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北大一院吴新民教授携北大医学部麻醉学系专家组来丁香园举办讲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4-11 17:23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吴新民 北大医学部麻醉学系 麻醉学教育 分娩镇痛 临床麻醉 点击次数:

   在yushanjushi网友的协助下,我们有幸邀请到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吴新民教授为首的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七位专家来丁香园举办讲座。七位专家分别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丁香园全体会员热烈欢迎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七位专家光临丁香园!

  本次讲座以麻醉学教育分娩镇痛为主,兼顾临床麻醉重症治疗疼痛治疗

  本次讲座设有:
  1、  欢迎与致谢专帖(本帖)
  2、 本站战友提问专帖
  3、 专家讲座与答疑专帖

专家组成员之一:


  吴新民教授简介

  吴新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5年3月31日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麻醉科、西安大略大学麻醉科进修,从事临床麻醉,主要是心脏外科麻醉、肝移植麻醉和肺移植术的麻醉和外科重症治疗,并从事脑保护和麻醉药与脑血流量的研究。1990年赴日本龟田总合病院心脏外科学术交流。1993年至199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西敏斯特医学院麻醉科,从事心脏外科麻醉并进行肌肉松驰药的研究。1995年晋升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6年晋升为麻醉学教授,任北京医科大学卫生部属临床药理基地中心领导小组成员、麻醉学专业组组长。1997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现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与重症医学系系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 >>副总编辑、<< 中华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外科杂志 >>编委,<< 临床麻醉学杂志 >>常务编委、<< 麻醉与监护论坛 >>主编、北京市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教委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会员,欧洲麻醉医师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临床麻醉,特别是心血管外科麻醉,并从事麻醉生理学和危重医学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210余篇,参加著书2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32名。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专家组成员之二:


  许幸教授简介

  许幸,男,1955年5月8日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大一院麻醉科教授。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华麻醉学杂志栏目编委,日本麻醉学会正会员。美国休克学会正会员。日本苏生学会正会员。日本休克学会正会员。日本临床生理学会正会员。日本独协医学会正会员。日本近红外分光学会正会员。欧洲麻醉医师学会会员。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会员。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主要论文有:
  1、  内毒素对兔体液的影响及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中华麻醉学杂志12:138-140,1992。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优秀论文奖。
  2、  闭胸式体外循环造成兔复苏模型的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3:246-8,1993。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优秀论文奖。
  3、  氧化亚氮,安氟醚,异氟醚单独及复合使用时肺摄取和排出的实验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3:323-325,1993。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优秀论文奖。
  4、  Establishing a resuscitation model in rabbits with closed-thorac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suscitation 27:61-66, 1994。获北医大国际交流基金二等奖。
  5、  Neurologic outcome and heart resuscitability with closed-ches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fter prolonged cardiac arrest times in rabbit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2:1987-1994, 1994.
  6、  Protective effects of cyclosporine and allopurinol on transient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in gerbils. Journal of Anesthesia 9:170-175, 1995
  7、  Protective effect of tetramethylpyrazine on ischemic neuronal damage in gerbil hippocampus. Brain & Nerve 46:841-846, 1994
  8、  Hypertonic saline improves cerebral oxidative metabolism and cytochrome aa3 redox state during hemorrhagic hypotension in dogs. Shock 1:171-175, 1994
  9、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margarite extract and recombinant human superoxide dismutase on paraquat-induced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s in rat lung. Circ Shock 43:161-165,1994
  10、  Significance of elevated cytochrome aa3 in a state of endotoxemia in dogs. Resuscitation 33:63-68, 1996
  11、  Reduc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normotensive patients by urapidil. J of Anesthesia 12:119-124, 1998
  12、  贯试验法测定异丙酚诱导时的BIS50和ED50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12(1)7-9  
  13、  脑电双频谱指数反馈调控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22卷6期339-340  
  14、  儿童手术后PCEA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1,  3卷4期295-297
  15、  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23卷4期245-248  
  16、  地塞米松、甘露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35卷3期303-306

专家组成员之三:


  王东信教授简介

  王东信,男,1965年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等3个研究项目,已完成国家教委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等3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30余篇。参加编写、翻译专著5部。

专家组成员之四:


  杨拔贤教授简介

  杨拔贤,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留在本校第一医院和人民医院从事麻醉学专业。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和军队总后勤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1991-2000年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第五、六、七届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url=苏杂志》《北京医学》《麻醉与监护论坛》和《Anesthesia & Analgesia》(中文版)的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板)》特约审稿人。
  19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学习,回国后在国内率先组建麻醉科管理德重症监测治疗病房(SICU)。
  主要科研方向是:麻醉学与呼吸,呼吸治疗及休克的治疗。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3名,在读博士生11名。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书籍2部;参加编写的书籍30部,其中有谢荣主编《麻醉学》,孙大金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裘法祖、吴在德主编《外科学》,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专家组成员之五:


  王天龙教授简介

  王天龙,男,43岁,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1年至200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Notre-Dame医院麻醉实验室接受博士后训练。
  王天龙教授现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及器官移植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分会委员兼秘书长,并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 Analgesia》杂志中文版、《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麻醉与监护论坛》、《北京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医学杂志编委或审稿人;并且是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及北京市麻醉和疼痛质量控制改进中心专家。
  擅长心血管外科与肝移植外科麻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内脏氧合、炎性反应与器官损害及干预,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与预防,钙通道阻断剂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围术期血液高凝机制研究与干预。
  参与编写十余部医学专著,并已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

专家组成员之六:


  冯艺教授简介

  冯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 ,教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自1987年开始一直从事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工作。1995-1998年赴美国作为访问学者从事有关疼痛的基础研究。已在核心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Anesthesiology、J of Neurophysiology等)发表论文近40篇。目前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会员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会员。

专家组成员之七:


  张利萍教授简介

  张利萍现系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就学于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大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观摩讲学。

  张利萍从事临床麻醉工作三十多年,经过长期系统的麻醉学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使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对肝脏移植围术期的麻醉管理及相关病理生理学研究投以较多兴趣。并在麻醉学与生理学以及麻醉学与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等课题方面进行研究工作多年,取得一定成绩。

  在首届北京大学医学部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的《北医-哈佛麻醉与疼痛治疗论坛》上,张利萍就“新型麻醉镇痛药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专题讲座。期间主要包括麻醉性镇痛药的发展史,经典阿片受体学说的建立;主要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变化;新型麻醉镇痛药的理化特点,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特点和临床影响因素及应用特点。讲座中还就科技进步对临床治疗学的影响进行讨论。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医院麻醉科


编辑:ache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masheng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