、CKMB正常而CK特别高的可能原因?

  溶血标本、肌肉损失、外科手术、剧烈运动(特别老年体检者,晨练后去抽血)、酒精中毒、肌营养不良等。

3、高葡萄糖的标本影响苦味酸法的肌酐吗?

  影响。苦味酸与肌酐反应不特异,众所周知,有假肌酐(酮体、VitC、丙酮酸盐、葡萄糖、尿酸等)的干扰,现在的改良Jaffe法大大减低了假肌酐的干扰,但如果葡萄糖超过17mmol/L,仍然有干扰。

4、EDTA抗凝的血浆不能检测的生化项目有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肌酐、高低密度脂蛋白、乳酸脱氢酶、转铁蛋白、离子等。

网友[xuanliu]:

  肌酸激酶包括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所以理论上CKMB的活性是不可能大于CK活性的,但是临床工作中却时会出现CKMB活性大于CK活性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同工酶活性大于总活性的情况呢?这与同工酶的检测方法有关。

  说明书上写的检测CKMB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出现CKMB活性CK的情况就是由该法检测原理造成的。正常人体中CKBB很少,不需要考虑,而免疫抑制法就是建立在上述情况上。用抗体抑制M亚基活性,所以CKMM会全部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失去一半。这样测出的CK活性实际就是CKMB的一半,所以CKMB活性应该为测定的2倍。但如果CKBB存在就会使结果偏高,即测定得的CKMB活性>CK活性,所以CKMB>CK是可能的的。

  当然,如果试剂质量不好,或者某些患者M亚基的变异的抗原性,免疫抑制不充分,也可能出现CKMB>CK的情况。

网友[春风春雨]:

  请大家再解释一下,即然CK是总的,为什么CKBB增高时,CK不会同时也增高呢,而只会影响CKMB增高呢?

网友[风飘云又过]:

  一般CKMB大于CK时,CK往往值较低,免疫抑制法测CKMB的原理是基于血CKBB没有或极低,用M亚基的抗体抑制其活性,这时测CK时得到的时B亚基的活性,乘2后为CKMB活性,而CKBB升高时这一方法的弊端可见而知。

  记得在刚做急诊生化工作时遇到一病人(男36岁),测心肌酶,结果CK>3000U/L,AST>100U/L,LDH>300U/L,CKMB56U/L(免役抑制法),cTNI阴性。询问病情时患者自述无胸痛症状,只因一个一起健身的朋友突发心脏病住院,自己害怕,故来检查,进一步询问发现其近几天运动时有大腿肌肉拉伤。经分析考虑CK/AST/LDH升高均与肌肉损伤有关,而CKMB假性升高是因为血中CKMM过多超过了试剂中M亚基的抗体抑制能力,后对标本稀释后再测定CKMB正常了。

网友[OUUANING]:

  我也来写一个:记得有一次做血常规,病人血小板只有37×109/L(正常值100~300×109/L),其他指标正常,询问病人有无皮肤出血点或皮肤紫色斑块,或凝血功能障碍,回答均无,于是取血推片做瑞氏染色并显微镜检查,观察血小板形态,发现血小板聚集成堆,而正常血小板分布应该三五成群、散在分布,于是再取病人血液用血小板稀释液稀释并充池作血小板人工计数,结果为186×109/L。因此在做血常规时,不能太相信仪器检测结果,若血小板计数低时,有可能是血小板聚集成堆或大血小板被仪器误计为红细胞,此时应推片镜检观察血小板形态并做血小板人工计数,以免误报结果。

网友[lvxiaoming]:

  据有经验的老师讲,做血常规用EDTA-2K抗凝容易使血小板聚集在中性粒细胞周围形成卫星现象,导致分析仪测的血小板偏低!可以采用枸橼酸三钠抗凝的血重测一次血小板做一下对照!

