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lw56102]:
《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个个相同,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我想把这句话改一下,那就是“高超的查体个个相同,不合格的查体个个不同。”
相信教学医院实习的各位同学都有体会,一些老教授的查体大多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也没有什么特殊工具,大多只是按照诊断学的查体规范在做一些规定动作。但是更细致,更完整。有些教授不依靠任何辅助检查手段就可以通过感觉明确诊断,这时经常可以体会到体格检查是一门艺术的感叹。
但是这么艺术和其他艺术有不同之处,它不是要创造什么,而是尽最大努力的去接近真相,由于真相的唯一性,所以,高超的诊断应该是最接近真相的。两个文学家针对同一主题可以写出风格迥异的两篇文章,两个高水平的同专业临床医师对于一个病人的诊断却应该相差无几。所进行的查体活动也是基本相同的。
所以在学习查体时一定注意动作的规范。如果不规范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就可能在寻求真相时总是偏离方向。
网友[flyknife_lee]:
体格检查的确是一个医生的基本功!准确而规范的查体,往往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起码也可以为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提高体格检查的水平呢?我认为需要注意如下3点:
1、正确认识体格检查的必要性!遗憾的是,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临床医生,尤其是一些低年资医生往往忽视体格检查,有的甚至只是走走过场!在这方面,一些老教授给我们作出了表率,值得我们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繁忙,另一方面是,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技术的进步使部分人产生了惰性和依赖心理!我在实习的过程中,一个老师告诉我:“当一个病例诊断不清楚的时候,系统的做一遍全身体格检查肯定会有收获的!”由此可见,体格检查的确是临床医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2、从一开始就要力求规范,对自己严格要求!如果开始学的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的话,以后改可就难了!很多体格检查的手法都是许多专家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只有手法正确了,才能够准确地发现病变!
3、多加练习、细心揣摩!书本上的理论说的再精彩,那也是死的!自我感觉,体格检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书背得再好,不如自己亲自去做一遍!在见习和实习中做体查的时候,我看到有不少同学不是躲在人群中,就是忙着写入院记录好写完早点下班回去,到了考试的时候就对着《体格检查图谱》和录像猛看,这样能练好技术吗?很难想象~书本上关于体格检查结果的描述的确是比较生动的,但是一些体征的判断,如肝脏质地等,是需要自己不断揣摩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只有多做、多体会才能领会其真谛!
网友[necromancy]:
我个人感觉,刚接触临床的时候,特别是刚刚把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和在同学身上练就的工夫用在病人的身上,紧张是肯定的,在这时,我觉得不论自己当时查体的动作有多么不标准,呼吸音和心音是否听懂了,都应该坚持把该做的检查作做完。这样才是培养规范的查体的第一步。特别是在内科,入院的查体是内科最重要的。不管老师和其他的医生是否按照诊断学课本的规范来,我认为应该把该做的都做完。我就有一个教训。那时,我在血液科实习,来了一个第三次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6岁。我按照头颈,胸心腹的顺序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为了确认是否有睾丸转移,还特意检查了睾丸。可是我一念之差,疏忽了下肢的检查。后来在小孩化疗第三天的时候 ,忽然高热,在仔细一查,他在入院之前左脚的大拇指有比较严重的甲沟炎……结果这个病人不得不停止化疗,接受其他的治疗,着给病人造成了经济损失。我在这次以后,无论什么科实习,都力争做到检查全面。
在外科实习或许不会为病人做很规范的查体,但我个人觉得,在外科查体规范的标志是完整详细的专科检查。如普外科,在腹部触及一巨大包块,应如何对此包块进行感知……诸如移动度,粘连, 范围,界限等等……总之,我觉得把规范的查体放在在实习版讨论是很好的,也可以引起更多站友的共鸣。
网友[shouhuzhe]: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以前在学校上诊断练习查体的时候,带着一丝兴奋,一丝好奇,做各种检查都做得很仔细,比较规范。看碟子,老师教,同学相互检查。当时听心音、听呼吸音,在模拟人上面听病理性的、做病理性的检查觉得不是很难。现在在医院实习,来了病人,老师只做本系统的相关检查,然后一张一张的单子开给病人。久而久之,自己也不做全身检查了,许多东西都很模糊了,在加上很多东西不象模拟人那样好听,也不象书上描述的那样典型。在儿科面对那些哭哭啼啼的“天使”,我头都大了,我什么都还没做,你哭什么啊?我虽然不帅,但是也不吓人啊!
