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9-12-24 13:05 | 文章来源: 医学论坛报 | 点击次数: |
2009年11月28日,亚洲预混胰岛素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亚洲和欧洲的糖尿病学专家和学者们共同回顾了全球肥胖与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进展,探讨尽早起始胰岛素治疗和强化治疗的价值,并论证了餐后血糖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会议特别安排了病例讨论环节,从实践中探索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策略。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介绍了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及东西方差异。她指出,糖尿病迅猛流行势不可挡,尤其在亚洲,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而且,与西方人群相比,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有其自身特点:①发病更早,30~40岁人群发病率较高,且大多数患者为45~64岁;②β细胞功能受损更早且更严重;③总体肥胖率较低但腹型肥胖不容忽视。根据这些特点,对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也应强调个体化,针对其发病早,以β细胞功能受损为主的病生理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尽早起始胰岛素治疗的价值
在临床治疗中,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经多种口服药治疗降糖不佳时才启用胰岛素,这时其病程已数年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往往较高。参加本次峰会的多位专家均指出,目前启用胰岛素治疗存在延迟,这种延迟并不利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因为早期启用胰岛素具有下述多重益处。
降糖与保护β细胞
土耳其克利斯替莫(Kelestimur)教授以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所示单药治疗难以持久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为依据,强调了糖尿病进行性进展的特点,而其进展性又与β细胞功能衰减密切相关。关注β细胞功能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方面。阿尔瓦森(Alvarsson)等的研究已证实,与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相比,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而且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
控制餐后血糖
近年来人们对餐后血糖(PPG)的重视同样提示了早期胰岛素干预的重要性。意大利切列洛(Ceriello)教授指出,大量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正是因此,IDF专门发布了PPG控制指南,强调其危害并指出降低PPG可减少血管事件。
PPG升高在糖尿病进展中发生早,即使是对于HbA1c、空腹血糖(FPG)轻度升高者,PPG已明显升高,提示早期干预PPG的重要性。而且研究显示,要达到HbA1c靶标,必须同时控制好FPG和PPG。尤其是当HbA1c越接近靶标时,控制PPG在HbA1c达标中的贡献就越大(如HbA1c<7.3%时,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率为70%,FPG仅为30%)。这说明,控制血糖不仅要关注FPG,更要关注PPG。
据此,结合中国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衰减显著,胰岛素1相分泌受损严重的特点,早期使用同时干预FPG和PPG的胰岛素(如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对血糖的干预作用更强,患者获益也更多。
减轻代谢记忆效应
Kelestimur教授还指出,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的存在也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早期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良好,可使患者持续获益。勒罗伊斯(LeRoith)等的研究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胰岛素治疗5年血糖控制好且并发症进展率低,而且即使研究终止,两组血糖水平逐渐接近,胰岛素组在并发症方面的获益仍继续扩大。同样,UKPDS后续随访也证实了早期胰岛素强化干预减轻代谢记忆效应的作用。
总之,早期启用胰岛素可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实践中,不论医生还是患者在启用胰岛素时都存在一定障碍。德国利布尔(Liebl)教授对此分析指出,这些障碍包括注射恐惧、挫败感,担心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等。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更耐心的教育和试用等方法解决。
强化胰岛素治疗的选择
对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随着其病情的进展,仍会出现血糖控制不佳,这时需要强化胰岛素治疗。荷兰利格塞尔姆(Ligthelm)教授指出,对于强化胰岛素治疗策略的选择,需要考虑患者意愿和低血糖风险等多重因素。当使用预混或基础胰岛素控糖效果不佳时,使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30)是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且可每日3次使用。
目前,关于预混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和剂量的相关推荐有限,近期发表于《国际临床实践杂志》(Int J Clin Pract)的共识提供了较简单的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从每日1次或2次门冬胰岛素30治疗转至每日2次或3次门冬胰岛素30治疗(图A),即从初始到强化均为门冬胰岛素30的简单转换,以及从每日1次或2次基础胰岛素治疗转至每日2次门冬胰岛素30治疗(图B),具有较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而且,Ligthelm教授指出,使用门冬胰岛素30作为强化治疗有以下优势。首先,与人胰岛素30相比,门冬胰岛素30降糖更符合生理特点;其次,门冬胰岛素30剂量调整方便,每日使用2次可有效降糖,且可增至每日3次使用,同时餐时注射方便;最后,门冬胰岛素30可同时降低FPG和PPG,每日1次使用与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相比,可更好地控制HbA1c和PPG。
从RCT到临床实践,门冬胰岛素30安全有效降糖
目前循证治疗日益被强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而Ligthelm教授指出,更接近于临床的大规模观察性研究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门冬胰岛素30作为应用多年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证据丰富,不论RCT还是观察性研究都显示了对HbA1c(表)、FPG和PPG的良好控制,而且低血糖发生率低。大规模观察性研究IMPROVE进一步显示,门冬胰岛素30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印度卡尔拉(Kalra)教授介绍了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平行、国际多中心研究(OnceMix),该研究比较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方案与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方案作为胰岛素起始策略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亚洲人群为期26周的观察显示,与甘精胰岛素相比,门冬胰岛素30组HbA1c降幅更大(-1.25%对-0.9%,P=0.015),餐后及睡前血糖控制更好。两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均较低(1.3%对2.5%,P=NS)。对于FPG、体重、使用剂量指标,两组相似。这一结果证实,与甘精胰岛素相比,每日1次门冬胰岛素30具有更好的降糖效果,且安全性与之相似。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