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永毅教授——血,何时可以止住!(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9-28 11:33 | 文章来源: 丁香园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讨论版 |
关键词:
颜永毅![]() ![]() ![]() ![]() ![]() ![]() |
点击次数: |
如果,能够有更好的设备条件,能够接受更系统的综合治疗,几乎所有的鼻息肉都不会再复发。直到现在,包括几乎所有的医生在内,都不敢保证鼻息肉不再复发,或者说尚未形成或认同这样的看法,为什么?这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多少家医院,具备更好的设备条件,而在具有设备条件的医院,几乎没有几个医生,能够有时间、有能力实施更系统的综合治疗,少之又少的具有更好设备条件,有时间、有能力,而又愿意如此做的医生,又有多少患者能够愿意和有条件接受更系统的综合治疗呢?可谓屈指可数。
那么,没有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治疗的完善程度,结论的可信度,当然令人质疑。倘若,我们能够最终解决所有鼻息肉的复发问题,请问,费用是多少呢?而这样的费用多少才不算贵呢?
再说天价医疗问题,此事一出,就有人惊呼,以前都说没钱的人看不起病,现在看来有钱的人也看不起病了。切,笔者认为,医患双方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造成天价医疗费的首要原因。
当然,不得不承认,医疗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机构臃肿,行政后勤部门精简了几次,越简越多,越小的医院,越难承受其重,谁来负担他们的支出呢?这是其一。
国家投入不足,甚至说几乎就没有什么投入,国家预算中的医疗投入,本来就不多,而且,根本就没有多少能够到医院来,各级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全额医疗单位,诸如防疫、疾控等部门,花掉了本就不多的国家预算中的相当一部分医疗投入,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层层设卡,截留,更是雪上加霜,这是其二。
在医疗活动中,每一个医生,每一个护士,在完成自己业务工作的同时,也是一个收费员,医生开一个检查单,治疗单,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填项目和价格,稍有不慎,多填少填,难以避免,护士负责处理医嘱,输入电脑的项目,密密麻麻,稍有不慎,多输少输,同样难以避免。由于医疗投入不足,医院从上至下,只能层层下达指标,医疗收入与工资奖金挂钩。多填,多输,就高不就低的情况,自然是屡见不鲜,甚至说是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不是专业的财会人员,医疗服务项目,种类繁多,常常分不清,看不明,加之缺乏有效监管,政策不明,更改频繁,就是专业的财会人员,专门负责收费,想不出错,也很困难,漏收少收的情况同样比比皆是。于是乎,有钱的,多收点,没钱的,少收点,甚至减免。平常的日子,全院上下,都是睁只眼,闭只眼,难得糊涂。检查的时候,领导挂帅,提心吊胆,上下一致,得过且过,能蒙则蒙。一句话,医疗收费就是一本糊涂账。这是其三。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的政府,在中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或者说我们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到底在医疗行业这些年的变革中,起到了怎样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不玷污改革的名声,不使改革这个词,在很多年以后成为一个贬义词,只能将医药行业的所谓改革,称之为变革)
同样,鼻出血的治疗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对于用鼻窥经前鼻孔未能发现出血点的顽固性鼻腔深部鼻出血,没有鼻内镜检查,没有发现确切出血点,血,何时可以止住,始终只能是个未知数。只有在鼻内镜下找到了确切出血点,血,何时可以止住,才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很多医院至今没有内窥镜,或者说只有一两套内窥镜,夜间值班的时候,不能做,这是其一。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医院不在少数,这些不具备更好设备的医院是怎样建立的,是怎样运转的,是谁造就了这样的医院,这样的医院还要在如此情况下,维持多少年,还能维持多少年。
工作年限短,内镜操作不熟练,就是想做,也做不了,就是勉强做了,也找不到真正的出血点,最后,也只能是全鼻腔填塞,这是其二。
鼻腔反复填塞后,黏膜糜烂严重,或是内镜检查不得要领,检查不仔细,不全面,不认识真正出血点是什么样,结果要么是没有找到,要么是找到的不是真正的出血点,这是其三。
要么不看书,要么看的书已经老掉牙,得到了不正确的知识,要么实际操作的次数有限,根据有限的临床实践,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这是其四。
工作年限长,内镜操作熟练,富有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几乎都已经功成名就,不再值一线班。对于鼻出血这样的“小病”,多半不会亲自处理,不会十分关注,自然,也就缺乏第一手实践经验,也就只能是想当然的去看待,去指导,去治疗,只能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了,这是其五。
因此,笔者认为,时至今日,血,何时可以止住!依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深入探讨的,不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
