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色素痣的诊断与处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8-12 16:13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色素痣 诊断 治疗 点击次数:

临床上常可见一些病人因面部色素痣前来就诊,其中有些人是因影响美容,另一些人是耽心痣会恶变,当然,还有少数是迷信,认为长在某处的痣不吉利。另方面,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影响,一些不具备条件的诊所也开展皮肤病诊治和医学美容,随意对面部痣进行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或药物腐蚀,结果发生疤痕、色素斑等不良后果亦累见不鲜,故有必要对面部色素痣的诊断、鉴别和处理作些介绍。

一、分类与临床特点

对色素痣的分类目前尚不统一,这里按起源于痣细胞、表皮黑素细胞或真皮黑素细胞来分类。

(一)痣细胞痣 又称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是由痣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按它是出生时就有或出生后发生而分为先天性痣与后天性痣。

1.先天性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依据其大小分先天性巨痣与小痣,最大直径超过10cm或超过患者手掌大小为先天性巨痣;小于10cm为先天性小痣。
(1)先天性巨痣(CGN):较少见,约20000个新生儿中可见1例。褐至黑色斑块,不平。常有粗黑毛,如兽皮状。可发生于一侧头、面或颈部,发生于头颈部者常伴发软脑膜黑素细胞瘤。
(2)先天性小痣(CSN):发病率较先天巨痣高,国外报道约1.1%的新生儿有先天小痣。褐至褐黑色,常为梭形或椭园形斑块,约1/3表面有黑毛,较后天性痣大,多为1.5-5cm,病理检查多为复合痣。
(3)眼睑分裂痣(Divided melanocytic nevus of the eyelid)
为发生于上下眼睑的先天小痣,上、下睑各有一部分,当眼闭合时即相连接,说明此痣形成于胎儿发育期24周之前上下眼睑尚未分裂开的时候。

2.后天性痣(Acquired melanocytic nevus)
(1)普通痣(common melanocytic nevus) 发生于儿童期,青春期时增多,30岁以后极少发生。开始为黑褐色光滑无毛斑疹,直径1-6mm,随年龄增长渐隆起,色泽变浅,到成年发展成半球形丘疹,淡褐甚至皮色,轮廓圆形,对称,界限清,表面可有1至数根黑毛。病理上痣细胞聚集成巢,随年龄痣细胞由表皮渐进入真皮,从交界痣渐发展为复合痣和皮内痣;浅层痣细胞巢含色素,向下则细胞渐变小,分散,不含色素。
(2)Spitz痣(幼年黑素瘤,梭形和上皮性细胞痣) 多发生于青少年的面部,呈半球形粉红色或褐色光滑丘疹,界限清,小于1cm,常单发,无毛。临床较少见。病理上多为复合痣,细胞为梭形或立方形,可聚集成巢,结构对称,可有巨大单核或多核痣细胞,有细胞成熟现象,真皮可有炎性浸润,易误认为MM。
(3)晕痣(Halo Nevus) 多见于青年人的面、颈部或躯干,中央通常为0.5cm左右的普通痣,偶而为先天性痣、Spitz痣或兰痣;周围为宽窄不等的色素脱失区或晕,可自行消失。病理上可见普通黑素细胞痣改变,伴致密的炎细胞浸润;损害周围的表皮内黑素减少或消失。

(二)表皮黑素细胞损害

1.雀斑(Freckles,Ephelids)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在5岁左右出现,在面部、鼻部日光曝晒处皮肤有多数小的褐色斑疹,两侧常对称;夏季数目增多,颜色加深,冬季则减少,色变淡。

