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教授——2006国内射频消融现状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10-10 21:30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马长生 北京安贞医院 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 现状 点击次数:

马长生教授简介

马长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1月生于河南驻马店;1984年7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曾分别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心内科工作,目前担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

介入心脏病学尤其是房颤的导管根治治疗是马长生教授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点。自1992年至今,其独立或指导其他术者已累计完成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3000余例,并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2年负责举办了4届全国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演示会,累计完成房颤的导管根治术近1000例,为国内样本量最大一组病例,在房颤导管消融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被誉为“中国房颤治疗第一人”;独立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000余例、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900余例等总计近6000例的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无论是病例数量还是成功率均居国内前列。近10余年来,马长生教授曾应邀到全国200余家医院协助开展心脏介入治疗的各项新技术,并在60余次全国和地区性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或手术演示,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工作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内享有盛誉的介入心脏病学权威专家。

马长生教授不仅临床造诣深厚、技术精湛,而且注重科研,善于总结,勤于笔耕,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0余篇;主编《介入心脏病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第一、二版)、《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策略》及《心脏病学实践》等多部学术著作,受到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指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0余名。

马长生教授目前在多个国内学术团体内任职,主要包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介入心脏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医刊》、《JAMA》杂志中文版及《国际心血管病杂志》汉文版的编委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近10余年来,马长生主任医师以其突出贡献而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及荣誉称号,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两项、 “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卫生部强生中青年临床医学奖三等奖等,是我国心脏病学界不可多得的艺德双馨的青年专家。

2006国内射频消融现状分析

国内目前已开展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工作的医院约有300家,其中经常性进行此项工作(>30例/年)的医院约200家。年度完成例数>300例的大中心有10家左右。

最近5年未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射频消融工作注册登记,根据上一次(2001)注册登记的结果及近年的发展趋势,估计近两年国内每年完成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在15000例左右,其中绝大多数(80%~90%)病例为室上速,少部分(10%~20%)病例为房颤、典型房扑、特发性室速和局灶性房速等。

展望未来几年,国内室上速的病例完成量增加有限,基本已进入平台期,但房颤的例数可能有较大增长。目前国内经常性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医院在20家左右,均装备了至少一套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EnSite)2005年完成例数在1500例左右,估计06~07年可能会翻倍增长。

在导管应用方面,目前Webster-Biosense导管仍占最多的份额,约占室上速导管消融的60%左右,房颤消融的70%左右。其它厂家的导管应用量正呈快速的上升趋势,主要包括:St. Jude Medical(包括IBI、Daig)、BARD、Medtronic及一小部分国产导管。


编辑:西门吹血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马长生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