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优秀图书需要具备许多条件,简单说来,有以下6点。
1.主题是当前学术研究或工作实践中的热点。
2.提供大量新的信息。
3.内容准确、科学。
4.各种素材经过作者的消化,编排有序。
5.文字通畅。
6.编校印制质量良好。
同时具备上述6点的图书,可称精品图书;具备1-4点及5、6点之一的图书,也属佳作;具备1-4点的图书为好书;具备1-3点的图书仅为合格;仅有1点或2点的图书有些参考价值;一条都不占的图书,叫作垃圾。
按这样的标准,《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划归佳作之列。
谈论药物,无非安全、有效两条。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安全性占有相当的工作量,而且目前还有日益严格的趋势。国内在安全性方面的工作,似乎略逊于有效性研究。而大家对此也十分关心,新药版中好象就有许多战友询问有关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所以本书占了第一条。这本书为将近100万字的译著,应该是该专业方向国内唯一的一本译著,我怕自己印象有误,刚才专门google了一下,确实没有发现同类书。老外对安全性实验是非常当真的,大家看一下目录就知道人家确实下了工夫,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有涉及,应该说是一本比较全面的指南。所以第二条也占了。
本书原作者Shayne C.Gad还是比较专业的,曾服务于毒理学协会有关替代试验、动物研究(各两次)及命名委员会,是两个SOT特殊部门(职业卫生和管理毒理学)的总裁及第三个部门(生殖与发育毒性)的官员,是美国毒理学院前院长、委员会成员以及毒理学咨询圆桌会议总裁。曾任Synergen公司毒理学及药理学部主任、G.D.Searle公司产品安全性与药代动力学部资深主任。(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些头衔的水分有多大,反正外方出版社跟我们狠吹了一通,丁香园的高手最好看一看,是不是“克莱登大学”的)以外国人做学术专著的风格,3、4两条也还占得住。
要说问题可能就在于翻译方面。我们的翻译队伍来自“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总的负责人是主任王秀文,具体工作以手下的人员为主。在业务上应该说没有问题,但在文字处理上,可能是稍微随意了些。当初编辑稿件时,加工编辑就发现,有的译文和原著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复审的时候,正好我和师傅都很忙,没时间审它,但和外国出版社的合同又定死了出版时间,不能拖。无奈之下,只好求助我师爷去了,反正老头退休在家,时间还是有的。半个月后,老头把我们召去了,上来就说:“我看了三分之一了,确实有些问题,一些话中文读着很顺,但和原文一对,发现有意译的成分。” 这里说一下,翻译讲究“信达雅”,但在科技图书中,信是最高标准。一般的编辑都希望译者尽量遵从原著。 不过老头也承认,原著有些句子太专业、太复杂,完全直译过来可能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译者痛苦,读者也痛苦。既然时间紧,就让译者将我们发现的不太吻合的部分再次审核一遍,保证科学性方面不能出错。 既然师爷发话,徒子徒孙当然照办。译者再次审核,作了一些完善,也就这样出版了。 虽然出版了,但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点不塌实。正巧去年底,到二军大袁伯俊先生处审另一个稿子,编者中就有安评中心的李波主任。 说起这本书,李主任说知道,说自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翻译,但也了解他们的工作,从科学性方面应该还是可靠的。这才让我舒坦了。 就因为这个原因,我还不敢把此书列为精品。但佳作还是合格的。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至少填补了国内同类书的空白。对搞新药研发的应该还比较合适。 看过这本书的,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告诉我。
提醒一点,我注意到好几家书城和医药书店,把这本书放在药物手册中了,大概是以为属于临床安全用药的范畴,所以大家想找的话应多个心眼。该书由化工出版社05年11月出版,定价149元,在翻译书中不算贵。但出版社打折有限,很多书店能便宜20多元。
编辑:7100
作者: 阿捷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