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您是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我想请教一下关于双重抗凝的问题。中国的脑血管病指南中对双重抗凝好像并未提及,临床上有不少医生对这个问题也总是心存顾虑,您在临床上是怎样把握的呢?
王拥军教授:双重抗凝有两个绝对适应症:一是血管支架植入术后;二是明确存在斑块破裂导致的动脉栓塞情况,即栓塞性TIA或是栓塞性脑梗死,其他情况只需要单一抗血小板就可以了。单一抗血小板用药一般情况是优先选择阿司匹林的,但是有两种情况优先选择波立维,一是严重的颅内动脉狭窄;二是伴有严重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不能戒烟、代谢综合征和冠心病。
丁香园: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否应该早期抗凝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基层医生一般都会采取比较保守的做法,就是不进行抗凝治疗,那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待的呢?
王拥军教授:其实美国的指南上说的很清楚。对于绝对卧床的患者是必须抗凝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脑血管病,而是为了防止下肢静脉栓塞。除非脑血管病患者出现绝对卧床的情况,指南一般不推荐常规抗凝。但是按照经验来说,有一部分患者进行抗凝还是有效的:第一,心源性卒中;第二,伴有动脉夹层;第三,有颅内大动脉病变。因此综合来看,还是有不少患者需要抗凝的。
丁香园:以空间组织的卒中单元和以人员组织的卒中小组在运行模式上有何不同?
王拥军教授:其实,现在所说的卒中小组或者卒中团队是卒中单元的形式之一。美国曾经将卒中小组定义为移动式的卒中单元,他们是没有固定场所的,哪里有病人就去哪里,但是这个模式现在证实是无效的,已经被淘汰了。我们目前所指的卒中小组是另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为急诊服务的卒中团队。现在所涉及的卒中小组肯定是由卒中中心配备的,而普通病房里的卒中小组都必须建立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之上,没有卒中单元提供的空间,病房的卒中小组就是无效的。但是在急诊时,卒中单元和卒中小组是独立的概念。
(图 王拥军教授)
王拥军教授简介:
王拥军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卒中中心培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神经科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主席;《世界医学杂志》执行主编;《脑血管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综合临床医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等多种期刊编委;美国心脏病学会中风专家委员会(AHA Stroke Council)委员;美国国立卒中学会(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委员。198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1992年-2000年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博士后研究。于1986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线粒体肌病,在国内最早研究脑血管病内皮损害的生化标志,同时参加我国第一株刺激型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XW1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血小板活化的途径。1990年,建立了过氧化体病生化诊断的标准化方法,发现了国内例数最大的一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