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budbud]:
国内外文献对壳聚糖纳米粒的报道已经较多,但是试验中发现纳米粒的混悬液制备是可能的,但是将纳米粒从中分离出来却有一定难度,文献报道普遍使用超速离心法。但是离心后的壳聚糖纳米粒的产率以及后续干燥却在试验中难以实现,从而也设计到载药量的计算和制剂的应用形式问题,希望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大家见仁见智。
网友[阿骋]:
确实如楼主所言,纳米粒的混悬液制备是可能的,但是将纳米粒从中分离出来却有一定难度。
超速离心法文献报道很多,但却有很多弊端,比如离心后纳米粒沉淀不完全,离心过程中药物泄漏,离心后纳米粒粘连粒径增大等,因此多用于包封率测定,用于大生产是很不现实的。
我觉得用于大生产的可行方法非冷冻干燥莫属,虽然不能实现纳米粒与游离药物的有效分离,但只要每批产品都采用可靠方法测定过包封率,将来产品说明书及标签上注明即可,也没有必要非得分离。
总之,纳米粒制剂的上市和工业化大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皮蛋]:
我做过壳聚糖纳米粒,与Budbud颇有同感。我用的敷料是sigma的,确实可得到很漂亮的纳米粒。但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般药物(化学药物)的载体,存在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生产的问题,因为其中纳米粒的浓度太低,即使进行TEM观察也得离心浓集后尚可,且存在离心不完全,离心得到的纳米粒再分散等问题。但作为基因药物的载体,因基因药物本身所需治疗量低,或许尚可。
网友[bianbenjamin]:
如果化学药是阳离子呢?是不是将其溶解于酸性的壳聚糖溶液中,再加入聚磷酸盐来制备纳米粒,我没有做过,不只这样做出来和阴离子化学药做出来的纳米粒的性质是否会有大的不同。
我想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粒本身制备出的粒子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合物”形式,而是靠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互相交联而成(是不是有点像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呢),只不过那个正电荷用的是链状的大分子壳聚糖,负电荷用的是小分子的化学药和聚磷酸根,因此这种揉杂而成的粒子一定不如其他方法制备的粒子稳定。如果按照[**通过超速离心或凝胶色谱方法分离出纳米粒,洗去表面吸附的药物(超速离心法),再次分散到介质中超速离心法),所得纳米粒体系冷冻干燥得到固体纳米粒,取固体纳米粒测定载药量。**]做下来,个体差异可能大的多,效果不会好。所以budbud不要郁闷了。我想请教各位前辈制备出的纳米粒混悬液在冻干时加什么保护剂效果较好?
不管用什么方法测包封率,关键还是方法本身的可靠性以及纳米粒实际包封率的重现性。纳米粒包封率测定结果差异较大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水溶性药物纳米粒而言,离心法测定的包封率确实重现性差,我以前测过同一批样品同时离心,结果都差很多,令人郁闷。离心超滤法的结果重现性也不好。
葡聚糖凝胶柱法还是较为可靠的,但耗时较长,如果在过凝胶柱的过程中载药纳米粒中的药物泄漏,测得包封率会偏低,偏低的大小要看泄漏的快慢和分离时间的长短。
如果能搞定包封率,批间重现性好就很不容易了,载药量可以不考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网友[budbud]:
就我制备的纳米粒工艺,实际包封率的重现应该问题不大,做过三批样品在测定重现较多的是10%到13%的范围内,但出现了一次负值和几次明显无法合理解释的数值(因为有两个处方比较,较差的包封率反而高于好的处方)。
葡聚糖试了一次,原料药上柱竟然5min就出来了,可能是装的太短了吧,也说有可能是凝胶时间长了,坏了(我用的是旧的),再做吧,总之要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
瞎忙了一段时间,回到试验中,对于葡聚糖凝胶粒径大小造成保留时间差异的问题,查到过一篇文献也是这种结果,但没有解释原因。我是这样想的,可能是由于粒径大的凝胶颗粒溶胀后体积增大,在柱中堆砌不紧密,在相同流速条件下,游离药物在凝胶颗粒中的移动距离延长,从而保留时间延长。
还有就是离子交联法这种方法的对于制备小分子药物壳聚糖纳米粒的可行性,我做了好长时间,难度还是很大的,主要是纳米粒对药物的有效包裹和结合,小分子药物不像蛋白和多肽类,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荷电,其与壳聚糖分子形成包裹,物理吸附以及静电吸引的作用都较强,因此制备出的载药纳米粒如皮蛋等前辈所讲存在浓度太低,包封率低,体系不稳定(易泄漏)的问题。
做点科研真是不容易。
编辑:蓝色幻想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