可惜,多数的中国人没有钱,同样,多数中国的医院也没有钱。那时候,区区2万元的设备,要先口头请示,后写论证报告,经过逐级讨论,最终才能审批。这一个过程下来,短则一年半载,长则十年八年。靠,那个憋气,就别提了,就是给自己家挣钱,也不用这么费事。心里酸酸的,愤愤的,只想破口大骂,却竟不知道应该骂谁。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后来,我在北京大医院的同学遇到我时也说:“不容易,你们真是不容易”。说来,难啊!还好,在同学的帮助下,94年参加了他们的鼻内镜学习班,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从内镜手术一开始,我就十分关注内镜下止血,因为这是常见病、多发病。95年在天津召开的首届全国鼻内镜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介绍了内镜下鼻出血的治疗,印象最深的是内镜下止血所拍摄的有关图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出血部位,而是刚刚抽出油纱条后,内镜检查看到的充盈血管。当然,这些都是在后来的临床工作中逐渐才认识到的。而当时,能够上台讲这些的可都是国内的顶尖专家。一句话,那时的水平也就那样。
工作开展初期,鼻内镜检查和止血,并不是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而是在反复鼻腔填塞,均无效的情况下,才进行内镜检查。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早已记不清第一例内镜下止血时的具体情况了,这些年来,也记不清已经在内镜下到底治疗了多少顽固性鼻出血。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时至今日,只有一例找到出血点,微型填塞后填塞物脱落,被其他医生做了后鼻孔填塞,其余的都在找到出血点后,没有再行全鼻腔填塞,而是接受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最终治愈。
谈到这里,首先说一说为什么选择明胶海绵填塞,而不是激光、微波,不是高分子膨胀材料或其他什么的呢?原因很简单,当时,在1994年,除了鼻内镜以外,医院尚没有可以与之配套的激光、微波,更没有高分子膨胀材料之类的填塞物,手头上能够拿到的,可以用的只有油纱条和明胶海绵,这是其一。
在后来的使用中,只要能够正确使用,明胶海绵完全可以满足止血要求,而且价格便宜,随手可得,填塞后不需要清理,可以自行排出,可谓一步到位,病人没有激光、微波等所造成的更多的黏膜损伤,这是其二。
很多人说用明胶海绵填塞不行,在更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正确使用,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怎么用过,当然这也不排除惯性问题,不排除仪器的使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医生的技术在中国根本就不值钱。至少在广东,内镜下治疗只能收100元,内窥镜使用费不能再收,前鼻孔填塞30元,后鼻孔填塞50元,没有局部微型填塞的收费标准。因此,内镜下明胶海绵填塞,顶多只能收150元,材料费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微波治疗140元,激光治疗,仪器价格30万以上,最多一次使用可以收到300元。请问,如此的价格体系,在国家不投入,需要医院自己自负盈亏,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经济收入挂钩的情况下,平心而论,各位同行,会做怎样的选择?
鼻腔深部的顽固性鼻出血,出血点多在鼻腔的狭窄部位,仅仅只是内镜检查,就已经十分勉强,如果再放入微波治疗的探头,在直视下处理出血点,比局部用明胶海绵做微型填塞更困难。倘若处于出血状态,用激光、微波等止血,更是不可能了,这是其三。
除了明胶海绵外,现有的各种填塞材料,不仅不能够吸收,软化后自行排出,而且价格高,这是其四。
话说远了,现在言归正传。
虽然,关于内镜下止血的很多事情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是,对于很多“特殊”病例,依然还能够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位顽固性鼻出血的老者,并不是我主管的病人,老者反反复复填塞了很多次,住了很长时间的医院,依然是不断的出血。
同事实在没辙了,请我帮着用鼻内镜检查一下。结果可想而知,整个鼻腔只有中鼻甲游离缘以上平面的黏膜还算光滑,其他部位均严重糜烂,内镜下看到的除了糜烂,还是糜烂,到处渗血,根本无法判断什么地方是真正的出血位置。
无奈之下,只能用明胶海绵将中鼻甲游离缘以上平面做了明胶海绵的局部填塞。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填塞后不再出血,则出血应该是在鼻顶,否则就是在没有被填赛的那些黏膜糜烂区,如此而已。
结果,误打误撞,老者没有再出血,只是最终在鼻中隔原先大面积糜烂的中部遗留了一个穿孔,后来穿孔越来越大。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例因填塞导致的鼻中隔穿孔。
后来,很多年以后,我又见到了2例来自外院的因顽固性鼻出血,反复填塞导致的鼻中隔大穿孔,都被我做了鼻中隔穿孔修补术,还好,都修复了。
再以后,随着内镜手术操作的不断熟练,顽固性鼻出血内镜治疗的病例数和找到确切出血点的病例数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多少家医院,具备更好的设备条件,而在具有设备条件的医院,几乎没有几个医生,能够有时间、有能力实施更系统的综合治疗,少之又少的具有更好设备条件,有时间、有能力,而又愿意如此做的医生,又有多少患者能够愿意和有条件接受更系统的综合治疗呢?可谓屈指可数。
那么,没有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治疗的完善程度,结论的可信度,当然令人质疑。倘若,我们能够最终解决所有鼻息肉的复发问题,请问,费用是多少呢?而这样的费用多少才不算贵呢?