2.黑子(雀斑样痣Lentigo; Lentigeines) 为表皮黑素细胞增多所形成的色素性斑疹,它没有黑素细胞巢。
(1)单纯性黑子(Lentigo simplex) 最常发生于儿童,但也可出现于任何年龄。为界限清楚、圆形、褐色或黑色斑疹,直径1-3mm,单发或多发,分布不对称,日晒后不加剧,与交界痣很难区别。
(2)簇集性黑子(Agminated lentigines) 为多数小的褐黑色斑疹,群集一起,排列或大小不等的簇团,并常呈节段性分布于面颈部的一侧。
(3)色素息肉综合征,又称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种显性遗传的综合征,口唇、口周、口腔粘膜和手指有多数褐黑色斑疹;并常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尤其好发于空肠,可引起突发性肠套叠和肠出血,但很少恶变。
(4)日光性黑子(Solar lentigines) 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人,故又称老年性黑子(Lentigo senilis)。发生于日光暴露区如前额、颞部及手背,表面光滑。50岁以后90%以上的人有此病。

3.斑痣(斑点状黑子样痣,Nevus spilus,Speckled lentiginous nevus) 通常在出生时发生,为直径1cm至20cm或更大的淡褐或棕色斑片,其表面有多数1mm-6mm大小的深褐或黑色的斑疹或丘疹,损害发生于单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偶可并发鲜红斑痣。淡褐斑片处病理改变与单纯性黑子相似;深色斑疹或丘疹处可见交界痣或复合痣改变。

(三)真皮黑素细胞损害

1.兰痣(Blue nevus)
普通兰痣(Common blue nevus)常自幼发生,女性多见。为灰兰色或兰黑色小结节,界限清楚,质硬,直径2-6mm,终生不变。常为单发,偶可多发。
病理可见真皮中下层有多数充满黑素颗粒的树枝状黑素细胞,聚集成束,长形黑素细胞的长轴与表皮平行。

2.太田痣(眼上腭部褐青色痣,Nevus of Ota,Nevus fuscocaeruleus ophthalmo-maxillaris)
出生时即有,也可出现于生后不久或青春期,女性较多。发生于一侧眶周、颧部、额部、鼻翼及颞部,为棕色、灰兰或兰黑色斑疹及斑片,2/3患者巩膜或结合膜亦有损害,约10%患者为两侧发病。有时某些区域可稍高起,或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结节。病理可见真皮浅层胶原纤维间有散在的充满色素颗粒的黑素细胞,高起或丘疹。结节处病理改变与兰痣相同。

3.颧部褐青色痣(Nevus fuscocaeruleus zygomaticus)又称后天性太田样斑痣(Acquired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1987年台湾孙啟璟等首先报道本病,以后日本亦有报道,见于女性,10岁后发病,可有阳性家族史。在双侧颧部有散在直径1-3mm色素斑点,灰褐或灰兰色,不累及眼及上腭。病理改变为真皮浅层有少数黑素细胞。临床上本病比太田痣要多见。

二、鉴别诊断

(一)先天性小痣与(后天性)普通痣的区别:由于先天性小痣易于恶变,而且有些病无法确定该痣是否出生时即有,故应从临床上鉴别以便正确处理。先天性小痣多为椭圆、梭形或不规则扁平斑块,最大直径常超过1.5cm,表面不平,常有均匀黑毛。普通痣为轮廓圆的半球形丘疹,表面多光滑,中央偶有1至数根长毛,直径多小于1cm,颜色比先天性小痣淡。

(二)Spitz痣,由于它很少含色素,故常为粉红色或红色,临床上易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瘤、幼年黄色瘤或黑色素瘤,一般掌握这几种病的临床特点,还是可以鉴别的。必要时切除作病理检查。

(三)脂溢性角化病(老年疣、脂溢性疣)好发于面、颈部,通常为隆起的褐色至黑色丘疹或结节,易误认为色素痣。但脂溢性角化以通常在中老年才发生,发展较快,为污黄或褐黑色扁平斑块或结节,直径数毫米至2cm或更大,表面粗糙,多附有油腻鳞屑或厚痂,易剥除。

(四)基底细胞癌,我国常见的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为色素痣。此病发生于中老年,好发于眼眶周围及鼻部,也可发于额部或颊部,开始为蜡样光泽结节,褐色或黑色,缓慢向周围扩大,中央常凹陷结痂;除去痂皮可有出血或显溃疡面。

