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质量标准的讨论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9-17 08:16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中药 质量标准 分析方法 有效部位 点击次数:

    网友walterliu:
    上个月听了一个中药现代化的研讨会,这个会议级别比较高,到了院士。会议中有一个内容是关于中药质量标准的,罗国安等一些知名的教授都发了言。在中药质量标准方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效成分(指标成分)含量控制或指纹图谱,还有一个外国专家提出用组织细胞培养的生物学方法。听了这些专家的发言,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在这提出来听听各位战友的意见:

    现在中药质量标基本都是基于化学成分,采用化学方法。能不能跳出化学的圈子另辟蹊径呢?我们看看中药书,古人对中药的理论已有论著,中药的理论基础是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和辛甘淡酸苦咸)、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从中药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对上述这些中药的性质进行数据化、标准化,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不要再跟着西药标准控制方法的屁股后面走,开辟中药质控自己的路。这些研究不是搞化学和搞化学分析的人能够做得了的,需要多学科的人来共同研究。可能还要物理学方面的专家,甚至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的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人共同努力,开辟中药现代化自己的路。

    以上一点个人的想法,想来难度也非常大,甚至觉得不可行。很想向其他领域的专家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但没有机会,自己也不懂。放在园子里,请各位战友发表高见。

    网友xchlee:
    现在关于中药现代化的课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个人理解既然是走现代化的路子,就应该立足于科学之本,楼主的观点是从我们传统的中医进行研究,其实这一点是有悖于现代化的概念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从中药的性味归经等方面搞得比较透了,也对我国传统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给人的感觉总是比较模糊,因为不清楚中药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起治疗作用,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使其明朗化,用相关的知识去研究它,发掘它,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吧。因次我认为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酸奶:
    我觉得网友walterliu的想法到是很有新意,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拿最简单的来说,我们药理上造模,肝郁,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在中医中这是一个很广的范畴,造成的因素也有很多。如何才能造出肝郁的模型,并且对起指标进行量化?我们通常采用将小鼠或大鼠捆绑个几小时,再平行给药,老鼠肝郁没郁?不知道,要是做实验的这批老鼠个个都天生乐观向上,宁死不屈,这实验就完蛋了。实验结果天知道是否可靠。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中药质量标准当然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有效成分是物质,检测手段是物质的,如果楼主能将中医中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物质化,那可能还有些希望。

    个人认为,中医的归经理论可能存在一些我们尚未被认知的内容,但它也是对存在一种反应,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中药质量标准是 将中医上对某事物的认知翻译成现有标准,翻译的是否正确,不好说,但我觉得除了现行标准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新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按照中医理论来建立,不过真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网友pharmhu:
    我认为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中药药理和中医病理的现代化。很显然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药理论是对于一个问题认识探索所走出的两条路。这两条路就好象是平行线,由于各自独立的发展而未能相交。由于西方的现代文明采用分析的思维模式,对许多问题进行了量化,易于交流和识别,能够得以持续发展,因此显现了优势。而中医药理论模糊,交流交少,只是断断续续的发展,因此相对落后。

    由于现代医药理论通常能够对病症作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认为是对的;而中国古代诬医不分,其中含有糟粕,因此常常为人们抛弃。但是现代社会疾病的多样化,许多疾病由于很复杂,难于用西医理论理解,而中医药理论对此类疾病能够解释和治疗。因此现在人们又对中医药理论显现了比以往多的关注。

    既然,两条医药理论是平行线,就应该找到两条平行线上的对应点,分别发挥其长处。而两条医药理论的基础是病理和药理。因此中医药理论现代话应从中医药病理药理现代话入手。阐明了中药作用的基础和有效物质,中药质量标准的拟订才有根可寻,有剧可依,才有意义!