再说天价医疗问题,此事一出,就有人惊呼,以前都说没钱的人看不起病,现在看来有钱的人也看不起病了。切,笔者认为,医患双方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造成天价医疗费的首要原因。
当然,不得不承认,医疗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机构臃肿,行政后勤部门精简了几次,越简越多,越小的医院,越难承受其重,谁来负担他们的支出呢?这是其一。
国家投入不足,甚至说几乎就没有什么投入,国家预算中的医疗投入,本来就不多,而且,根本就没有多少能够到医院来,各级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全额医疗单位,诸如防疫、疾控等部门,花掉了本就不多的国家预算中的相当一部分医疗投入,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层层设卡,截留,更是雪上加霜,这是其二。
在医疗活动中,每一个医生,每一个护士,在完成自己业务工作的同时,也是一个收费员,医生开一个检查单,治疗单,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填项目和价格,稍有不慎,多填少填,难以避免,护士负责处理医嘱,输入电脑的项目,密密麻麻,稍有不慎,多输少输,同样难以避免。由于医疗投入不足,医院从上至下,只能层层下达指标,医疗收入与工资奖金挂钩。多填,多输,就高不就低的情况,自然是屡见不鲜,甚至说是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不是专业的财会人员,医疗服务项目,种类繁多,常常分不清,看不明,加之缺乏有效监管,政策不明,更改频繁,就是专业的财会人员,专门负责收费,想不出错,也很困难,漏收少收的情况同样比比皆是。于是乎,有钱的,多收点,没钱的,少收点,甚至减免。平常的日子,全院上下,都是睁只眼,闭只眼,难得糊涂。检查的时候,领导挂帅,提心吊胆,上下一致,得过且过,能蒙则蒙。一句话,医疗收费就是一本糊涂账。这是其三。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的政府,在中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或者说我们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到底在医疗行业这些年的变革中,起到了怎样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不玷污改革的名声,不使改革这个词,在很多年以后成为一个贬义词,只能将医药行业的所谓改革,称之为变革)
同样,鼻出血的治疗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对于用鼻窥经前鼻孔未能发现出血点的顽固性鼻腔深部鼻出血,没有鼻内镜检查,没有发现确切出血点,血,何时可以止住,始终只能是个未知数。只有在鼻内镜下找到了确切出血点,血,何时可以止住,才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很多医院至今没有内窥镜,或者说只有一两套内窥镜,夜间值班的时候,不能做,这是其一。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医院不在少数,这些不具备更好设备的医院是怎样建立的,是怎样运转的,是谁造就了这样的医院,这样的医院还要在如此情况下,维持多少年,还能维持多少年。
工作年限短,内镜操作不熟练,就是想做,也做不了,就是勉强做了,也找不到真正的出血点,最后,也只能是全鼻腔填塞,这是其二。
鼻腔反复填塞后,黏膜糜烂严重,或是内镜检查不得要领,检查不仔细,不全面,不认识真正出血点是什么样,结果要么是没有找到,要么是找到的不是真正的出血点,这是其三。
要么不看书,要么看的书已经老掉牙,得到了不正确的知识,要么实际操作的次数有限,根据有限的临床实践,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这是其四。
工作年限长,内镜操作熟练,富有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几乎都已经功成名就,不再值一线班。对于鼻出血这样的“小病”,多半不会亲自处理,不会十分关注,自然,也就缺乏第一手实践经验,也就只能是想当然的去看待,去指导,去治疗,只能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了,这是其五。
因此,笔者认为,时至今日,血,何时可以止住!依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深入探讨的,不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