(五)色素痣恶变

1.痣细胞痣中的先天性痣易于恶变;后天性痣中的普通痣不会恶变,Spitz痣极少恶变;斑痣损害中的深色斑丘疹或结节处有可能恶变;少数太田痣亦可恶变,普通兰痣不会恶变,而细胞性兰痣偶可恶变。

2.色素痣恶变的表现:(1)近来损害明显增大,或原为扁平损害的一部分逐渐隆起;(2)损害周围发生较小的卫星状损害;(3)损害表面溃破、出血或渗液;(4)损害处出现疼痛或搔痒。

3.恶变的时期:先天性巨痣恶变者约70%发生于青春期前,而先天性小痣及其他色素痣恶变者多发生于30岁以后。部分恶变者与局部刺激有关,如外伤、长期日光曝晒,有的恶黑患者可能与不恰当处理如药物腐蚀或切挖有关。

三、处理

(一)原则

1.掌握适应症:恶变可能性较大及严重影响美容者才作治疗,如先天性痣、斑痣、太田痣尽量治疗;而普通痣、Spitz痣、晕痣及普通兰痣只要不在易损伤部位,如长胡须处可不必处理;对雀斑、单纯性黑子、日光性黑子及颧部褐青色痣一般可不治疗,除非患者认为有碍容貌,求治心切者。

2.注意美容效果:一种病可用不同方法治疗者,尽量选美容效果好的,如高频电刀、微波、冷冻及CO2激光汽化等破坏性治疗方法易遗留明显疤痕或色素沉着,对较深在损害如各种痣细胞痣及真皮黑素细胞损害尽量不用;而可用手术治疗或新型激光美容治疗系统。手术切除注意切口方向,尽量使疤痕不明显。药物腐蚀特别是含强碱的“水晶膏”或硫酸、硝酸、冰醋酸等强酸也常遗留明显疤痕,也不要用。

(二)方法

1.手术切除:适用于痣细胞痣,直径小于1.5cm的普通痣、兰痣和先天性小痣,可按皮纹方向作梭形切口,直接切除缝合,较大损害可分次切除、全部切除植皮或不同皮瓣转移。

2.磨削术:适用于表皮黑素细胞损害,如集簇性黑子等。

3.液氮冷冻:适用于雀斑、单纯性黑子、日光性黑子及其他一些表皮黑素细胞损害。

4.新型激光美容治疗系统。
(1)设备
①Q开关红宝石激光,波长694nm,(Q694);
②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波长755nm(Q755);
③Q开关Nd:YAG激光,波长1064nm(Q1064);
④Q开关倍频Nd:YAG激光,波长532nm(Q532);
⑤Er:YAG激光,波长2940nm(Er2940);
⑥超脉冲CO2激光,(UPC)。
(2)适应症
先天性巨痣的卫星痣和先天小痣: Q755,Q1064
普通痣.Spitz痣、晕痣: UPC,Q755,Q1064
黑子、斑痣: Er2940,Q532,Q755
毛表皮痣、太田痣、颧部褐青色痣: Q694,Q755,Q1064
太田痣: Q694,Q755,Q1064
兰痣: Q755
(3)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色素残留或复发,主要是治疗过浅或不均匀,应再次治疗。
②色素脱失,表皮色素性损害治疗后易发生,一般在2-3个月内恢复。
③遗留疤痕,与治疗过深、术后创面感染及疤痕体质有关;以UPC出现的机会较多,应注意掌握治疗深度,术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强脉冲光子嫩肤仪,对部分表皮色素性损害如雀斑、黑子及簇集性黑子有效。
(5)局部药物:主要用角质松解剂,如1-3%水杨酸,0.01-0.1%全反式维A酸、α羟酸等,用于部分表皮色素性损害。


编辑:bluelove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zbattery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