网友[悠长假期]:

  EDTA介导的PLT聚集,放半个小时之后基本就散开了,不用重采。

  说说尿常规RBC、WBC的一些经验。RBC不是正圆的,所以你稍微吹一下,它在翻滚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这样和大部分类似物质就区别开了;还有镜下的RBC大小不均一时,大的是影形中间的血红蛋白早就溢出好像一个圈圈,小的皱缩边缘不齐,而类似物质即使大小不一但是长得一样。WBC加一点酸,细胞核看的非常清晰,区别起来不难。

网友[wwt81529]:

  我也说说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处理,根据各家报道的情况来看,都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数量也在减少。如果刚刚取完标本立即检测,一般不会发现这种病人。

  当真的遇到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我们应该想到有这种可能,很容易做到是看血小板直方图尾部是否上翘;也可以询问病人体征、既往史,当发现不符合临床特征时,我们需要重新采集标本复查,复查时可以同时采集两份标本,一份EDTA抗凝,一份枸橼酸钠抗凝;一般而言,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的病人,用枸橼酸钠抗凝均可得到准确的血小板数量,但是一旦枸橼酸钠抗凝检测结果仍然不满意时,要手工推片,染色确证。

  另有一部分(更少数量)的病人,会同时对EDTA和枸橼酸钠依赖,血小板假性减少,也要高度警惕.。

  有次值夜班时,一急诊病人急需手术,化验PT、APTT,抽血后,显示结果很高(均延长好几倍),马上与临床联系,询问病人情况,被告知病人双侧血管均在输液,可能有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抽血复检均正常。手术进行。
  
  还有一例血凝的报告,我们用的是威士达的CA530,原装试剂,结果一直很好。有一次批量作业时,前面几个结果都很好,突然有一个APTT101s,后面一个也正常。恰巧当时病人在场,询问病人以往病史,均无其它病史。后发现试剂少了,重新配置后,复检正常。

  昨晚,联合众多检验同行在群里讨论了一例病人,第一天检测尿妊娠弱阳性,第二天阴性,分析原因,大家很积极的讨论。我简略总结一下大家的经验:

1、样本原因
①样本加错了
②样本被稀释
2、试纸条原因
①试纸条不合格,过期、受潮等
②试纸条拿错了,第一天用的潜血,第二天用的是妊娠试纸条
3、检验者原因 看错标本,记录错误等
4、病人原因
①病人处在月经期,雌激素水平过高,引起的假阳性
②病人不完全流产造成的
5、其他不明原因

  再说一点别人的体会(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

1、病人先做B超后留尿做妊娠试验,结果尿液被稀释,出现假阴性结果。(我在我们医院看过几次,发现我们检验比B超要快的,往往是尿妊娠阳性后,B超还没看出来是否怀孕)

2、一位急诊手术病人马上手术前做HIV检测,金标法阴性,手术进行。次日,酶联检测强阳性,抗原量很大!后来医院吸取教训,每份急诊标本均做两次(一次金标,一次酶联)。 

网友[guoxux]:

  wwt81529朋友说得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一次值中午班,一病人凝血时间(TT)159S,复检同一标本,148S,遂打电话问病房,值班护士说病人没有异常现象(即没有大出血),后又打电话问采血护士,得知病人血管不好找,手腕上放了一个置流针,护士为了方便,直接从置流针里抽的血……大家知道,置流针在输完液体后,里边往往加0.5ml肝素抗凝,这位护士就稀里糊涂把肝素抽到血里送检了。

  还有一次,护士为了方便,给病人打上液体后,停止液体流动,在输液器下端拔开,直接套上注射器抽血做化验,恰巧我在病人身边,问:“这样就有一部分药液抽到血中了,不影响结果吗?”答曰:“没关系,这一点都被血液稀释了,化验室的不知道。”我现在才明白,以前离心后的血清有绿色的,还以为是绿脓杆菌感染呢(开玩笑,如果绿脓菌造成血浆成绿色,病人早死了)!回来后,迫不及待要主任联系医务科和护理部,强烈要求给护士们开讲座。

  还有一次夜班,一严重贫血患者查血常规,血红蛋白30g/L,两个小时后,又一次采血复查血常规,而这次95g/L,疑惑了,间隔两个小时,血色素不会恢复这么快吧,遂复查,仍和原来结果相当。打电话与临床,护士告知,大夫要对比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量,为了避免给病人再扎一针,刚输完血时从输血器针头那儿抽的血,随后问了一句“血色素上来了吗?”,病人花了钱,还不知道,做的是别人的血。

下一页 >
分页: [1]   [2 ]   [3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