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中医专刊文章:在自我批判中走出夹缝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4-02 14:20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中医 学术讨论 健康报 点击次数:

2007.03.29 3版 中医专刊 编辑:祁芳
作者:王乐民

2006年底(丁香园注:应为2006年4月),《医学与哲学》杂志刊登了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关于“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从而引发了是否要取消中医的新世纪大讨论。回顾历史,关于对中医是“扬”还是“弃”的学术讨论,这已是自北洋政府拟“取消中医”以来的第四次。

2007年3月18日,部分学者汇聚在一起,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而这一天正是每年一度的“国医节”(3月17日)的第二天。

“反思”和讨论的观点用三点可大致概括:一是坚决维护和恢复中医的传统;二是主张中医必须改革和创新;三是明确批评中医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优势互补是我国医学发展正途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医学史专家袁钟说,中医长期发展至今还尚未步入自然科学的轨道,大量成功临床经验依然借助于古代普遍学说来解释,或用原始的类比方法来说明,对疾病的个体化动态化的考虑大于对规律的认识,医生的个体经验总结大于标准化的探索。于是,在如今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影响巨大的社会中,我们还听见用“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来解释疾病,还用“风、寒、暑、湿、燥、火”来说明病因,还仅依靠医生的手指感觉来体会脉象,还主要凭医生的个人经验来诊治疾病,这就导致不能对中医有效的临床经验进行科学的解释。中医的科学成分不能被有效地提炼,中医所触及的客观规律不能真正被认识,中医的诊治方法难以标准化,而对中医的批评和质疑始终不断。其实,正像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应该学习中医的人文精神和沟通艺术一样,中医的发展也应该学习现代医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而这两者的结合才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过去,尽管现代医学提出了医学模式的转变问题,但没有注意到中医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尽管中医内部也有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但显然不是以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本,而只是用其来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袁钟认为,关于中医的争论,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实际地思考现阶段医学发展的问题,包括中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发展问题,两者各自的不足正是对方的优势,显然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对于中医是保留还是废弃的争论,袁钟表示,当有关中医的讨论使许多人困惑、不解甚至愤怒时,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其积极作用。中医的存亡不在于外部如何评价,而在于自身如何发展。如果中医内部越来越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外部无论怎样赞扬和保护都无济于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对中医提出批评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应该将外部的批评和压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

袁钟说,有关中医的讨论是否再一次创造了中医发展的契机,目前尚难以下结论,但这种广泛的思考和争论,触动了许多中医学生、教师和医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对中医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引发他们对中医的未来进行深刻思索,激活他们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当今医学的发展。

中医发展先要解决自身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认为,现在对中医持反对或者告别态度的大致有三类人:第一类人主张唯科学主义,以西方科学标准衡量一切。认为但凡从结构上找不出严密的依据又没法用逻辑关系进行说理的,就是不科学的,就要被淘汰。第二类人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有迷恋西方的倾向。第三类人则有借此哗众取宠有“作秀”的嫌疑。

何裕民说,医学不仅是科学,还是一种人文文化;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对待中医问题上,有些人主张用唯一的西方近代科学标准来评估。这种标准在解释化学、物理学等现象方面很成功,但在解释生物学现象方面会面临挑战。因为,生物学与物理学的规律不完全一样,标准也不能一元化。从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角度来看,中医不仅仅是国宝,也是科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参照物。

何裕民认为,目前中医界有几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首先,中医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中医的教育模式借鉴的是西医院校的那一套,批量生产,这对于需要传统文化根基、需要临床经验积累的中医而言是一个致命伤。在培养中医传人方面,我们现在是学校课堂教育多,传统师徒帮带少。其次,现在很多综合性的中医院,采用统一模式管理,讲求经济效益,这本身就是个问题。第三,在对待中西医的态度上,有些观念需要扭转。比如,有人认为西医能治百病,中医只是擅长治疗疑难杂证。其实,在急诊抢救方面西医固然是强项,但在很多小毛病(如感冒)以及一些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和难治性疾病(如肿瘤、肝病等)的治疗方面,中医还是很有优势的。在“治病”方面,或许中医不敌西医,但在调整人体状态方面,西医却不敌中医。中西医各有优势,完全可以协同作战,没有必要剑拔弩张,全面抗衡。

何裕民认为,中医要在“自我批判中走出夹缝”。他说,中医理论有着众多缺陷,但她又有着丰富的实用价值,包括相当的科学意义。在此意义上,何裕民将中医理论称之为“一个苦涩的酸果”。他说,由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是观察经验加哲学思辨,是以大量的经验为依据,凭直观外推、心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或者不太严谨的取类比象,一下子跳到理论,其间并无严格的逻辑归纳或演绎,更无严谨的实验检验。因此,中医理论有着“涵容性极大,理论偏向模糊、笼统,过度注重整体和功能的概括,忽略了对结构、细节的分析,概念和理论范畴存在着意会性、非确指性等模糊的特点。在‘天人相应’等观念的指导下,在许多方面夸大了自然界的同一性,并有把不同事物和现象背后的规律混淆在一起的诸多缺陷,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荒唐结论”。

何裕民说,基于以上的思考,对中医理论既不能简单地摈弃,也不能盲目地弘扬。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两极之间寻找第三条途径,那就是:解析传统理论范式,以现代科学精神为主导,结合实证研究,重建中医理论的范式。具体就是对原有中医概念的解析批判以及对原有理论体系的解析批判。而目的就是对传统理论进行理性的重新识读和再发现。

弘扬中医推进健康和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认为,中医的推广应用,不仅仅会成为健康产业,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而且也会成为文化产业。中医的作用,不仅是调整亚健康,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显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傅景华说,文化产业实质上是文化价值的体现,而文化产业又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以产业作为载体发展文化是21世纪独特的新理念,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最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项目。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理所当然也是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深层动力。随着医疗保健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我国健康产业必然迅速扩大,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的推广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必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编辑:ache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