    网友wang179080:
    中药的理论中的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和辛甘淡酸苦咸)、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归根结底还是化学物质的表现结果,测定某指标成分的含量就是要把作用物质量化,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楼主说到中药走自己的路,我觉得TLC鉴别中对照药材的应用,及其他指纹图谱的建立,就是有别于西药的很好的路子。

    网友pengjian:
    我国现阶段分析方面水平与国际相比是低不少,很多都是照搬老外的,以前中医对药性的认识,相对于现代的化学仪器分析方法而言,其实是走的另一条路,经过几千年的锤炼,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我觉得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做过指纹图谱的战友们都知道,就用现在的紫外等方法控制中药质量,说是为了现代化,但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就连现在一部分专家都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因为有些没有紫外吸收的成分对药效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么通过指纹图谱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不就没有达到吗。

    所以个人认为,对于中药的控制,应该以中医理论为主,现代分析方法为辅,而不是反过来。

    网友liuyunyuan:
    网友walterliu提到的这个问题,其实不光是涉及中药的质量控制,也包括的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思路,是以其中的化学成分为目标,还是依据中医理论。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为前提的,就中医理论来讲,它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有很多理论我们无法用现代的理论来证明它是对还是错,有点像量子力学,你了解的越多就越搞不明白,也许微观性质于宏观性质真的完全不同。

    我也认为用现代分析手段去分析中药中各个成分的性质、药理作用,药味配伍的成分变化、药效变化,真的是不太可能,也许在未来能够,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很难达到的。但我们得承认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也卓有成效的找到了有药效的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并能够也正在指导中药新药的开发,且对中药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现在的以化学成分为指标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指纹图谱),也不能抛弃中医、中药理论,探索嘛,就得各条路都走,等到走不通了再走另一条,只要我们不放弃,一直在思考,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柳暗花明呢。

    网友yjz7221:
    中医药现代化应该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医药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宝库,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些人的研究没有遵循中医药理论就要给予批评或置疑,也不应该因为某人完全遵循中医药理论而认为不科学进行嘲笑。

    中医药理论虽有糟粕,但毕竟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且这些规律最终是应该可以用现代理论去解释的,只是我们目前对生命现象、生理病理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所以想短时间内就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化是不现实的。目前阶段,对单味药材的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方式,最终找到有效单体。对复方的研究,则应更多的认同本草的经验,不能简单地进行了一些试验就自认为可以替代原方。目前应在充分继承传统制法的基础上,先确保稳定可控,然后再进一步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优化工艺和剂型。中医药现代化不是海市蜃楼,是要靠一步步的努力来实现的。

    网友sayflower:
    从传统来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控制靠的是过程控制,即从药材的原产地,到采摘时间,药物入药部位,药物的炮制加工,以及煎煮等制剂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依照经验严格控制,这样得到的才是质量可靠的地道中药制剂。其质量标准或许从未涉及具体成分的检测,而主要是外观及药师的个人感官判断。

    中药的质量标准的出现,可以说是受西药的影响,也是中药现代化的最直接的成果之一。但是其质量标准能否真正保证药效,则很难说,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加以评价。中药现代化的提法从一开始就是有争议的,只不过现在占主流的思想是提倡中药现代化,但是抛弃了传统中医药思想的单纯的中药现代化到底是对是错,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楼主提出的思路,对中药的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和辛甘淡酸苦咸)、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进行数据化,倒是很有创意,但如何下手确实也是个难题,因为上述指标都是些定性描述指标,从现代科学观来看都还缺乏客观性,如何客观化、定量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也许矛盾的根本在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在于中西医基本理论的截然不同,想用任何一种理论去改造另一种理论,结果就是使另外一种理论走向灭亡。正像现在中药现代化,依我看,许多现代化的中药本质上与西药已经没有了区别,不过是披着中药外衣的西药而已。

    有效成分控制也好,指纹图谱也罢,既然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药,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为了达标而人为向中药制剂中添加所谓“有效成分”的物质的可悲现象。

下一页 >
分页: [1]   [2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集体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