突然觉得自己才真正的意识到在学校学的东西要用到病人身上,原来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我想实习就是补这一段差距吧,所谓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吧!努力中……
“其实我觉得动作规范不规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信息”——的确,查体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病人的信息。但是如果你不规范的话,你就会漏掉很多东西,不规范查体甚至会错误的了解一些信息。
“ 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现代医学讲究的就是标准化。用客观的指标替代主观的感受乃是大势所趋”——这句话我不知道在说。的确,客观的标准很重要,但是主观的同样不可忽视,至少他能让你更多的了解下一步应该怎样去了解哪些客观的标准。我觉得中医的没落很大一部分就在于现在的人们对于中医主观的一些东西不能把握了。我们附属医院一名老中医,仅仅靠摸脉就知道你那里不舒服,每天开两三百张的处方单。这样的人不多,中医也这样没落了。
查体很重要,规范的查体更重要——如果你是一位对病人,对自己负责的医生。
网友[一身垃圾]:
现在实习之中,我觉得一个好的规范的养成主要是从下面一些方面来的。
第一:认识到查体的重要性.这个很多站友都说过,不再强调,补充一些做学生的看法吧,查体是在诊断学上学习的,在见习,实习当中不断的练习养成的。从理论科的讲授上讲,如果老师能在授课的时候结合经验教训讲授一些因为查体不细,不全导致的误诊.漏诊,给学生以警示,大家能意识到体格检查的重要性,那是很重要的,记得我学习诊断学的时候,苏海教授讲了全身体格检查,很深刻的印象,还有况九龙主任讲授哮喘,一上来就给了很多明星的图片,大家会思考为什么给这些图片,最后说这些人都是因为哮喘去世的或患有哮喘的,这样大家一下就认识到哮喘是常见疾病了,也一下就上路了,气氛也有了。所以老师们能让咱们的学生能第一堂科就认识到诊断学的重要性和查体等的重要性,让听众脑子里面有了这个概念=查体很重要,事情就打好了基础。
第二:理论的学习。这个不多说,没有发言权,感觉就是一个字,不能中断,学习了马上开始实践,多看录象,才好上场。
第三:实践:见习的话老师都会安排病人练习,基本的手法大多是在同学之间互相练习的,大家的机会是很多的,但是真正去做了的同学有多少呢。大家也许不好意思,也许没有气氛,所以我建议大家找有兴趣的同学一起互相练习,有条件大家可以对照录象练习。现在电脑比较普及了,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找录象。为什么要看录象?因为大家没有多看正规,规范的就会偏离,养成了坏习惯就不好了。当大家在同学身上练习了15-20次以后自己信心会上来,这个时候要回来看看理论书籍,多问问为什么。两个人互相探讨是最好,当然有小组讨论甚至更大范围的讨论是非常好的。如果大家学校能搞搞诊断学技能竞赛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对学校也是有的,比如评估。
说说实习吧,实习的时候老师基本上是没有做全身体格检查的,突出重点,怎么办?大家的体格检查如何规范?如何提高,我觉得就是一个字:勤。我自己作为实习医生,每天早上在7点15分左右到病房,开始自己查房。这样有很多的好处,第一我和病人熟悉了。他容易接受我,让我给他做体格检查,这个叫争取机会。通过学习录象,以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开始练习,我会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这个病人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什么原因等等,还要注意和病人交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接受我们。实习医生也是医生,医生和病人是战友,要和疾病作战。通过50例左右的实践大家应该会有自己的体会了,基本的顺序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这个时候就要纠正可能存在的不足,不规范的地方了。这个时候带教老师是很重要的,所以前面大家提到老师的水平了。这个地方我建议一点,大家做为带教老师的前辈们,相信实习医生,让他们汇报病情,但是一定要验证一下我们实习医生查体发现的阳性结果,千万千万,可不能让咱们在错误中沉沦了。
如果大家能有幸和前辈老教授一起查房看看他们的手法,学到点东西是很幸福的。比如腹部触诊,有的老师,那个手法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很软的那种,好佩服。我觉得大家在查体上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有了自己的体会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就是和对象的配合,带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老教授查房的时候,腹部触诊,病人不会用腹式呼吸,不能配合是管床医生的失败,是没有经常查体的表现,是失职!这个话我是很赞同的。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