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10-10 14:39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李远哲 诺贝尔 点击次数:


李远哲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李远哲1959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1965年获博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随赫施巴赫(D.Herschbach)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教,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后在柏克利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利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回台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

  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杰出学人等荣誉名衔数十项。并发表科学著作两百多篇。同时也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和一些私人学术组织中各种委员会谘询工作。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硷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於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并担任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召集人,推动台湾教育改革。

  李远哲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预定年底完成。十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帮助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授予他荣誉教授头衔。他还指导大连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装置。

   作者: yang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