可惜,多数的中国人没有钱,同样,多数中国的医院也没有钱。那时候,区区2万元的设备,要先口头请示,后写论证报告,经过逐级讨论,最终才能审批。这一个过程下来,短则一年半载,长则十年八年。靠,那个憋气,就别提了,就是给自己家挣钱,也不用这么费事。心里酸酸的,愤愤的,只想破口大骂,却竟不知道应该骂谁。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后来,我在北京大医院的同学遇到我时也说:“不容易,你们真是不容易”。说来,难啊!还好,在同学的帮助下,94年参加了他们的鼻内镜学习班,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从内镜手术一开始,我就十分关注内镜下止血,因为这是常见病、多发病。95年在天津召开的首届全国鼻内镜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介绍了内镜下鼻出血的治疗,印象最深的是内镜下止血所拍摄的有关图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出血部位,而是刚刚抽出油纱条后,内镜检查看到的充盈血管。当然,这些都是在后来的临床工作中逐渐才认识到的。而当时,能够上台讲这些的可都是国内的顶尖专家。一句话,那时的水平也就那样。
工作开展初期,鼻内镜检查和止血,并不是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而是在反复鼻腔填塞,均无效的情况下,才进行内镜检查。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早已记不清第一例内镜下止血时的具体情况了,这些年来,也记不清已经在内镜下到底治疗了多少顽固性鼻出血。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时至今日,只有一例找到出血点,微型填塞后填塞物脱落,被其他医生做了后鼻孔填塞,其余的都在找到出血点后,没有再行全鼻腔填塞,而是接受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最终治愈。
谈到这里,首先说一说为什么选择明胶海绵填塞,而不是激光、微波,不是高分子膨胀材料或其他什么的呢?原因很简单,当时,在1994年,除了鼻内镜以外,医院尚没有可以与之配套的激光、微波,更没有高分子膨胀材料之类的填塞物,手头上能够拿到的,可以用的只有油纱条和明胶海绵,这是其一。
在后来的使用中,只要能够正确使用,明胶海绵完全可以满足止血要求,而且价格便宜,随手可得,填塞后不需要清理,可以自行排出,可谓一步到位,病人没有激光、微波等所造成的更多的黏膜损伤,这是其二。
很多人说用明胶海绵填塞不行,在更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正确使用,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怎么用过,当然这也不排除惯性问题,不排除仪器的使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医生的技术在中国根本就不值钱。至少在广东,内镜下治疗只能收100元,内窥镜使用费不能再收,前鼻孔填塞30元,后鼻孔填塞50元,没有局部微型填塞的收费标准。因此,内镜下明胶海绵填塞,顶多只能收150元,材料费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微波治疗140元,激光治疗,仪器价格30万以上,最多一次使用可以收到300元。请问,如此的价格体系,在国家不投入,需要医院自己自负盈亏,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经济收入挂钩的情况下,平心而论,各位同行,会做怎样的选择?
鼻腔深部的顽固性鼻出血,出血点多在鼻腔的狭窄部位,仅仅只是内镜检查,就已经十分勉强,如果再放入微波治疗的探头,在直视下处理出血点,比局部用明胶海绵做微型填塞更困难。倘若处于出血状态,用激光、微波等止血,更是不可能了,这是其三。
除了明胶海绵外,现有的各种填塞材料,不仅不能够吸收,软化后自行排出,而且价格高,这是其四。
话说远了,现在言归正传。
虽然,关于内镜下止血的很多事情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是,对于很多“特殊”病例,依然还能够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位顽固性鼻出血的老者,并不是我主管的病人,老者反反复复填塞了很多次,住了很长时间的医院,依然是不断的出血。
同事实在没辙了,请我帮着用鼻内镜检查一下。结果可想而知,整个鼻腔只有中鼻甲游离缘以上平面的黏膜还算光滑,其他部位均严重糜烂,内镜下看到的除了糜烂,还是糜烂,到处渗血,根本无法判断什么地方是真正的出血位置。
无奈之下,只能用明胶海绵将中鼻甲游离缘以上平面做了明胶海绵的局部填塞。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填塞后不再出血,则出血应该是在鼻顶,否则就是在没有被填赛的那些黏膜糜烂区,如此而已。
结果,误打误撞,老者没有再出血,只是最终在鼻中隔原先大面积糜烂的中部遗留了一个穿孔,后来穿孔越来越大。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例因填塞导致的鼻中隔穿孔。
后来,很多年以后,我又见到了2例来自外院的因顽固性鼻出血,反复填塞导致的鼻中隔大穿孔,都被我做了鼻中隔穿孔修补术,还好,都修复了。
再以后,随着内镜手术操作的不断熟练,顽固性鼻出血内镜治疗的病例数和找到确切出血点的病例数越来越多。
作者: 颜永毅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